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裙撑的发展史

(2010-01-10 22:53:57)
标签:

服装

 从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发明了裙撑法勤盖尔开始,裙撑在身份地位高贵的女人中一直风靡到十九世纪末。当然,在如今的某些隆重场合中,裙撑仍然不时要出场,比如新娘在穿上婚纱的时刻。让我们先从十六世纪说起,此时的裙撑有三种式样:

西班牙式——吊钟形裙撑。用一圈比一圈大的鲸须或金属丝缝在厚质的亚麻布衬裙上,从下摆到腰部成收缩成圆锥形,然后在外面罩上裙子。这种裙撑在16世纪后期风靡了整个欧洲。法国式——像轮子一样的环形填充物。围绕在腰以下的臀腹部,在上面罩上外裙显得圆满。相比另两种裙撑,它更便于人的活动。

英国式——与西班牙式结构近似,造型上是椭圆筒形。把裙子向左右两边撑开,左右宽,前后扁。裙子在腰臀部出现两层,上面一层有很规则的活褶。

到了十七世纪中期,在束紧的细腰之下,女人们开始使用一种月形臀垫,当时称作巴黎臀垫。使用时系在后腰线下裙子的里面,让臀部膨大翘起。外层裙子撩起,用花结或缎带拉向背后在臀部系结,露出里面的衬裙。其余的裙摆则在后面垂落下来拖得很长。

十八世纪的裙撑叫帕尼埃,用亚麻布、鲸须、金属丝和藤条做成呈吊钟形。渐变为椭圆形,前后扁平,左右宽大,穿戴这种裙撑的女人,落座和进门都有困难,为此贵妇家的座椅和门框都要特制或加宽。尽管不方便,当时的女人们却都争相竞穿,并以没有裙撑为耻。

十九世纪的新洛可可女裙重新使用裙撑,命名为克里诺林。是用鲸须、鸟羽的茎骨、细铁丝或藤条做轮骨,用带子连接成的鸟笼子状的新型克里诺林,由过去的圆屋顶形变成金字塔形,前面局部没有轮骨,较平坦,后面向外扩张较大,从而质轻有弹性,更加方便。

而同世纪巴斯尔时期的女子服装的造型特征是用裙撑将重心移到高高翘起的臀部。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人们在衣裙上装饰蝴蝶结、花边和多层的摺裥。巴斯尔裙子还普遍带有夸张的长长拖裾。

欧洲女性那样体型高拔,三围突出,宽肩、颈长、臂长、腿长,才能矗立于圆钟形的长裙之中而显得身材窈窕有致,今天欧美的演艺界女明星们经常身着高级礼服出席隆重场合,但所穿礼服采用钟形裙样式的则相当少见。钟形裙几乎就是贵族时代的一个象征符号。

而到了现代裙撑的应用: 

婚纱礼服的造型,除了面料材质、版型、装饰的体现,裙撑的制作与使用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裙撑的作用是调整裙子的外形,体现腰围的纤细,女性化的小巧玲珑。不同的裙撑,可以使礼服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增添女性华贵美丽的气质。

如今婚纱裙撑主要有两类:有骨裙撑与无骨裙撑。他们各有特点,适合不同的婚纱礼服。有骨裙撑优点:能将裙摆撑得饱满。有骨裙撑缺点: 如果婚纱面料不够挺括容易有裙箍的痕迹;坐下是骨撑会造成不便。无骨裙撑优点:比较自然,不用担心箍痕,坐下时方便。无骨裙撑缺点:如果裙摆面料比较重就很难撑出效果,走路时不方便,容易被裹紧的裙子绊到,需要配合正步姿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的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