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共同体,编织农村教育之梦
毛正伟
2011年4月11日,台州学院椒江附属小学与椒江区前所街道沿海小学正式结成共同体学校。两年多来,在教育局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总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沿海人的共同努力,原来的沿海小学——现如今的沿海校区,已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与显著的成绩。
归因之一:定位在“唤梦”
农村教育的相对滞后,究其原因除了教学设施、生源素质、社会力量、家教意识等因素之外,关键因素是师资水平的落后,关键在于教师的理念与业务水平的落后,关键是缺梦。无论是教师个体,还是单位集体,在忙忙碌碌中,过一天是一天,没有规划,没有憧憬,丧失愿景,也就没有进步,没有突破。造成学区生外流居高不下。完小在一定意义上,成了外来务工孩子就读的集聚地。
作为共同体学校的农村校区,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心校下面的一所完小,可以说,一直过着天高皇帝远的日子,一直处在一种相对平静、安逸、惯性的工作与生活状态之中。教育局创建“教育共同体”的根本用意,就是打破这种平静,打破这份安逸,打乱这种惯性,激活农村校区,盘活整个共同体学校,从而促进农村教育的较快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总之,如何培养好年轻教师,如何让更多的教师重新有梦,如何让我们的教师焕发青春、点燃热情、散发激情、铆足干劲,如何让更多的教师重新有梦,成了我们沿海校区的工作核心。
归因之二:落实在“激活”
一、制度“激活”——启梦之保障
沿海校区提出“绝不让一个好教师吃亏”“你心有多大,学校就尽力为你搭建多大的舞台”的师资培养导向。要让我们广大年轻教师看到美好的愿景。学校找“路头”,教师感觉“有奔头”“有盼头”“能露头”,工作中能尝到“甜头”,将来成长就会有“个头”。
我们阅读了大量的上级文件,研究了众多兄弟学校的制度体系,结合总校的制度,并着眼于校情,着手制定适合我校的规章制度。在制度层面,点燃教师们的梦想,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而后,邀请了台州学院教育学院院长王少非教授为我们讲座,协助教师制定各自的职业规划,努力使我们的教师重新审视和确定各自的职业追求与人生理想。
二、领导“激活”——推梦之动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那是老式机车;
“火车跑得快,大家一起来”——这是动车时代。
一所学校单凭校长的个人努力是成不了大业的。必须上下一条心,大家齐努力,才能铸就辉煌。围绕学校的中长期规划,围绕学校的核心工作,每一个领导成员,不仅要做好“管理工作”“执行工作”,更要做好“服务工作”,为追寻大家的“共同的梦想”积极主动、开动脑筋地去做工作,学校才会和谐与兴旺。所以,我认为领导团队,是一所学校高效运转的神经中枢。只有神经中枢运转正常,才能使身体各部位、各器官协调有序、高效运作。
所以,激活领导团队的工作热情,提升领导团队的工作能力,尤显重要。
为此,总校领导十分关注校区的班子建设。通过各种渠道组织学习、进修、培训,以促进班子成员的管理理念与工作水平的提升。2011年11月11日,浙大吴华教授、省师干训中心胡永新教授来我校区调研,对我校的领导团队的精神面貌和整体素质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我校的管理工作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教师“激活”——点梦之核心
(一)探索“两层面三层次”的教师结对模式
1.管理者层面
校内——组建“管理者联盟”,倡导平时相互帮助提醒,相互献计献策,相互促进提高。
校际——加强与总校对口领导的结对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提高。校区各部门在制定工作计划的时候,做到相互通气,相互交流,协商制定。努力做到两校一盘棋、两校各部门一盘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与“一体化”。
跨校——聘请教育专家为我校管理者的工作顾问(聘请台州学院王少非教授、教育局原局长李承龙先生和教育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吴宏宝先生为我校共同体的教育顾问),在宏观上给予引导与支持。
2.教师层面
校内——新分配的教师与本校某一相对教学经验较丰富的老教师拜师结对。
校际——35周岁以内的年轻教师还必须与总校同学科的某一优秀教师拜师结对(28对)。
跨校——由学校牵头,学校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与区内同学科的名教师、特级教师拜师结对。我们聘请了祝雪飞、李加汉、黄吉鸿、林土法、张优幼、叶云素、刘亦农、毛正伟为两个校区的学科导师。(两个校区共结对20对;我校区5名教师与名特教师结上对)。
总之,我们建立“真诚凝聚人、结对帮助人、机遇造就人”的教师培养机制,以重新点燃教师的梦想,助其实现人生价值!
