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如何保护古城古建----回忆曾经的西江千户苗寨

标签:
西江千户苗寨古城保护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且行且想 |
朋友休假,去了贵州黔东南的西江千户苗寨。回来和我闲聊在苗寨的见闻,让我觉得非常遗憾。
我们是2005年去的西江,那时还没有什么游客,没有门票。现在西江已经大规模开发完毕,门票100元。全新的苗族博物馆、精品街、民族古街改造、观景台、河滨道等一系列工程让那里商业气氛十足。
按照朋友的描述,西江已经出现对原有生态和环境破坏性的开发。原来的吊脚楼建筑鳞次栉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民居建筑群。吊脚楼之间通道依山而上,曲折复杂,这种通道连接起来便成为寨道,进入寨道就像进入了一座迷宫。原来的寨道是用石板和鹅卵石铺就而成,这种天然石料的寨道和实木吊脚楼相映成趣,浑然一体。而现在,这种寨道已经改铺成水泥道,破坏了西江吊脚楼建筑文化的韵味。
另外,对愿意新建房屋的农户,政府出资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给每户适当补助,农户按政府统一规划的房屋样式,在规划区内进行修建。可惜的是,苗寨的房子原来都老祖宗定下来的样子,全部用木头建成,很简洁朴素。新建的那些房子大量用到砖瓦水泥,只有一个吊脚楼的外壳,花里胡哨,跟别墅一个样子。这些新改的所谓苗族民居绝大多数都开成了了农家乐。游客来这里看到的全是商业行为的表演,并不是真正的苗族居民生活的原生态。
我想,改善历史古迹或者少数民族村的民生是无可厚非的。政府给村民修路、拉水、拉电都应该得到肯定,但在少数民族村民对文化保护普遍意识不高的情况下,政府更应该投资对村民进行文化上的培训、指导,在保护原有绿色经济上给予扶持,而不是大兴土木,对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民居和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如此改造。
事实上,不要仅仅是西江千户苗寨,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如何促进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融,是中国地方政府一直没有处理还的一个课题。政府因GDP 的驱动而进行过度干涉性开发,必然影响旅游地民众原有生存和发展模式,也伤害这个民族文化的存在基础。
我们急需形成共认的是,民族文化的保护其实更应该注重文化母体的保护,淡化旅游的商业化。突出遗产保护的基本要求,抵制物质主义,形成自己的地方特点,才能真正引导消费型旅游走向保护型旅游。
看着同事照的那些满是游客的仿古苗族风情一条街的照片,我想起记忆中的西江苗寨。那是一座座黝黑的吊脚楼,蜿蜒铺展的鹅卵石用拙朴的图案穿梭于吊脚楼间,错落有致的鹅卵石台阶便依次呈现在了眼前,还有那些挂在廊檐上金黄的玉米和红火的辣子以及那灰黄色的木墙壁……
记忆中最难忘的是苗寨的夕阳余辉,暮色把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中国最大的木楼群落包裹成一片青色,一幅浓烈的水墨画就这样地展示在我的面前。此时,映着千户苗寨两岸忽明忽暗的红灯笼,伴着远处传来的时隐时现的苗族歌声,千户苗寨的生机也在袅袅炊烟和微弱的灯光中慢慢舒展。
可惜,这一切可能离我们越来越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