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的秋天》教学设计
(2014-09-07 19:34:04)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教学 |
实践研修成果模版
教学基本信息 |
|||
题目 |
北大荒的秋天 |
||
学科 |
语文 |
年级 |
三 |
教材内容 |
苏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 |
个人信息 |
||
设计者 |
姓名 |
单位 |
李文芳 |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中心校 |
1. 教材分析 |
《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既描写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又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总分结构是本文构段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感受景美来体验情美。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客观景物所带来的物境之美,通过理解、想象感悟主观情感形成的情境,情景相融,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完成意境再创造的过程。学好这一课,就能给整个单元的写景文阅读提供一种可操作的方法引领。也给学生习作提供一种优秀范本。 |
2. 学情分析 |
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除了生字组词之外,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初读课文后理清文章脉络。所以,一定要在授课时注重旧知识的巩固。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要在短短几分钟既要联系上下文结合铺垫伏笔读出 “大豆摇铃千里金”的景象,并体会到北大荒的富饶几乎不可能。所以可以适当放慢教学节奏,让学生细读品味,充分思考。 |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一些好词、好句。 3.学习第4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4.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本课词句,展开想象意境,训练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北大荒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
4.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为什么取这么个名字?想象一下原来的北大荒可能是什么样的?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北大荒”有关的课文,(板书:的秋天)一起走进北大荒的秋天。 (设计意图:“北大荒”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导入课题时层层深入,先从字面上理解“荒”的意思,再来想象北大荒原来的样子,通过图片的展示了解今日的北大荒。从一片荒芜到东北的“大粮仓”,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引入课文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二.检查字词、初读课文。
出示词语:几缕 自由读,指名读。 正音,释义后齐读。 2.北大荒的秋天究竟是怎样的呢?课文中用了一句话来概括的? 3.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快速浏览,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美景?
指名交流,结合回答板书:天空、小河、原野 (设计意图:总分结构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对文本的初读过程也就是对文本内容的一个梳理过程。抓住文本的中心句,更能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 三.理解课文,感悟意境。 预设一:感受原野之美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 2.这段话中哪个词能概括北大荒秋天原野的特点?(板书:热闹非凡) 原野热闹非凡,到底热闹在哪呢?你们听到声音了吗? 3.交流:你读到声音了吗? (1)预设1:(我听到大豆在欢笑。)能找到书上的句子读一读吗?。 (2)预设2: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我听到高粱在唱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特点理解感悟,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了方法,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难度。这正是阅读教学切忌空谈的体现。 预设二:发现自然之美。 (一)北大荒的天空 (二)北大荒的小河 1.静之美 2.动之乐 (1)活泼的小鱼游来了,它打破了这样的宁静,带来了另一种美。 (2)小鱼的出现,使小河有了勃勃的生机。让我们一起来读。(指导读出欢快的语气。) 3.动静相宜 (设计意图:写景文的意境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其情与景之美是通过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表达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推敲、比较进入文章的意境,从而来理解内容、陶冶情操,获得审美享受,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语言、品味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五.拓展延伸 那么多的美景,你能不能用总分结构的方式,以“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为总起句来写一写。(可以是书上提到的,也可以是你想到的。) (设计意图:知识的迁移运用必须注意让学生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在这个环节不要求学生写的多么美,只要注意运用写作方法即可。)
|
5.板书设计 |
北大荒的秋天
|
6.教学活动设计(含师生对话设计) |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在我国东北有一个地方,人们把那儿称为“北大荒”。 (板书:北大荒) 看老师写“荒”这个字。长满了野草,没有人耕种,所以这里有个草字头,什么都没有,注意中间是个“亡”字。能给“荒”组个词吗?
(荒凉
为什么取这么个名字?想象一下原来的北大荒可能是什么样的? (过去的北大荒一片荒芜,人烟稀少。但是解放后,经过建设者们的开垦,荒地已变成了良田。现在的北大荒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是我国东北的大粮仓。) 2.(出示图片)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北大荒”有关的课文,(板书:的秋天)一起走进北大荒的秋天。 二.检查字词、初读课文。
出示词语:几缕 自由读,指名读。 正音,释义后齐读。 2.一叶知秋,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北大荒的秋天究竟是怎样的呢?课文中用了一句话来概括的?请同学们放声读一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一找。交流后出示句子: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齐读 3.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快速浏览,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美景?