(二)践行“三条路多条线”的师资培养方略
1.“请进来”
把总校优秀教师“请进来”:两年多来,总校优秀教师共有35人次到沿海校区“送教”“交流”。得到全体教师的一致好评。
把区内专家“请进来”:我们多次邀请发展中心的吴宏宝、林赛君、徐杭伟、刘亦农、胡美飞等专家来校讲学。
把市内的专家学者“请进来”:我们邀请了玉环县文明办的徐春法主任,他为我们做了《立德开慧启智》的国学讲座,邀请了台州学院教育学院院长王少非教授为我校的规划和教师个人规划做指导。
把省内的著名专家学者“请进来”:先后我们邀请了刘力教授、李更生教授、叶莎莎主编、汪潮教授来校指导或讲学。认真听取了浙大吴华教授、省市干训中心胡永新教授的调研分析。邀请了“江浙沪闵四省市特级教师‘语文略读课’教学观摩活动”来我校展示。
把省外的著名专家学者或团体“请进来”:先后我们邀请了北师大陈锁明博士来校指导工作,邀请了全国知名教育品牌——“现代与经典”来我校展示全国小学语文、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及班主任工作的专题研讨。
所有这些,两个校区实现资源共享,努力实现优质资源的最大化、最优化。大大提升了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开阔了全体教师的眼界,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
2.“送出去”
校区互派交流:有“长期交流”和“短期交流”两种形式。促进双方的发展。我们共同体学校有4对教师进行了互派交流。沿海校区送到总校锻炼的三位教师这一年来硕果累累,捷报频传:王琴敏老师一年中荣获椒江区大比武和优质课的“双料冠军”;李刚老师在浙江省教育学会组织的赛课中荣获一等奖,在第15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观摩活动中与大师们同台竞技;王玲玲老师的“家校联动英语教学”收到了显著效果,也深受城区家长们的认可。
送出去学习:两年多来,我们派教师参加“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49人次;参加“现代与经典”全国班主任工作研讨会27人次;参加“千课万人”全国教学观摩活动19人次;参加台州市级的教研课、观摩课、赛课16人次;区级听课76人次。(备注:结成“共同体”之前,沿海校区教师区外听课学习的数据为“0”。如今,按现有的39人计算,平均每人每年2.4次。)
送出去锻炼:我们把优秀教师送到兄弟学校,共上教研课。在椒江区“十二五”教师90学时脱产培训活动中,毛正伟校长以导师的身份给培训学员讲座、上示范课、做教学点评。把李芬贞老师送到杭州,参加省语文高端班的培训学习;李刚老师在“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观摩活动中与特级教师们同台竞技。把骨干教师送到省一级90学时的脱产培训(已有9人)。
3.“修炼课”
我们信奉“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把校本教研,看作是“修炼”“提高”的基本功课。大力推行教研活动的改革,提出“磨课”“主评”制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校内各学科的教研活动,规范活动的开展:从备课、磨课、上课、评课、反思等各环节,在“师傅”与同伴们的参与下,规范开展,规范实施。务必追求实效。
其次,尝试“名师挂牌授课制”:即依托两校名师,挂牌授课,欢迎全校老师依据各自的需要随时前往听课与课后交流。从实践到理念层面,促进教师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两年多来,我校区校本教研中执教、中心评课、讲座者共113人次,平均每人3.1节(次)。极大地提升了教师“修炼”的效果。
自从“共同体”创建以来,在短短的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沿海校区的教师们就得到了这么多的培训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教育局各部门领导给予大力的支持和政策的倾斜,让学校和教师享受到许许多多实实在在的优惠与好处。总校对“共同体”的工作也高度重视,给予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
所有这些,都是“共同体”带给我们的。共同体,让我们教师重新编织起彩色的梦!共同体,为农村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