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小学数学五年级上《相遇》教学案例
(2010-12-21 09:14:15)
标签:
杂谈 |
北师大小学数学五年级上《相遇》教学案例
董封中心小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帮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2、培养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发展思维。
教学难点:理解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过程实录:
第一节课课堂实录:
(一):从生活事例引入:在路上有没不碰到过熟人?当时你从哪里来?你的朋友从哪里来?能说“你相遇了吗?”(板书:两个人或物体、两地、相遇)
师:小强和小丽住在同一条街上,星期天上午同时出门,猜一猜,他们俩会相遇吗?(演示课件)
李业伟:当他们两人一个人往右,一个往左走,就会相遇了。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人或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最后相遇的行程问题,相遇问题。
自我点评:感觉到不是很自然,问题在于没有呈现出相遇问题的多种情况,指明是研究哪一种情况。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教学目的:理解相对而行过程中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变化,掌握相遇求路程的方法,理解速度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问题意识。)
出示例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学校走去。小强每分钟走60米,小丽每分钟表走70米。4分钟后两个人在学校相遇,小强和小丽两个家相距多少米?
师:请位同学读读题。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小强和小丽相遇的过程吗?第一分钟怎样?第二分钟呢?第三、第四分钟呢?
学生用手势表示,指一个学生上台演示。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演示第一、二、。。。。分钟两个人的位置和最后相遇的过程)
师:求的是两家的距离,你会解答吗?
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下台巡视,并提出:做好的同学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等会提出来。
师:谁来说说?
郭泽浩:70×4+60×4
师: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燕楠:(60+70)×4
师:谁有问题?想提问题吗?
李彦慷:70×4表示什么意思?
师:谁来答?
张宁:表示小丽所走的路程
师:还有问题吗?
上紫薇:为什么中间有加法?
张程程:因为把小强走的路程和小丽走的路程加起来,就是他们两个家的距离。60×4就是小强走的路程,70×4就是小丽走的路程,所以用加法。
王雨宁:60+70表示什么?
张鑫钰:60+70表示1分钟小强和小丽一共走的路程。
师:还可以怎样理解?
师:两种做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又有什么联系?
王丽红:第一种是先求出小强和小丽走的路程,再相加;第二种是先求出小强和小丽1分钟一共走的,再乘以时间。
上慧芳: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有简便的关系。
燕慧芳:是乘法分配律。
师:观察得很仔细。并且和前面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了。
师:第二种方法中60又可以说成是小强的速度,70又可以说成是小丽的速度,60+70就又可以说成是他们两人的速度和。因此,两家的距离又等于他们两个人的速度和乘以时间。
自我点评:课件的演示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行走情况,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同时,学生自己的思考显得不足。速度和的出现显得急了一些,可以先让学生再做一两题,在应用中充分感知后再给出速度和的概念,或者在应用题中再让学生说说对54+42,65+70等的自己的理解。
(三)应用巩固(教学目的:以四个层次的练习:模仿、背向、不同时出发,还没有相遇进行巩固)
1、书上做一做,与例题相基本类似的练习题:
2、背向求相距的问题:
3、不同时出发,求相距的问题
4、思考题:相遇求时间的问题。
自我点评:四个层次的练习应该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如第1题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第2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再一起讨论,第3题则应放手让学生小组里合作,交流多种做法,在一个开放的时间空间里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开去。
(四)总结评价
学了什么?表现怎样?
自我点评:在总结之后还应让学生说说“你还有什么问题?”,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
主要问题有:
1、培养问题意识方面:在课中有强调“你有什么感觉?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在教学例题时也有提出:谁想问?谁有问题?但最后没有时间,最后的总结质疑没有。
2、关注全体学生方面:我在巡视时片偏小了,应有针对性地看几个学困生,或看一个大组了解学生的情况
3、放手还很不够:例题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去尝试解决;最后一道先出发一小时的题可以多给点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解决,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4、重难点还不是很透彻,直观方面很充分,但抽象性不够,如60+70(速度和)的理解不够火侯。可以让学生说出他的独特感受:60+70表示两个人每一分钟接近130米,60+70表示两个人1分钟走的路程的和。总结出速度和乘时间等于总路程也稍微急了一些,学生还不能说出来的时侯,显得这个是老师说出来,塞给学生的。速度和乘时间等于总路程适用的还有好几种情况,应在练习时给点出来。多做几道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后再总结出速度和的概念。
第二节课实录:
第一个环节:基本上和第一节课相同
第二个环节:(教学目的:唤起学生更多生活经验,理解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时可能的多种情况,理解相遇时两个物体的距离为0)
师:小强和小丽住在同一条街上,星期天上午同时出门,猜一猜,他们俩会相遇吗?
