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尘的产生及存在状态
(一)粉尘的概念及分类
矿井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并能在空气中悬浮一定时间的固体微小煤、岩颗粒,都叫粉尘。煤矿的粉尘可分为煤尘和岩尘两种。
煤尘的主要成分是固体碳、可燃物;而岩尘中含固体碳和可燃物成分很少。有些岩尘中含二氧化硅在10%以上,又称为矽尘。
直径在1毫米以下的煤尘能参与煤尘爆炸,直径在5微米以下的粉尘才能吸入肺内引起尘肺病,造成对人体的危害。5微米以下的粉尘称为呼吸性粉尘。
(二)粉尘的来源
按产生的来源,可分为原生粉尘及次生粉尘两大类。原生粉尘是指在煤层开采之前,由于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而生成的粉尘。次生粉尘是指在煤矿作业的各个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粉尘在开拓、掘进、采煤、运输及提升各个生产环节中都会产生。其中,采煤、放顶、打眼、爆破、装煤(岩)等工序生成的粉尘最多,而占总量70~85%的粉尘来自采掘工作面。大部分粉尘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次生粉尘,而原生粉尘是次要的,所占比例不大。
产尘量的多少,主要决定于以下几个因素:
1、机械化程度及开采强度。随着采掘机械化的发展,滚筒采煤机组和综合掘进机组的广泛使用,煤的破碎度加大。随着矿井生产的高度集中,产量大幅度提高,粉尘产生量和分散度也急剧增加,其危害也更为严重。
2、采煤方法。不同的采煤方法产生的煤尘量也不同,如全冒落采煤法比充填法产尘量大;急倾斜煤层倒台阶采煤法比水平分层采煤法产尘量大。
3、地质构造及煤层赋存情况。遇有地质破坏带如断层、褶曲、煤层节理发育、干燥、疏松,开采时产尘量大。
(三)粉尘在井下的存在状态
煤矿井下各个生产环节产生的粉尘,一般以一种不均质、不规则和不平衡的复杂运动状态悬浮于空气中,随风流而漫延开来,一部分被风流带出矿井,而大部分却沉积在井下各工作面及巷道和各硐室的周边。
1、井下的煤尘,按照其存在状态,可分为浮游煤尘和沉积煤尘两种。
2、浮游煤尘。飞扬在矿井空气中的煤尘(简称为浮尘)。可形成煤尘爆炸,也可使煤矿工人得尘肺病。
3、沉积煤尘。从矿井空气中因自重而沉积下来,附在巷道周边以及积存在巷道内浮煤中的煤尘(简称为落尘),是形成二次煤尘爆炸或造成爆炸规模扩大的最大隐患。
4、两者的关系是浮游煤尘因自重而沉积下来成为沉积煤尘,而沉积煤尘如受外界条件的干扰,又可以再次飞扬起来成为浮游煤尘。
5、浮游煤尘在空气中的飞扬时间取决于粒度的大小、比重、形状及空气的温度、湿度和风速的影响。所以,尘粒大的,沉积于靠近尘源处;粒度小的,沉积于远离尘源处。尘粒小于1微米的细微尘粒,不易沉积。煤尘在静止空气中从1公尺高度自由降落到底板所需时间,如下表6-1所示。
6、沉积煤尘当受到外力如放炮、斜巷跑车、机械冲击、暴风或较高巷道风速突变后仍可飞扬起来,再次成为浮游煤尘,其风速变化及尘粒的关系如下表6-2所示。
表6-1
|
尘粒直径(微米)
|
100
|
10
|
l
|
O.5
|
0.2
|
|
降落时间
|
26秒
|
4.4分钟
|
7小时
|
22小时
|
92小时
|
表6-2
|
煤尘粒度(微米)
|
75~105
|
35~75
|
10~35
|
|
吹扬风速(m/Sec)
|
6.3
|
5.29
|
3.48
|
二、粉尘对人体的危害
矿尘是有害物质,它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煤尘的燃烧和爆炸。煤尘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燃烧和爆炸,从而使矿井酿成严重灾害,甚至使整个矿井遭到破坏,人员大量伤亡,不易恢复。
(二)粉尘是造成矿工职业病—尘肺病的有害物质。
健康的肺组织象海绵一样具有弹性,当井下矿工长期大量吸入小于5微米的粉尘,造成肺组织发生纤维化病变,肺泡失去弹性,肺组织硬化,造成呼吸困难,出现咳嗽、气促、胸痛、无力等症状,使矿工严重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缩短寿命。一般可将尘肺分为三类:1、矽肺:岩巷掘进工吸入矽尘引起的病情最重,它的发病期短,发病率高,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2、煤肺:长期从事采煤作业工人吸入大量煤粉引起,病情较轻,较易治疗。3、煤矽肺:长期从事半煤岩巷道掘进或从事过岩巷掘进及采煤作业,大量接触过矽尘及煤尘所患的尘肺病。病情介于以上两种之间,病情较重。
粉尘浓度高,尘粒微细,工龄长,接触粉尘的机会多、尘粒中二氧化硅的含量高以及吸烟的工人患尘肺病的机会多。煤矿尘肺是以肺部纤维性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患者全身的免疫功能降低,病情发展中容易合并或继发肺结核和呼吸道感染、气肺等,加速病情恶化,缩短寿命。
尘肺引起的矿工致残和死亡人数,在国内外都十分惊人。据某矿务局统计,尘肺的死亡人数为工伤事故死亡人数的6倍,西德煤矿死于尘肺人数曾比工伤事故死亡人数高10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