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沈阳故宫

标签:
沈阳故宫沈阳故宫博物院历史清朝旅游杂记 |
分类: 博物怡情 |
第三次参观沈阳故宫了, 一样的物是人非,一样的睹物思史。
初春雪后的一个下午,还算暖和的阳光穿过有点灰的天空,照着沈阳故宫地上、墙上和瓦上的残雪,高墙间瓦楞上的冰绫滴滴哒哒地淌着水。稀稀拉拉的游人,和北京故宫人流如织的气氛没法相比,总是有一种过气的衰败感。
有人说,中国的三个故宫,各有不同。北京故宫,有宫无宝;台湾故宫,有宝无宫;沈阳故宫,无宫无宝。没机会去看台湾故宫,听说宝贝不少。当然北京故宫的藏品我觉得也不次。但沈阳故宫好象的确是没有什么特别的亮点。
始建于1625的沈阳故宫既是满族清政权的早期皇宫,也是发家后的清王朝亲手缔造的第一座宫殿建筑群,其浓郁多姿的满族民族风格和东北地方特色,都是北京明清故宫所无法比拟的。1644年清迁都北京后,几番增修,又成为皇帝巡幸东北时的行宫。
沈阳故宫的看点,除了民族风格和东北地方特色,我想就在于它即是是清帝国的发祥地,也是其后所谓的康熙盛世前后,康熙、乾隆及其子皇、孙皇多次北巡的行宫。因此可以说,沈阳故宫承载着清王朝崛起、盛极与衰落的足迹。
当然,建筑上也不光只是民族风格的差异。沈阳故宫不同于北京故宫的是“宫高殿低”,而北京故宫则是“殿高官低”。古代宫殿建筑布局讲究“前朝后寝”,穿过沈阳故宫崇政殿两侧的左右翊门,举目可见高台之上的凤凰楼。
凤凰楼为沈阳故宫宴饮、议事之所,是当年沈阳城的最高建筑,想必登上凤凰楼可俯瞰四周,那时万般景物尽收眼底,沈阳全城一缆无余。凤凰楼门洞上方悬有“紫气东来”匾,也为乾隆皇帝御笔所题。可以想见当年乾隆皇帝在此登高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下凤凰楼,穿嘉荫堂及抄手游廊,即到奢华娱悦的皇家戏台,看得出当时是如何的安乐舒柔。乾隆当年增建故宫大有“盛世修文”和“安乐尊荣”之意,殊不知乐极必生悲。正如秋光笼罩下的参天大树,表面上红叶焕彩,一旦秋风扫来,就会落木萧萧。
乾隆后经嘉、道、咸三代,国势衰颓,江河日下。满清王朝在秋风萧瑟走向衰亡。
乾隆帝走完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乾隆盛世教人警醒:恒久属于愈登高愈觉自已渺小者。
移步宫门之外,在故宫售票处大门内的小广场停了下来,站在墙角若有所思。饱经沧桑的古皇宫斜映着落日的残照,唐代诗人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诗句浮上心头。
看着太阳从高高的红墙边上落下,在松柏下的座椅上发呆。穿过斑驳陆离的松叶,夜色悄然来临,不时有几只鸟儿从头顶飞过,宫廷深院,显得愈发宁静、深邃。偶尔有几个游人快步走过有些空旷的广场,白天不知道栖身何处的蝙蝠已经开始行动了。工作人员在催了,准备离开。回头一瞥,身后宫门紧锁,锁住了曾经的王候将相,锁住了消逝的历史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