指名交流,结合回答板书:天空、小河、原野 三.理解课文,感悟意境。 预设一:感受原野之美 1.课文哪一段写了原野的景色,指名读课文第二段。 2.这段话中哪个词能概括北大荒秋天原野的特点?(板书:热闹非凡) “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是热闹非凡的呢? 原野热闹非凡,到底热闹在哪呢?你们听到声音了吗?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读这几句话,能从课文中“听”到声音吗? 3.交流:你读到声音了吗? (1)预设1:(我听到大豆在欢笑。)能找到书上的句子读一读吗?。 大豆已经长出了豆荚,还发出声音,这说明——豆荚已经成熟了。难怪这里的人们喜欢用这样一句话来赞美秋天,(大豆摇铃千里金。) 这里的“铃”指的就是豆荚,大豆摇铃摇来什么?(丰收、喜悦、快乐、财富) 带着这样的感觉谁来读读这一句? (2)预设2: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我听到高粱在唱歌。) 我们书上的插图就画了挺拔的高粱,它们乐呵呵地在演唱,会唱些什么呢? 它们多快乐呀!谁能像它们一样乐呵呵地读读这句。 4.在作者的笔下大豆会欢笑,高粱会演唱,这是把它们当作人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拟人,这样写多有意思呀?我们一起来读。 5.而这时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又是怎样的景色呢? 出示句子: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看到那么美的榛树,看到原来的荒原变成了良田,人们的心情怎样?(高兴、激动、兴奋)这种高兴快乐到了极点就说心也燃烧起来了。(点击变红:燃烧)让我们满怀激情的读读这一句。 5.这一段话先概括写了原野的热闹非凡,再从大豆、高粱、榛树具体展开写出了怎样热闹。有总有分,条理很清楚。师生合作按总分结构读。 6.真不愧是东北的大粮仓啊!难怪作者要感叹道——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齐读) 预设二:发现自然之美。 (一)北大荒的天空 1.一来到北大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儿的“天空”,天空美在哪?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 2.天空的颜色不断发生着变化,读读这段,你能找到哪些表示颜色的词。 (1)“一碧如洗”这里的“碧”指碧蓝,天空一片碧蓝好像洗过一样。 (2)流云有哪些颜色?那么多的颜色,想象一下流云还会有哪些颜色?照着“银灰、橘黄、血红”这三个词的样子,前一个字代表什么东西,后一个字表示颜色,也来说说你想象中的流云。 3.这么多的颜色,书上用一个词语来说就是——五彩斑斓。这么美的流云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这个句子挺长的,谁能读好?课件帮助断句出示,指导朗读。 4.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那似锦的流云,出示图片。师范读 指名读,指导读好这个句子,注意顿号的停顿和“转眼间”这个词语的指导。 (二)北大荒的小河 1.静之美 (1)北大荒秋天的天空是如此的美妙,而那儿的小河又别有一翻情趣。哪句话写出了小河的美,你能找到吗?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2)理解“如同”。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小河比作蓝绸子。) (3)小河静静地流淌着,它默默见证着北大荒的变迁,这是一种静静的美,指名读、指导朗读。 2.动之乐 (1)活泼的小鱼游来了,它打破了这样的宁静,带来了另一种美。 出示句子: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小鱼多调皮,它顶着水游过来,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点击变红:顶 (漾指水面上的波纹。心情跟小鱼儿一样愉快自在。) (2)小鱼的出现,使小河有了勃勃的生机。让我们一起来读。(指导读出欢快的语气。) 3.动静相宜 (1)如果说,小河躺在大地的怀抱中,那是一种静静的美!那自由活泼的小鱼则是一种灵动的美,这一静一动我们该怎么读好呢!先自己试一试。 (2)小鱼、小河,一动一静,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他们在一起是那么和谐。(板书:动静相宜)我们一起来读。 (3)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去发现美。看似常见的天空、小河在作者的眼中有了别样的美丽,难怪作者要感叹道——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齐读) 五.拓展延伸 小结板书:北大荒的天空流云似锦、小河动静相宜、原野热闹非凡,其实美还不仅仅局限于此, 出示句子: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理解“草甸子”读好“沉甸甸” 那么多的美景,你能不能用总分结构的方式,以“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为总起句来写一写。(可以是书上提到的,也可以是你想到的。) 总结:处处皆风景,美景看不完,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北大荒人,扎根荒原、辛勤劳作,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美,用他们的双眼发现了美。使得昔日的茫茫荒原变成了今日的塞北江南,也让北大荒的秋天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中。
|
7.教学反思
|
第一次执教这课的时候,在文本赏析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课时达标检测反馈回来的信息却显示有许多同学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我对三年级学段的学情把握不够准确,所以才会出现盲目教学的情况。于是我就在导入课题之后设计了一个温故知新的环节,让学生扫清障碍,读通读顺课文再来集中理解感悟。 还有在执教时遇到一个没有提前设计的知识点,许多同学不能从 “大豆摇铃千里金”中体会出来“物产丰富”,究其原因是学生们不知道“大豆摇铃千里金”是什么意思,这时候该怎么办呢?是怕浪费时间,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还是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呢?如果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就没有意思了,学生们也少了一次开动脑筋的好机会,于是我就不着急了,让他们在仔细的读一读课文,思考一下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过了一会儿,有人举手了,说:“那里的粮食成熟了,有很多高粱、稻谷。”看来他们还是没有把课文读懂,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理解课文。我让学生接着再读一读课文,再好好地思考一下,学生们又一次埋下头去读书,这次学生们终于读懂了“到了秋天,大豆成熟了,田野里一片金黄。”有的学生能联系前文描写大豆的句子“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这时,前排的一位学生激动地叫了起来:“在这里呢!”我一看,他正指着书中的插图呢!是呀!书中的图片多好地解释了“大豆摇铃千里金”。那黑红黑红的高粱,蓝绸子一样的小河,还有那满山遍野金黄色的大豆,多么美的景色呀!让人不由得感叹“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如果我能早点运用插图学生在理解起来应该更加容易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