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馆(2025.1.18上海博物馆东馆)

西汉-七牛青铜贮贝器,这是件滇文化青铜器。此类器物出土时多装有贝壳,故得名贮贝器。器身以双虎为把手,器顶圆雕七牛。仿佛两虎将牛群困于器顶,将虎与牛对峙的紧张态势刻画得淋漓尽致。雕塑搏斗的动物系受到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


西汉-虎形鎏金铜镇,虎作卷卧状,昂首张口,脖颈戴装饰贝纹的项圈,身躯线刻斑纹,通体鎏金。在秦汉及更早时期,人们席地而坐,为避免由于起身与落座时,折卷席角和牵挂衣饰而影响仪态,出现了压住席子四角的席镇。这件虎镇即为其中之一种。


贵霜王朝-石菩萨头像,公元一世纪,在贵霜王朝的北部中心犍陀罗出现了受希腊化影响的佛教雕塑,在其南部中心马图拉出现了受印度本土艺术影响的佛教雕塑。这尊马图拉的菩萨头像,戴宝冠、饰耳珰,接近当时王公贵族的形象。

西晋-瓷持帚胡人俑,戴尖角帽的胡人形象源自欧亚草原上的斯基泰文化。这种形象在我国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文物上多有出现。两汉魏晋时期,此类形象既有表现与求仙西方相关的题材,也有表现现实生活中的胡人仆役,这件瓷俑属于后者。

西晋-青瓷胡人俑,魏晋时期的雕塑表现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征。
南方地区两晋墓葬出土的陶瓷明器上,多堆塑或贴塑佛像、胡人和狮子等题材,是西域特别是贵霜文化对东汉影响的延续。文献记载,随着人们对佛教的了解与崇信,三国、西晋时期佛教造像的雕塑已形成一定规模。我国现存早期佛教造像多为十六国时期的鎏金铜佛像,其造型受到了中亚犍陀罗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
魏晋少数民族王朝与周边民族在制度、文化和艺术诸多方面的交流,体现了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在制度、文化和艺术诸多方面的交流。

北魏-石塔节,出土石塔节的陇东地区是一处佛教雕塑艺术传播的十字路口。在这件石塔节上,既有身穿“褒衣博带”装的佛像,也有衣着贴体的凉州风格的佛像,尤其是菩萨像上身裸露、下身着裙,明显受到西域影响。中国式的佛装源自蜀地南朝齐风格,越过秦岭影响到陇东地区,体现了此地南北方向的交流。石塔节下方有龙、狮子、驴和骆驼等表示祥瑞的动物。这些动物在当时被认为是神兽,多从西域传来。

隋-黄釉陶武士俑,仪卫俑

隋-黄绿釉陶镇墓兽




隋-鎏金铜佛像

隋-石观音菩萨像

唐-石天王头像,此天王头像源自龙门石窟万佛洞东壁窟门北侧的天王像。万佛洞由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主持开凿,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头像五官雕刻富有张力,体量硕大,气势逼人。

唐-石菩萨像,此菩萨立像右手上举至肩,持柳枝,左手残缺,披帛绕身两道,沿双臂垂下,戴项饰,璎珞交叉胸腹间以兽面装饰。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跣足立于仰莲座上。菩萨身形健美,比例协调,具有初唐高宗时代洛阳造像特征。

唐-漆木迦叶头像




唐-石天王像

唐-石佛像

唐-石天王像

唐-石狮

唐-彩绘陶镇墓兽

唐-彩绘陶仕女俑

唐-彩色釉陶骆驼

唐-彩色釉陶武士俑

唐-彩绘陶骑马俑

唐-彩绘陶文吏俑

北宋-漆金彩绘木观音菩萨像,菩萨的躯体和四肢由多块木料拼接而成,表面经过后代妆銮。据工艺和造型判断,这尊观音像可能源自山西地区。其舒相坐姿源自印度笈多至帕拉时期的造像姿态,但表现方式特别是五官刻画,已经中国化。



北宋-铁罗汉像

北宋-铜观音菩萨像

北宋-木佛头像


宋-木力士像


北宋-白石阿难像

北宋-白石迦叶像

北宋-白石天王像

南唐保大元年-彩绘陶仕女俑

南唐保大元年-彩绘陶文吏俑

五代-铜文殊菩萨像


南宋-铜泗州大圣像

北宋-铜罗汉像

金-漆金彩绘木大势至菩萨像,这尊大势至菩萨木雕坐像源自山西南部汾河流域。金、元时期该地区木雕造像繁盛,表现出身材壮硕,装饰华丽,雕刻立体,线条流畅、夸张等特征。汾河下游地区的金、元木雕造像艺术造诣高超,地域特征鲜明。其样式影响了当地元明时期寺庙壁画,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绘塑结合的特征。



大理国-鎏金铜阿嵯耶观音菩萨像,阿嵯耶观音是深受南诏、大理国皇室供奉的神祇,也被称作真身观音。其形象是南诏晚期隆舜帝时代集合各地高僧在本土早期观音形象的基础上,参考各地观音样式,创造的一种王室特有的观音形象,并延续到大理国时代。

大理国-鎏金铜阿嵯耶观音菩萨像


大理国-鎏金铜阿嵯耶观音菩萨像

大理国-鎏金铜菩萨像

辽-浮雕伎乐石础,该石础是经幢的底层部分,八面各开一壶门,壶门内雕刻伎乐一身,分别为吹笙、抚琴、弹曲项琵琶、吹笛、吹觱篥、击拍板,舞蹈两人。


元-彩绘木观音菩萨像

明-彩绘泥塑菩萨像

明-铜观音菩萨像

明-鎏金铜佛像

明-铜普贤菩萨像

清-鎏金铜大威德金刚像,这尊大威德金刚身形饱满,胎体厚重,鎏金明亮,装饰宝石,发髻染红表明护法身份,是一尊18世纪北京地区制作的藏传佛教造像。

清-鎏金铜迦楼罗像,迦楼罗又称大鹏金翅鸟,口中衔龙、脚踩龙王表明其降伏龙族的属性。造像胎体厚重,鎏金明亮,装饰宝石,是一件18世纪北京地区制作的藏传佛教造像。

清乾隆-彩绘泥金铜白伞盖佛母像

潮州金漆木雕三国故事花板

这两件花板表现的是“郭子仪拜寿”和“张公艺百忍九世同居”。此类具有典故性质的题材在潮州木雕中较为常见,蕴含着人们对富贵寿考、子孙满堂、家庭和睦的向往。工匠运用多层次的镂通雕技法,极为精细,使花板呈现出复杂多变、富有动感的视觉效果。



明-透雕铜竹节熏炉


清-蟠松纹象牙洗


花板是潮汕地区传统民居的装饰性建筑构件。以多层镂空透雕和髹漆贴金工艺制作而成,雕工精巧,金碧辉煌。画面布局采用“之”字形路径,层次分明,车马人物、山石树木、关城牌坊等清晰可见,内容纷繁,情节生动。



元-大都佛儿张造青田石佛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