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忆鼓浪屿之17 平生所寄是他乡——记打马字牧师

(2014-04-26 22:28:20)
标签:

鼓浪屿

传教士

文化

http://s7/bmiddle/001JEVnTgy6IpNESuvY26&690平生所寄是他乡——记打马字牧师" TITLE="追忆鼓浪屿之17 平生所寄是他乡——记打马字牧师" />

                                                                                     平生所寄是他乡

詹朝霞

    目光如炬,长须如瀑,义无反顾坚毅的表情——打马字牧师的表情,就这样在一个四月的黄昏,击中的了我。不是一张发黄的照片,而是一幅鲜活的中国画,打马字牧师复活于周旻先生的水墨笔画中。

约翰..涅斯特.打马字(Rev. John Van Nest Talmage),一个美国人,一个似乎为中国而生的美国人。

对于打马字来说,中国即意味着厦门。而厦门,即意味着鼓浪屿。

鼓浪屿的寻源书院,有一座“打马字纪念堂”(TALMAGE MEMORIAL),为纪念打马字而建。

鼓浪屿有一座毓德女子学校,由马利亚姑娘(Miss Mary.Elizabeth.Talmage)打理。鼓浪屿有一座妇学堂, 由清洁姑娘(Miss Katherine.Talmage)照管。她们分别是打马字牧师的二女儿和大女儿。

鼓浪屿内厝澳墓地,一个叫阿比(Mrs.Abb Woodruff Tamage)的女人长眠于此,她是打马字的第一任牧师娘。

夫人、两女儿,一生之最珍贵年华,都赋予一个叫鼓浪屿的地方,一个人,与一个地方,还有什么比这更深的联结吗?

鼓浪屿,对于打马字来说,是甚于故乡的他乡。

1819818日,打马字诞生于美国新泽西州萨马维尔。没有人会把这个婴儿与太平洋东岸一个叫鼓浪屿的小岛联系起来。直到,1847年夏季的那个早晨,一艘驰向东方的帆船。

1847819日,28岁的打马字牧师携牧师娘阿比(Mrs. Abby Woodruff  Talmage)跟随罗啻(Rev. Elihu Doty)牧师夫妇搭乘卡罗莱号帆船由香港抵达厦门。从此开始了他在厦门一带长达42年的传教活动。

厦门筼筜港岸边一片竹林茂盛之地,被称为“竹树脚”的地方(今开禾路口),是打马字最早落脚的地方。打马字在此赁屋而居,也在此传播福音。1850716日,打马字在原先民房加盖了一层,楼下为聚会的礼拜堂,可容纳100人,楼上是打马字一家的居室。这便是竹树脚礼拜堂的雏形。1859,打马字在居所附近建一所正规礼拜堂,1030日,举行献堂典礼,竹树脚礼拜堂正式落成,这是美国归正教会在厦门的第二座礼拜堂。打马字在这里服务了近20年。

1853年,竹树脚一户叶姓人家遭小刀会洗劫一空,打马字看着叶家一家老小无处安身,就将他们接到自己家里,热情款待他们。打马字可能没有想到,他这一善举,为厦门赢得了第一位华人牧师叶汉章。1863329日,叶汉章被按立为竹树脚礼拜堂首任华人牧师。叶汉章全家遂成为基督教徒。对于一个不远万里,来到异国他乡陌生土地的传教士来说,没有什么比赢得一个异教徒的心更让人喜悦和激动的事了。

虽然打马字有足够的理由为按立第一位华人牧师叶汉章而骄傲和自豪,但这离他传播福音的雄心还相距甚远。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听得懂福音?这是打马字等来华传教士最头疼的问题。中国的老百姓连自家的圣贤书都没机会闹明白,指望他们能明白曲理拐弯的上帝的福音那简直是难上青天。这没有难倒打马字们,他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首先,打马字们先学会本地方言,也就是闽南话。进一步,他们找到闽南话的发音规律,尝试用拉丁字母联缀切音,由此创造出简单易学的闽南白话字。从1850年开始,打马字就与罗啻、养为霖等传教士一起琢磨闽南语白话字。1852年,《唐话番字初学》出版,这是打马字等人编撰的一本白话字教科书,也是闽南语拉丁字母的正字法学习教材。打马字又主办《漳泉圣会报》(后改为《闽南圣会报》)在闽南、台湾、南洋等地的教会颇有影响。此外,打马字还参考杜嘉德的字典,编纂了一部《厦门音字典》,并于1894年由来坦履牧师出版。

固然,打马字创造闽南白话字,为的是传播上帝的福音。但是,有多少人,特别是以前目不识丁的妇女,因此而获得阅读和书写的能力,至今,没人说得清。而闽南白话字的历史意义,是直接导致了汉语拼音的发明。中年后即定居鼓浪屿的卢戆章,正是在与打马字、杜嘉德们密切接触互相切磋的基础上,创制了中国第一套完整的拼音方案,被誉为现代汉语拼音的元祖。

1889年,打马字搭乘阿拉伯号汽轮回国,是对厦门和鼓浪屿最后的告别。不知不觉,打马字在厦门,在鼓浪屿度过了42年,而他的生命的总长度也不过73年。一生中大半部分时间,生命中最珍贵的时光,都留在这片土地,与之水乳交融,融为一体。鼓浪屿内厝澳崎仔尾的墓地,埋葬着牧师娘阿比的尸骨。他们的两个女儿,大姑娘清洁和二姑娘马利亚,分别在鼓浪屿是田尾妇学堂和毓德女子学校的创办者和管理者。二姑娘还参与厦门戒缠足会,为厦门废止缠足陋习作出了贡献。两个姑娘,皆终生未婚,一直到1949年后才离开厦门。另一个马利亚,打马字的第二作妻子,1867年开设“周课”,教妇女读《圣经》。1870年,在竹树堂办女学堂。几乎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尽己所能,为厦门和鼓浪屿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生命印迹。1892年,打马字在美国新泽西州包恩溪安然辞世。

竹树脚下事亲临,

洋文翻作闽南音。

一叶汉章始自治,

多元文化添福音。

因为一场战争,还是因为一种信仰,打马字的名字铭刻于鼓浪屿东山顶上。寻源书院打马字纪念堂已迹不可寻。多年后,周旻先生赋诗一首,是无声的纪念,更是遥远的致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