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藏唯一的渔村

(2009-06-02 15:39:16)
标签:

西藏

打渔的村子

俊巴村

文化

分类: 伏藏-西藏秘密寺院
《伏藏》连载:俊巴村Only fishing village in Tibet――Junpa

“春天的鱼再瘦国王也要吃,秋天的鱼再肥乞丐也不尝。”

西藏唯一的渔村

刚打鱼归来的渔民次仁巴楚

 

攻略:

沿机场路(新路)行驶40公里。过拉萨河大桥后(但没有过拉贡隧道)右转(向西),沿土

路行驶约9公里即可到达。

大多数藏民是不吃鱼的,在拉萨附近却有一个村民们祖祖辈辈靠打鱼为生的村庄——俊巴村。

西藏民间有句古老的谚语:“春天的鱼再瘦国王也要吃,秋天的鱼再肥乞丐也不尝”。类似这样的记载还有很多,这似乎说明自古以来藏民有吃鱼的习惯,但随着佛教在西藏的传播,其中禁杀生的信念也泛化及鱼。而很多本地人跟我解释:杀一头牛可以让很多人吃饱,这便可以杀,何况在雪域高原不吃肉恐怕抵御不了恶劣的气候,而如果杀一条鱼(或类似的小动物)一个人都吃不饱,便不可杀。一些地区有水葬的习俗,人们认为鱼会吃到腐烂的身体,所以也就不吃鱼。

西藏唯一的渔村

俊巴村位于雅鲁藏布与拉萨河交汇处,进村的路在拉萨河畔。冬日里,黑颈鹤、黄鸭、斑头雁成群结队地迎接你,河水在温暖的阳光里变成碧绿,黄鸭在水里热闹地嬉戏,搅动了蓝天、白云和红柳在水中的倒影。我们跟着一辆载着牛皮筏的拖拉机进了村。

村口是整个村子最热闹的地方,有人在卖陶罐,有人在搓羊毛线,孩子们都围在露天的台球桌前玩撞球……唯一让人感觉遗憾的是这里的村民几乎都穿着现代服装,只有几位老人穿着传统藏装。好在民居都还安然于自己的传统生活,院墙外晒着牛粪,房顶插着经幡,每家每户的门前院后都放着牛皮筏。以前,俊巴村没有公路的时候,进出村庄都只能靠牛皮船,这种古老的交通工具现在很少见了,但在这个村子里能让你一饱眼福。关于牛皮筏,传说在吐蕃第九代赞普时期就出现了,不过那时候没有普遍使用,直到松赞干布时期,才开始大量建造。《唐书》中记载:“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

西藏唯一的渔村

在一户人家的晒谷场上碰到一位正在揉羊皮晒太阳的老汉,他给我们说了俊巴村的故事,也解开了我心里关于为什么这里的村民世代为渔民的疑问。老汉说:在很早以前,居住在这里的人无地可耕,也没有草场可以放牧,只能以打鱼为生。但当时的藏王禁止捕鱼,可村民迫于生活只能偷偷进行。后来,有个年轻的猎人来到村子,他曾在打猎的时候抓到龙王的女儿,但又放了她,龙女为表答谢就送了他一张鱼网,年轻猎人就用它在拉萨河里捕鱼。有一天,猎人捉到一个叫拉姆的美丽仙女,并把她献给了藏王。藏王很高兴,问年轻人要什么奖赏。年轻人说,我现在有了鱼网,住在俊巴村,不想再打猎了,只求藏王允许我和村民打鱼。藏王答应了这个要求,但只允许这一个村子的村民打鱼。老汉还说在旧社会打鱼很困难,需要许可证,现在不需要了。他说自己年纪大了,只能做些手工活,但他的儿子还是以打鱼为生。

在村头,正好遇到一位刚打鱼回来的年轻人,他叫次仁巴楚,晒得黝黑,肩上还背着行李,刚从仁布县归来,在雅鲁藏布上漂了七夜八天,三个人共收获一百多斤鱼。以6元每斤的价格卖掉,还带了几条回家,准备做鱼肉饺子。他邀请我们到家里做客。

西藏唯一的渔村


这是个普通的藏式院子,干净整洁。次仁蹲在院子里跟我们聊天,说俊巴村是曲水县最富裕的村子,全村只有三户人家不打鱼而以种田为主。冬季,拉萨河会结冰打不到鱼,他们只好到仁布县雅江里打鱼,但需要缴纳一定的税。每个月出去打鱼两三次,而夏季整个月都在水上渡过,每天能有三四十斤。除以渔业为主外,俊巴村民也有手工业等副业,大多数村民会制作卡垫、氆氇、藏被、皮革制品等等,城里有人到村里收购,现在这是个不错的生意。

西藏唯一的渔村

次仁巴楚家的手工藏毯

每年,俊巴村都有“捕鱼节”,节日中要跳一种牛皮船舞,一般是在藏历三月,节日后一年的打鱼工作就开始了。虽没亲见这种舞蹈,但听村民们描述使我联想起藏民的一种牦牛舞,只不过牦牛舞是身披牦牛皮,牛皮船舞当然就是背着皮船起舞,村民们还要伴唱船歌。

西藏唯一的渔村


西藏唯一的渔村

西藏唯一的渔村


我是一匹狗

西藏彩虹大集合

小U手册之青藏线路书

西藏自驾全攻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妈妈不在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