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的秘密(四)

标签:
杂谈 |
小时候我是个非常听话的孩子,心灵脆弱得不太会保护自己,就连在街上遇到人贩子都会认真并客气地跟人家一路聊很久,然后回家告诉爸妈自己遇到了人贩子,把爸妈吓得半死。也许正是因为自己连跟人贩子都能聊得来,所以才做了咨询师吧。
我跟很多缘分很深的来访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记得很多小时候的事情。最早的清晰地记忆就是跟外公外婆住在老家的大院子里,那些邻居,那些青石凳,青石板,高高的门槛,院子里两颗大大的柚子树,柚子树开花时浓浓的香气,柚子树结果时男人们爬上瓦房顶摘柚子,然后每家每户分一大麻袋的新鲜柚子。
我小时候吃得最多的是用各种米和豆类、坚果磨成粉做成的糊糊,我到如今都还记得那糊糊的咖啡色和巧克力一般的香气(因为后来长大了第一次吃巧克力就觉得那味道像小时候吃的糊糊),我很爱吃,以至于到如今我都很爱吃糊状的食物。听说有一次外婆给我味糊糊的时候,我一直在非常专注地玩沙子,她很着急就拿起毛线扦子想吓吓我,没想到我什么也不说拿起扦子就掰成两段,脸上一副愤愤的表情,搞得外婆很是郁闷,找外公告状,说:“爷爷哦,你看你孙女,把我的毛线扦子都弄断了哦!”爷爷的反应非常镇定而慈爱:“谁让你要吓她嘛~”
很多人都在问我孩子三岁以前如果不是父母亲带的会不会不好?这个要从很多方面去分析,不能妄下结论,但客观地说,第一、当时我和父母的连接比较差,所以硬要把常常来外婆家看我的三姨叫妈妈,以至于后来母亲准备把我接回家时,我都坚定地把她叫做“阿姨”。看来小孩子的潜意识当中对母亲的忠诚是无与伦比的,她甚至会知道自己只能有一个母亲,而如果叫了其他人“妈妈”的话就是一种背叛,那个时候的我,还不到一岁半。
第二、说到心理学上对婴儿来说的“分离之痛”,我没有非常有针对性的例子去说明我婴儿期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不够而造成了什么伤害,但我非常清晰地记得当时在非常爱我的外公外婆家也常常重复同一个梦,梦境当中是我躲在堂屋的墙根边上,墙上的灰色砖头一个个清晰可见,墙边上包括门口高高地堆满了圆滚滚的白色麻袋,门是锁着的,门缝外面偶尔有狗,从墙壁上的砖缝里朝外看是条公路,有响着警报的车来来往往。研究过精神分析和“意象”的同行们一看就知道,这里面蕴含的最大情绪就是:恐慌和压抑。
但这样的婴儿期生活也造就了我对外公外婆的感情深厚,以至于在今后多年的人生当中,对他们的爱都非常非常浓厚。我总记得每次父亲宣布说要回老家的时候我那个兴奋劲儿,用我父亲的话来说就是“跳起八丈高”(之后很多年我都对这个数字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为什么人可以跳那么高,尤其是当我询问过外婆一丈到底有多高以后),然后一路颠簸回到老家,跨过高高的门槛,穿过青石板铺满地的院子,走到位于院子右上角的家门口,目光可以穿过堂屋和两间卧室一间厨房而直达敞亮的小天井,外婆就坐在我的目光能直达的地方,在太阳下双腿夹着做鞋垫的木制工具,腿上放着做针线活的篮子,带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着,一见我回来了,便马上将腿上的篮子放到地上,然后边起身变大声说:“我的帆儿回来了!!”一脸笑容地迎上来,那样的场景,一辈子都无法忘记,就算到了现在,只要一见到外婆或者回忆起去世的外公,都会有无限的温暖涌上心头,这是那份“分离之痛”背后的另一份巨大的感恩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