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玉翁仲

汉代玉翁仲
西汉时的“玉翁仲”面部五官用三条阴线刻而成,东汉时期的“玉翁仲”眉、眼、鼻、嘴都刻划的细致入微,汉代的“玉翁仲”。为了在悬挂时使“玉翁仲”能正面立着汉代玉翁仲的穿孔为“十”字形"。
唐代以后的“玉翁仲”都是头戴帽冠,面部是老态龙钟的老人相。
这是一个东汉时期的“玉翁仲”,上等和田黄玉质,高4.5厘米,“玉翁仲”眉、眼、鼻、嘴都刻划的细致入微,左右耳凸出头部,采用管钻钻一横穿孔恰到好处地贯通左右耳,头部和身体比例协调一致,前后扁平纤细如真人体,体形轮廓美观。头部上方和身体下方各刻划一弧形阴刻线,分别代表头上发髻和体下双脚。从头顶部用管钻钻一直孔贯通下面,和耳部横孔相交成“十”字状,钻孔内还残留有卡在孔内的玉料,透过放大镜看,这卡住的玉料正是管钻所钻。
颈部和上身连接处采用在商代就出现的勾撤刀法工艺(就是跟据玉器的某处部位的需要勾出阴刻线,线条深而似沟,这种工艺称为“勾”。然后再在勾的两面推琢成一定的坡度,坡面为三角形,这种工艺称“撤”)使颈部和身部呈三角斜平面,突出了身体的轮廓感。“玉翁仲”颈下正中至脚部勾出一条深而似沟的刻线,突出了阴刻线的两边为宽大的汉服。寥寥几刀将整个玉人刻画的如此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就是著名的汉八刀的神奇之处。让我们后人不得不赞叹汉代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卓绝技艺。经过2000年左右的风雨及土下埋藏,“玉翁仲”玉质已沁为冻质,包浆亮丽,透过精美的黄色玉质看玉人更加晶莹剔透,美妙无比,让人爱不释手。
http://s9/mw690/001JEPf8zy6VgVuH1eU88&690
http://s1/mw690/001JEPf8zy6VgW0y4Hmc0&690
http://s4/mw690/001JEPf8zy6VgVCuZij33&690
http://s4/mw690/001JEPf8zy6VgVGhpCj23&690
http://s12/mw690/001JEPf8zy6VgVM4Mbhbb&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