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长洲黄埔军校广州旅游杂记 |
分类: 访古寻幽 |
我特别喜欢坐船旅行,而在有水的城市,和推着自行车、摩托车的当地人一起不紧不慢地坐渡轮过江跨海,真是一种有意思的体验。
日前,有机会从鱼珠港坐渡轮到长洲岛游览,感受了和西关不一样的广州旧日风情。
在广州东部约20公里外,珠江的江心,有一个树木葱郁,山峦起伏的小岛,因其形状狭长,故而得名“长洲岛”。据说鸦片战争中,英国人先是强迫清政府割让长洲岛,不是那个叫香港的小渔村,但是在广州当地人强烈反对抗议后才租借了香港。长洲岛北对黄埔鱼珠港,西临河南新洲港,这里有近代中国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黄埔海关,而近代中国船工业的鼻祖柯拜船厂也设厂在此。港口的景色这里应该说是最经典的。
长洲岛外两岸河道是黄埔港的所在,这里不愧为华南第一大港。浩浩珠江云集着各色船只,远洋巨轮往来不绝,宛如一条条巨龙穿行江面。岸边万吨级码头泊位一个接一个,向着历史名镇虎门延伸。听说这里黄昏最为漂亮,灯火璀璨照耀整条珠江,延绵十几里。码头、集装箱、吊机、万吨轮船构成当初的羊城八景之一——黄埔云樯。
阴霾的天空让我看不到黄埔云樯的美景,但港口沿岸山一样的集装箱和吊机堆砌的壮观在一缆无余之外,好象还多了几许低沉的压抑。从古扶胥运河到四易其址的黄埔港,曾被孙中山计划建设成南方大港的鱼珠港(黄埔港第四址),也终究只成为我们花五角钱就可以过江的小码头。历史的巨手轻悄悄地就将曾经的蓝图抹去。
登船上岸。长洲岛严格讲分为长洲和深井两部分,心情与视觉体验也必会略有不同。长洲像个小市镇,印刻了浓郁的历史记忆。这里保留着黄埔军校校本部、孙中山故居、东征阵亡烈士陵园、北伐纪念碑等历史建筑物。
CCTV做过一个节目,很客观也很艺术地概括了今人对黄埔军校的定论:“在人类军事史上,很少有一个军校像黄埔军校那样,极大地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从东征北伐到十年内战,从抗日到解放战争,黄埔军校的师生都是双方历史的主角”。军校旧址于抗战时被炸毁,1964年复原。而今天的黄埔军校实际都是1996年是大修后的产品,皮相犹存,血肉早失。
不远的深井又将我们的感知引入相对遥远的田园。长洲发源地在水涌纵横,岭南特色浓郁的深井,这里也是广州保存得比较好的古村落之一。近千年的历史积累,让深井保存了许多有年份的建筑物,随手触及的可能就是几百年以上的院墙,大量的古民居、宗祠、宝塔等,延续了岭南建筑的一贯风格。和广州城西关大屋有所不同的是,深井古村的建筑吸收了客家式的碉楼和西洋石柱、门楼、花纹图案等建筑特色。各种建筑风格交融,显示出做为对外港口的民居地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融合。
走在深井,满眼都是那些即将脱落的雕花木窗、长满青苔的石砖、长出墙外的植物、兀自存在着的石头。也许它们的年纪都已经过百,还坚持着不肯散开。虽然有些破旧,小村子还算宁静安逸,青砖古屋和石板街巷让你的脚步自然慢了下来,不用提倡就活脱是生活家们渴求的慢生活。
从鱼珠码头到长洲码头,五毛钱的船票将人们带到广州的尽头。如村上春树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里所描述,这里的人们在广州的另一头,看着历史的风云变幻,困守着与都市截然不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