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人怎样读书

(2011-04-23 22:20:51)
标签:

孔子

中国

《陈书》

论语·先进

《宋史》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中国古代的读书理论肇自孔子。“读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显然,孔子认为“为学”是要“读书”的,他收集鲁、周、宋诸国的文献档案,先后整理、删订《六经》,他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所教弟子达三千之众,他不仅教书不厌,诲人不倦,而且自己读书也异常勤奋,留下了“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的佳话。

    读书主张“学而优则仕”

    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即培养适合封建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士君子”,这成为读书的出发点和归宿。儒家学说的主流是主张读“经”为“经世致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入世建功勋的积极进取精神。孔子的许多弟子包括孔子本人都曾经到处求过官、践履“学而优则仕”的主张,开“读书做官”之先河。

    孟子进一步为“读书做官”作理论论证:“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道义也。”汉武帝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并为博士置“弟子员”,为读书求官的儒者打开了朝廷的大门。

    唐朝沿袭隋制,完善地建立了科举取士的制度,为平民百姓设计了通过读书也可以入朝为官的道路,大大地激发了平民的读书热情。“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些话几乎成了读书人的口头禅。

    读书活动具有很强的伦理性和功利性,从“读书做官”就体现了这一点。在诸多有关古人阅读的史籍中,我们不难发现,“读书做官”可以说是古人读书的主要目的,这也是与当时的社会风尚分不开的。在古代史籍中,我们随处可见某人先是如何勤学,如何苦读,然后如何“博极经史”,如何高中进士,如何得为大官。他们认为读“经”就是要“经世致用”,达到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他们虽然是为巩固封建统治着想,有着一种入世建功勋的积极进取精神,其中也包含着某些有利于社会进步、有益于民生的积极因素,然而,他们是以谋一己之私利为目的,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要追求荣华富贵、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名利双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作为取得高官厚禄的“敲门砖”。今天,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确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而读书的伦理目的。

     传统读书方法种种

    从古人的读书事迹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许多读书方法。如诵读、抄读、听读、速读、精读等等,这些读书方法至今对我们读书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我国古代不仅童蒙教育以诵读为主,而且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日诵万言”被当作一种读书美德。古代许多历史名人都曾在诵读上下过苦功。古人之所以文思泉涌,妙语连珠,正是通过诵读,有无数篇文章烂熟于胸,才能有这种境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而这,正可以给我们以启迪。

    抄读就是通过抄录书籍来达到对书籍的理解。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或印刷术不很发达而书少难得的时代,人们十分重视抄读。他们既可解无书之窘,又可以练习书法,还可以在抄写中加深对书籍的印象,可谓一举数得。不过。现代人是很少去抄读了,因为抄书太费时间,而且也有抑制思考的副作用。然而,作读书笔记、摘录卡片等读书方式却依然有着古人抄读的痕迹。

    对于因某些条件限制而不能阅读者来说,听读,也不失为一种可取的读书方法。

    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就是说读书要精读。精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之一。关于精读,古代文献中也有不少记载。苏轼“吾读《汉书》,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货财之类,每一过博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核矣”。(《田居乙记》)确实,对于一些名篇,学习价值高,内容精粹,言简意赅,非精读不能掌握全书的要点、难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意思。

    “耕读自守”的读书境界

    “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癫。”(陆游《剑南诗稿·寒夜读书》然则也有一些读书人不为名利,只求自乐。如马枢“博极经史,……乃喟然叹曰:‘吾闻贵爵位者以巢、由为桎梏,爱山林者以伊、吕为管库,束名实则刍芥柱下之言,玩清虚则糠秕席上之说。’乃隐于茅山,有终焉之志”。(《陈书》)阳城“好学,贫不能得书,求为吏隶集贤院,窃院书读之,昼夜不出户六年,无所不通,及进士第,乃去隐中条山”。(《唐书》)刘勉之“即邑近郊结草为堂,读书其中,力耕自给,澹然无求于世”。(《宋史》)他们安贫乐道,澹然自守,耽于书籍,赏奇析疑,衣带渐宽,终老不悔。以一种隐逸和逍遥来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内在的、主观上的精神自由。他们抛开功利,在坎坎人生旅途上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建立起一种精致高雅并富有审美意味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模式,并陶醉其间,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的自由境界。

    由上可见我国历代名人的勤学事迹,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生活的道路、读书的目的、贡献的大小各不相同,但他们勤勉自励、刻苦攻读的成才之路却都是饱经风霜,身处逆境而毫不气馁,历尽艰辛却勇往直前,无不给我们以深深的震撼和启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