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生师生关系现状

(2009-04-28 11:03:35)
标签:

师生关系

互信

库利

杂谈

分类: 社会调查

1、师生彼此的角色定位存在冲突,缺乏认同感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一个著名的“镜中之我”理论。他说过“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 。库利认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所以以镜子的反映来说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镜中之我”就是指人是通过观察别人和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自我意识,完成自我评价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意见和态度,可以反观自身,形成自我的观念。而教师期待就是学生实现自我认识的一面镜子,从教师的期待中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由此来反观自身的学习、态度等。学生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建立在教师的期待上,并以此来评判自己扮演角色的成败。但是,大学教学中教师忙于自己的学术研究、生活,缺失“教师期待”,即是说教师没有了对学生的期待或者是对学生期望过低,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印象不好继而影响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的建立。再则,学生眼中的大学老师应该是教书育人,可是,现实中,教师重“教书”重“学术”轻“育人”, 对学生关心不够,学生对教师的工作也缺乏认同感。

    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接触机会减少、沟通交流匮乏、教学课时减少、教学时间间隔延长等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学生缺少另一个“镜中之我——通过老师来认识自己”的机会,并且也容易对老师形成片面的看法和理解。角色的冲突导致师生关系中缺乏认同感,学生理想中的朋友型互动型师生关系遭到破环,使学生更加具有挫败感,进一步导致师生关系恶化。

 

2、交流机会单一化

    交流机会包括交流时间机会和交流地点机会。交流机会的单一化,即指交流时间的单一与交流地点的单一。50%的学生认为大学教师是一种学术研究型角色,他们正如武侠片中的高手一样来无影去无踪,仅仅只有在上课时间段才能见到他们,除此之外他们相见的机会微乎其微。从而师生交流时间主要是在课上与课间,交流地点为教室。见面机会的单一致使师生交流机会的单一。再加上师生彼此交流的主动性不强,课上教师也有其教学任务,想利用此段时间来进行足够的师生互动交流是不可能的。那么这种可能性就落在了课间,但是课间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师生又想在课间得到休息,所以连这种可能性也被剥夺了。凡此种种,师生交流机会的单一化、交流平台的客观局限是当前大学师生关系冷漠的最主要原因。

 

3、交流内容多样,但主要话题突出

    师生交流的内容很广泛,比如课程教学问题、专业深度问题、就业问题、考试信息、时政热点、人生经验等等。高校的学生可以算是半个知识分子,知识比较面广,他们关心多方面的问题,对各种话题比较敏感,各种一手信息也首先在他们中流传开来。这就注定了师生交流内容的多样性。但他们毕竟不是同一个知识层次的人,由此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也各有侧重。这样,各自关心话题的交叠就形成了师生交流的主要内容。结果分析显示,课程教学问题、人生经验、就业问题等是师生交流涉及最多的内容。课程教学问题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有切身利益关系,可以想象其成为师生交流的主要内容是客观的。现在就业问题如此严峻,就业问题自然是比较热的话题。而人生经验是学生成长和发展必须要学习和了解的,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同时它也涉及到教师“育人”的责任。

 

4、师生间互信度并未降低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高校师生彼此了解不深, 再加上学生对教师及教师对学生的理想期待与现实中教师、学生的实际状况形成巨大反差,师生间难以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从而处于一种互不信任的状态中,并且互信度随恶性的境况越来越低。但是我们这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并非如此:当代我国师生互信度没有降低,而是比较理想的。将近75%的学生对老师的言行是十分信任的。老师正义阳光的角色形象在他们的心中是得到认同的,虽然现实生活中有损坏老师形象的少数事例(必然存在的),但它并不是主流。同时,作为老师,对其学生也是信任的,他们认为学生不仅是单纯的求知者,还是进行研究与讨论的朋友。并很愿意将自己的阅历和知识传输给他的学生,希望他们能健康快了成长。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师生间互信度与现今师生关系冷漠无必然的正向联系。师生关系冷漠并不代表师生间互信度低,师生间互信度低也并不意味着师生关系冷漠。所以,两者不存在冲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