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物馆观
(2010-03-31 14:43:16)
标签:
博物馆世界观历史人生知识体系杂记 |
分类: 且行且想 |
对于博物馆,我一直喜欢用“逛” 这个词来表诉我的钟爱。
逛,不言而喻的前提是喜爱。逛更是一种目的性不甚明确的行为,有点像女人可能是为了逛街而逛街,也可以是为了买衣服而去逛街,最后却抱着一床被罩乐呵呵回家的结局。逛博物馆,就是一种在知识长廊里短徒旅行的过程,有新的发现固然可喜,没有也很平常。这就像逛街收获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已经让人舒服。可以说,逛博物馆就是愉悦自己的一次精神之旅。
我和博物馆的缘份,始于少年时代。
小学的时候,家在西安的东郊,附近有个全国都有名的半坡遗址博物馆。“读书无用论”的那个年代,上学对小孩子好象并不是件多么认真的事情。下午放学特别早,大把的时间都是在附近的河滩、土塬和人防工程里度过,而翻墙就能进去的半坡博物馆,也是我和同学经常闲逛的场所。
当时自己的那点知识,肯定是不能完整理解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更不知道史前半坡母系社会的含义。但混在参观者中,一遍一遍地听讲解员的介绍,渐渐地也能一知半解半坡博物馆的基本内容。
印象比较深的是博物馆里的鱼身人面装饰纹罐。虽然只是几笔简单的线条,它让我从那时就倾向于相信,人类对享乐的追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后来上大学读了泰戈尔《游思集》里那篇“误入天堂的人”,觉得自己对其中在劳动工具上画花纹的描述特别容易理解,也再次强化了对生命的意义既在创造更在享乐的认同。
半坡博物馆不仅让我喜欢上历史,地理等学科,对我的另外一个主要影响,是观察事物的视角。
这其一的含义是物理上的意义。记得在遗址现场围建而成的博物馆主馆里,趴在高处的拦杆上俯看下面整个半坡母系村落遗址,是当时我非常喜欢做的一件乐事。以后,我都一直喜欢从高处看下面----发展到后来,这种兴趣演变成我对城市规化的热爱,也体现在我对用Google Earth 看城市的痴迷。
第二层面的含义怕有点自以为是的感觉。抛开纯粹物质积累层面上的意义,人生的成败快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看问题的角度。从这点看,从那时乳臭未干的小孩开始,我有机会经常听比上下五千年还要远的历史,也接触到那时博物馆都会有的中国通历教育,加上在西安这个有着千年历史古城的淫侵,这让我深知人类自身在自然环境和历史长河面前的渺小,也让我明白一时一势的得失权衡、轩然大波,在无限长的时间轴上都将是波谰不惊的那点事。而考虑问题时主动加入历史的因素,很多的问题都将不再是问题。我相信,聪明的人忙于解决问题,真正的智者思考绕开问题,而大彻大悟者却能从根本上淡化问题。正所谓庖丁解牛,不见全牛。
也是在那几年,在老家的爷爷来西安住过一段时间。老爷子非常喜欢书法和拓片,带我去过几次西安碑林、即当时的陕西省博物馆。印象中在那一呆就是大半天。
当时只知道描红是家庭作业的我,根本不能理解展出的一千多件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更不知篆、隶、楷、行、草等各体俱备的展品其中书法大作的玄妙高深。唯一还能听出点门道的是“王唯画竹”的刻石,隐隐约约明白了王维把诗和画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所谓诗情画意的美好境界。
有了几天泡在碑林石碑里的体验,我对描红和书法明显有了好感。虽然到现在自己的字一直惨得一塌糊涂,但是碑林开启了我在书法、国画方面的启蒙教育,也让我的审美取向开始打上中国烙印。
可以说,西安的儿时生活让我有了无法割舍的“中国胃”;半坡博物馆给我安上了一颗有历史观的“世界心”;而碑林博物馆则让我习惯了陪伴终生的“中国眼”。
我不是什么名人大家,博物馆对我影响的个案也许不值说道,但我绝对相信博物馆对个人全面知识体系的形成和丰富的重要作用。
老话讲,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此言不假。但现在人们更受用的一句话是: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自己看,博物馆应该像一条线,能把我们从各种兴趣读本上看到的知识和生活空间里获得的体验汇集成串。如此说来,较之读书和远行,博物馆更是一个可以扩展视野、提升心智的好地方。盖因博物馆往往集天下之大成,在术业有专攻的基础上汇古通今,触类旁通。
逛百家馆、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这应该是最理想的人生知识来源组合。特别是考虑到前面说过的,生命的意义不光是创造价值,更应提倡享乐价值。活到老、学到老对一般人可能是一个稍微有些残酷的要求,但留出些时间,多逛逛博物馆,不仅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享受,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