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柱、鲜虾云吞及北京CPI

标签:
赤柱鲜虾云吞香港CPI北京生活成本杂谈 |
分类: 且行且想 |
这次从香港回来,正好政府发表了最新的CPI指标,让我想起了香港的赤柱和那里招牌的鲜虾云吞。
每次到香港都要去赤柱呆个一天半天的。从中环交易广场总站坐空调大巴6块钱就能到,或者铜锣湾接近一分钟一班的冷气小巴要9块钱的车资。虽然是专门做游客生意的,赤柱市集包括外贸服装在内的货品物美价廉我想应该是许多人都认同的,比香港轩尼诗道一带的出口成衣店都便宜,我甚至觉得比北京的一些外贸服装也便宜。
赤柱海滨有一家经常需要等座的汤粉面店,里面的鲜虾云吞面那叫一个好吃。看得见的真材实料,每个云吞足有半个鸡蛋大小,里面有两到三个大虾仁。四个云吞加上些面条,卖15港币。合人民币13元。
同样真材实料的鲜虾云吞面,在佐敦面向市民的汤粉面店只卖11港币,而在皇后大道西,一家中午满是写字楼白领的汤粉面店,老婆点的一碗净鲜虾云吞(有六个大云吞),只卖25港币,我叫的牛腩饭有六七块牛腩肉、配几根菜心,加一碗紫菜汤,要24港币。
从赤柱回香港的当天晚上,我们在轩尼诗道临街一家中型的中餐厅用晚餐。蒸了条鱼、55港币,美极汁煎中虾48港币、腊味荷兰豆38港币,让我觉得有点贵的是要了一大支生力啤酒,25港币。当然正规餐厅的价格还要收10%的服务费。服务生正经八百地拿了一大桶冰放在桌上,把啤酒认真地冰在里面。
这样的价格,在我的记忆里,和95年我们第一次去香港时相差不多,结合其他购物的体验,我觉得香港的物价实在是稳定。
而这样的价格,和我比较熟悉的北京三里屯地区的茶餐厅的报价基本持平。我们没有服务费的10%,可人民币比人家港币也贵了10%。而你去吃吃大成或者半亩园同样价位的菜肉混沌,你就知道香港汤粉面店的性价比之高。
摘录网上的关于香港CPI的香港新闻报道如下:“本港基本通胀率为2.2%,高于8月份的1.9%,主因是公营及私人房屋租金上升,而鲜果及新鲜蔬菜的价格升幅扩大也有关系。计及今年首9个月,综合消费物价同比升2.3%。”
而同样关于北京的CPI新闻如下:“9月份,北京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6%。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1.8%,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6%。从八大类别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六升二降”。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5.5%,其中粮食、水产品、鲜菜和鲜瓜果价格分别上涨8.6%、14.1%、13.1%和13.5%;”
抛开北京、香港居民相当大的收入差距不说,我一直对官方统计的所谓北京恩格尔系数已经在30%到40%富裕区间的说法不以为然。任何有海外旅行体验的人都能感受到北京物价的高企,特别是近几年食品市场的通货膨胀。另外,我们的CPI统计把房价置之度外,而快速上涨的房价,更推高了北京的生存成本。
更为重要的是,CPI、恩格尔系数、各种各样的生活成本排名,都是以日常消费支出为统计口径。严格说,一座城市的老百姓生活是否富裕,不仅体现在食品支出的比重上。更应该考虑的是维持生命存在的必须支出在全部支出中的比重,这其中必须包括大病医疗、基础教育、养老、失业保险等等,这样才能更加真实地反映情况。成熟的社会福利制度会将这些支出的大部分都承担下来,只有在此时,CPI、恩格尔系数等才具备衡量富裕水准的客观资格。否则,即使这个系数再低,也仅仅是一种字面上“富裕”的幻觉。
可怜的是,即便只看食品支出,即使只和香港这样并不是最发达的城市比,北京都绝对谈不上不“富裕”。活在北京这样一座所谓的国际大都市里的老百姓,实在是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