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最近很感慨一件事。
我经常会好奇孩子们的学校生活。法国不像中国,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监督力度和警惕性没那么高,所以学校的透明度也没那么高,每个学校会有自己的教学公开制度,或者有开放日,或者有小型家长会,最多也就是一年一到两次,向家长展示一下孩子的生活程序和所学的大致内容,很简单。对学校生活的了解以及对老师的印象,大多从孩子口中得知。
搬家以后,在学校已经半年了,是一所私立教会学校,因为是小城市,学校学生少,从幼儿园到初中一共不到一百个孩子,以至于校长和老师能叫得出所有孩子的名字,能认清所有孩子的家长,能说出哪个孩子和哪个孩子是一家人。这已经让我对老师们产生了最初的好感。
从接送孩子偶尔与老师的谈话中,感觉幼儿园两个班(中小班和中大班)的教养员和保育员实在是超级有耐心。从来不急不恼,对孩子的评价很客观,教养员会根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如实汇报给家长,而保育员从来不因为孩子添麻烦而告状。之前要不是Alice突然想起,告诉我说她弟弟在学校厕所企图自己擦屁屁结果弄得手上墙上一塌糊涂,我都完全不知,因为保育员会把孩子收拾得干净整齐,从来不会因为孩子闯这种祸而向家长汇报。
从孩子口中得知的老师印象呢?Hadrien年纪小,又是男生,感觉没那么灵敏,所以当然一切说好。Alice则会详细地告诉我。她会说,小班的孩子睡午觉的时候如果我们吵闹,中小班的老师会惩罚我们,但如果在惩罚期间我们再也不制造噪音,她就会给我们安排有趣的手工活动;中大班的老师从来不会大声说话,也不会惩罚我们,但是我们都听她的。那好吧,我很放心,我不是一个对孩子小心翼翼的妈妈,老师严厉,我觉得是应该的,老师和蔼,我也觉得是应该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与孩子相处的办法,能肯定的是这办法行得通,否则她这个老师也当不长久。

我就奇怪了,怎么跟Alice说的正好相反呢?
从我自己跟老师的接触来看,中大班的老师并不是像Alice所说的那么和蔼温柔,她确实不会大声说话,也不喜欢孩子大声叫嚷,在楼道里听到她上课,都是用沉稳安静的声音说话,但是让你感觉到她的威严。我觉得这样挺好,老师就应该有老师的威严,否则怎么能让孩子服从?(表说“应该尊重孩子而不是让孩子服从”,没有服从就没有人类社会。)那么,这样沉静但有威严的老师,究竟如何被评价,就看孩子看待问题的角度了。
我和老公都是充分尊重老师的教育方法,信任学校,不会过多插手的人,在家孩子听我们的,在学校就听老师的,对我们来说这是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的概念。而另外那个妈妈,是比较“细心”的人,开家长会的时候会很多建议和要求,去年转学是因为当时的学校孩子多,觉得老师照顾不过来,对现在的学校印象不好,则是因为觉得老师太严厉。我并不觉得这样不好,只是每个人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看法不同。

父母的教育观,社会观,直接影响到孩子,小小的孩子,还没有明确的判断力,他们是借用父母的眼睛去看世界的,而父母小小的情感展露,就能给予敏感的孩子们强烈的喜恶取向。父母不信任老师,孩子就不爱上学,父母喜欢老师,孩子就和老师亲近。而这种取向,会让情绪逐渐变得鲜明和强烈。选择亲近老师的孩子,盼望着每天的学校生活,选择害怕或者抗拒老师的孩子,就开始厌恶上学。
同样的,这种借助父母的眼睛看待问题的方式,也会延伸到生活中,为人处世上。一般乐观热情不拘小节的父母,也许孩子会比较容易和外界相处,像他们的父母一样,他被别的孩子推一下打一下,或者自己摔一跤弄疼了,都觉得没什么稀奇,“就算告诉我爸妈,他们也会回答说没事!”。一般小心谨慎呵护备至的父母,也许孩子会比较内向腼腆胆怯 ,不敢迈出第一步,怕跌倒怕受伤怕冷怕热怕噪音。一般强势不吃亏对外界持警惕态度的父母,也许孩子可能会比较有攻击性,跟别人相处总是剑拔弩张,或者主动攻击,或者猛烈还击。

当然,在孩子长大之后,通过接触社会和不同的人,性格会逐渐趋于大众,不再成为父母百分百的反射,各种棱角不再鲜明。生活的各种环境变化和遭遇,也会改变人看待事物的角度,这就不是咱们现在有能力讨论的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