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的尴尬
(2014-12-19 19:32:26)
标签:
赵匡胤忠义汴梁城后周赵氏 |
分类: 宋人如是 |
宋人如是之二
赵匡胤的造反部队从陈桥驿南下达到汴梁城,汴梁城惊骇,皇族自不必说,普通百姓也陷入极度恐慌之中。大家并不清楚那个以杀人为职业的赵匡胤会干出什么出格和缺德的事。五代十国是中国标准的乱世,失去军纪约束的叛军则瞬间变成兴奋而嗜血的魔族部队,几乎毫无例外。
汴梁城里的人并不知道,赵匡胤在陈桥驿答应将士们造反时,曾经郑重其事地告诉大家入汴梁城的规矩,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不杀人、不抢东西。这么看,按照赵匡胤的想法,他准备,或者说,他认为自己可以兵不血刃地进入汴梁城,一切尽在掌握,可见其自信已经达到“满格”。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如果发生激战,而且还久攻不下,将士们的荷尔蒙必然被激发出来,当死了很多将士、士气一蹶不振时,赵匡胤为激励大家撑住最后一口气,则也必然会开出“入城后纵掠三日”的赏格,到那时,汴梁城的下场则可想而知了。显然,在陈桥驿的赵匡胤不认为会出现这一场景。
果真,激战是没有,但抵抗却是有的。在陈桥门,也就是皇城的南门,一个姓乔和一个姓陆的卒长,带着为数不多的皇家禁卫军,让赵匡胤的叛军吃了极意外的“闭门羹”。在五代十国时期,面对如赵氏这样的实力派组成的叛军,经历战乱频仍的百姓和军人,用脚趾思考也知道抵抗是无作用的、无效果的,而在崇尚武力决定地位和忠义贱如薄纸的乱世,这样的抵抗实在是找不到任何意义。我们对这种不识时务的行为可以解释为,“因为他们的级别过于低,还没有看透大势,以为抵抗成功后,在后周王朝捞取丰厚的政治资本”。当然,这一政治资本是否在以后能换取银两,则要取决于后周能否保住自己的江山。
但这一的理解显然无法解释乔、陆二人之后的行为。赵匡胤看到陆、乔二人的抵抗,非常识时务地绕到南城,在那里,他顺利地进入皇城,陆、乔二人闻讯后,自杀身亡。仿佛无需再做其他猜测了,在一个对忠义缺乏基本认知和坚守的时代,他们二人决绝的行为所引发极大震撼。与其他王朝灭亡不同,皇族和世受皇恩的达官贵族杀身成仁,既正常,也应该。但基层官兵如此而为,则很少见,也好像很不能让人理解,因此,后周是幸运的,尽管被人家用一根手指推倒,因为乔、陆二人,可以说,它的脸面也并未丢尽。
千年以降,我们其实很想知道乔、陆二人的真实想法,他们难道害怕因为自己曾抵抗过赵匡胤,当赵氏进入皇城、夺得后周天下,会找自己的麻烦,甚至株连自己的亲族,为此而畏罪自杀么?如果是这样,我们只能说,怯懦也是一种力量。不过,赵匡胤没有这么理解,他感动了,也深思了。在新政权下,他必须认真对待忠义以及乔、陆二人。
作为叛军,他宣扬忠义,显然是很尴尬的,而作为新王朝的肇基者,他必须如此而为。天下尽归赵氏后,他当然要霸占成为别人掘墓者的权利。很可惜,他很难在说法上实现自洽,这是所有造反成功的人必须面临的困境。赵匡胤没有逃避,成为皇帝的他稀罕忠义,也希望别人都稀罕。因此,他为两位殉职的卒长赋予了崇高地位,还亲自到他们办公的地方祭奠,称他们为“忠义孩儿”,赐号“忠义”,把他们所在的部队番号也改为“孩儿班”。更甚的是,宋朝为二位反对过自己的人封了“候”,这等于是赵氏替后周做了应该做的事,高调承认乔、陆二人打自己的战功和尽忠职守的精神。
我们知道,开国皇帝深处混乱的社会之中,经常做出逻辑混乱的事,让人很费思量,但在改朝换代漩涡挣扎的百姓们不喜欢思考逻辑性很强的问题,他们只喜欢粮食、蔬菜和希望能看到每天初生的太阳。这种非常“烧脑”的问题则只能交给衣食无忧的人去思考。为了实现逻辑上的严丝合缝,进入太平岁月的文化人和知识型官僚们一边配合皇帝的心思,无条件地感佩、宣扬忠义的行为,一边将时务和天命封为做人和做事的最高法则,从而解开了忠义面临的尴尬。前者让在历史变革中忠于职责和为自己的过去勇于负责的人成为绝对意义上的英雄,后者则让大多数没有这样做的人找到了道德上的出路,从而使那些识时务者的俊杰们在新时代里能够心安理得地生活。
总之,我们的先人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开了这个死结,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这样思考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