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的这个时候读完《围城》,小说固然很精彩,最吸引我的却是杨绛作的后续,写了钱钟书小时候的一些琐事,还有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我于是就询问一位读书颇多的老朋友,问他钱是否出过自传,他说没有,我有些失望。第二天,他发短信说:“忽然想起杨绛的《我们仨》,想必是一本反映钱一家生活的好书。”这是他的原话,我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这条短信我存了很久,就是为了找这本书,可是很久都没找到,也就罢了。
然而如今读这本书比去年的这个时候大不同了,也许现在的我更需要它,它就出现了,呆在西北书城其中一排书架最边上那一组,还在书架的最底层。
杨绛的书自然朴实,幽默又充满智慧,这是我最初喜欢上《围城》后续的原因。一个女人失去女儿和丈夫之后,“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书里没有任何作者介绍,就像一本日记,记述了钱一家从头到尾的生活,附了一家人的亲笔信,女儿给父亲的滑稽的画像,还有钱钟书为了遣不识字的佣人去买菜而画的难看的简笔画。这本书光拿在手里就觉得温暖。
说我现在更需要它,一方面是因为我更理解体会杨绛的感受,另一方面是我现在面临选择,需要思考。从学校出来的时候,我不得不思考接下来的事情,熟轻孰重,自己想要什么,要分清;对自己已有的和没有的,要“格物致知”。
好书一本,让我感动流泪,也时常发笑,就像钱家的一株植物,静静地看着他们艰辛而幸福的生活。
PS:几年前娇介绍的《活着》,我也一并读了,说实话,除了无限的同情和伤感,别的都没什么了,我有点抱怨余华为什么非要把一个人的一生写得那么悲惨,同是那个年代的事情,把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为的是震撼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