张宁:我猜会相遇,
上紫薇:我猜不会相遇
郭泽浩:可能会相遇,也有不会相遇,面对面走时会相遇,背过来走不会相遇,
王雨宁:有可能小强和小丽走到中间就不走了,不会相遇
燕楠:背过来也可能相遇,小强这样转一圈(比手势)就会碰到小丽了。
刘宁波:也有可能小强小丽同一个方向走,小强在后面追,最后追上了小丽
师:看来两个人或物体同时出发,运动时会有很多种不同的情况,有面对面走的,有背对背走的,有相遇的,还没相遇的,有绕一圈又相遇的,(出课件,)你能用手势来表示一下吗?
师:你有什么感觉?
张鑫钰:我觉得面对面走两个人越来越靠近了,
(学生说得不多)
师:面对面走,两个人越来越靠近,也就是说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
生:越来越小
师:那最后相遇时两个人的距离是多少?(是0)教师板书
教师逐一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了:两个人或物体、同时、不同时、相向、同向、背向、相遇、不相遇、追上等
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这么多情况中的一种,就是两个人或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面对面相向而行、最后相遇的问题。
第三个环节:课件出示例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学校走去。小强每分钟走60米,小丽每分钟表走70米。4分钟后两个人在学校相遇,小强和小丽两个家相距多少米?(教学目的:理解相对而行过程中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变化,掌握相遇求路程的方法,理解速度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问题意识。)
1、分析题意
师:谁愿意来读题?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来第一分钟他们俩的位置吗?第二分钟第三分钟第四分钟又会在哪里呢?
何碧莹比划得第一分钟走了很长,第二三四分钟较短,再让林贤成来。
师:你能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小强和小丽走的情景吗?(让学生闭眼想象了4、5秒)你能画出线段图来吗?(我巡视时看了几个学困生和优生的。)
刘宁波:画出了速度、并用数字1、2、3、4和小格子表示出了每一分钟的路程,但每个格子长短不一。
郑紫薇:画出了相遇的地方,用两条大弧线表示出两个人走的,但没有用小格子表示每一分钟
郭泽浩:一条线,不会画
王雨宁:标出了4个60、4个70
上紫薇:标出了两个起点,用省略号表示出中间有好几分钟
师在投影上展示出了林贤成和朱华芳,让学生说一说你认为怎样画好?你喜欢哪一种?
师用课件演示出第1分钟。。。。。每一分钟表两个人的位置和最后相遇的情景。
(自我点评:第一节课我是先在课件上直观演示两个人走的每一分钟的位置情况,再让学生画线段图,而这是一个完全放开的环节。短短的几分钟学生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情况,让我发现了在前一节课所没有发现的丰富差异。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让学生把直观的图象转为较抽象的线段图;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去画,可以让学生先体验先感受,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发现不同学生的思维的不同层次,如学困生的思维障碍在哪里,优生优在什么地方,如上面黄晓容同学画的显示出她的理解脱离了直观形象的演示,抽象化的程度更加深刻一些。在学生思考之后再演示课件,直观形象的演示和学生的抽象思考相互印证,能更好发挥课件的优势,而不是让课件成为发展学生思维的一个阻碍。在今天多媒体的信息技术优势下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2、学生自主解答:
这一环节基本上和第一节课相同。唯一不同的是速度和的概念没有急于出现。
第四个环节:
1、速度和的概念出现得比第一节课迟一些,在做完书上做一做的模仿练习和背向而行求距离3道题以后,再问学生:52+44表示什么?60+70表示什么?54+44表示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能给这个式子取一个名字吗?从而出现速度和的概念,再总结出:路程=速度和×时间。相比第一节课,学生在做了3道题之中对速度和的体验更清晰更深刻了,说怎么理解52+44、60+70、54+44的答案也非常个性化,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是表示两个人或两辆车1分钟一共走的路程,比较自然和更加水到渠成。不像第一节课中由于给出得太快,理解的学生不多,(由于时间关系,第一节课也没有提问很多学生)
2、练习做先出发1小时再求两车距离的题时,我放开让学生先自己做再让同桌两人互相看一看,说说你怎么想?与平时相比,绝大多数学生完全参与进来,沉浸其中了。如卢洪光、邹健军、余虹莹、曾程祥、江丽等一些同学。
3、最后让学生谈了收获和对自己的评价,并且向学生提出了“还有什么问题?”但由于时间不够仍说得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