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的祈愿(2025.1.8湖南博物院)


度师钊法像和发愿文。度师钊法生前具有超凡的业务能力,“行香走火,救济万民,千家有请千家应,万方有请万方灵”。神像为长者相貌,正襟危坐,左手捏三山诀持符水碗,右手拿刻有“三十六雷”字样的令牌。

冯君法圣像和发愿文。师公手持牛角拢于胸前,牛角的声音能通天人地,召唤诸路神灵降临坛场,并能惊退鬼怪,驱逐邪魔,是梅山师公坛场仪式上必不可少的法器。


何法神像及发愿文。何法师从元皇正教白鹤院,为骑鹤形象。

袁氏祖婆仙娘像。此类雕像中也有少量的女性神像,多以“某氏仙娘”“某氏夫人”等命名,通常为当地中年或老年妇女形象,坐姿和法器多与男性师公像相仿,也多见持帕或抱子、骑马形象。


司命夫妇像和发愿文

三界伏魔关圣帝君神像。关羽,汉末三国时期蜀国名将,以忠义仁勇著称于世。千百年来,这位盖世英雄逐渐被赋予斩妖除魔,主持正义等多重神职。湘中民众在家中神龛上供奉关公神像的目的是求保关公坐镇家堂,佑护全家平安清吉为主。



玉皇大帝金容圣像。
民间将玉皇大帝视为天上的“皇帝”,万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安化信士供奉玉皇大帝的目的是祈愿:“男增百福,女纳千祥,上保人口清吉,下保六畜兴肥,百事亨通,万般如意”。

南岳圣帝像。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南部,为中国“五岳”之一,其山神为南岳神,后来尊称为南岳圣帝,被视为掌握江南众生命运及福祸的至尊大神。南岳圣帝亦是湘中梅山文化核心圈民众普遍信奉的神祇。尽管南岳圣帝信仰的形成和兴起深受国家和儒、释、道三教的共同作用,然而对于梅山民众而言,南岳圣帝不仅是国家层面“护国安邦”的神,更是生活方方面面都仰赖其庇护的万能之神。梅山民众南岳进香及在家塑像供奉的主要目的是祈保家门清吉,人眷平安。

持经观音石像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音像

赵公元帅像。《搜神大全》载赵公明元帅:“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者,金迓水气也;面气黑而胡须,北气也;跨虎者,金象也。”可知,赵元帅的形象为黑面,头戴铁冠,执鞭,骑虎,一派威猛之气。梅山财神赵元帅像保留了道教持元宝(本例为符水杯)、骑虎的图像特征,及威严显赫的风格。


赵公元帅玉像,赵公明是道教所信奉的财神,传说他能役雷驭电,除瘟祛灾,主持公道。

王公元帅像。王元帅,又称“王灵官”“华光元帅”“五显灵官”等,道教护法神。据《灵官咒》,王元帅的形象特征为“手执金鞭驾火轮,腰缠龙索怒双睛。黄巾朱发连环甲,风带蓝袍列护身……指挥五雷传号令,鬼魅妖邪化灰尘”,王元帅的图像志特征主要为金鞭、火轮和三目。


四川地区骑牛观音像



持刀杀鸡倒立的张五郎,两侧为普通猎户形象。

祖婆丁氏法仙像


李氏娘娘像

熊氏娘娘像

送子仙娘,仙娘怀抱襁褓婴儿,面容慈爱。

唐氏妙仙圣像。唐氏妙仙左手持符水碗,右手呈剑诀,骑在鸟上,头戴鸟型额饰。

送子观音像。《法华经》:“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复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观音有三十三相,但送子观音并不在观音三十三变身之列,乃是佛教不断适应中国文化传统,在中国民间诞生的新型观音菩萨信仰形态。湘中地区流行的送子观音形象为怀抱幼婴的柔美女性,并呈现较高的模式化程度:观音面相圆润,跣足游戏坐,双手护持一幼子于膝上。

送子观音像。观音单手护抱幼儿于肩头,跣足立于瑞兽背上。


送子土地夫妇像。土地婆婆怀抱幼子,影射其赐子神职。


帛画《五十二病方》

孙公真人像。药王信仰在中国乡土社会甚为普遍,信奉对象涵盖华夏医药鼻祖伏羲、神农、黄帝之“三皇”,历代名医扁鹊、华佗、孙思邈、韦慈藏等。而梅山文化圈的巫医弟子们在各自家中独为唐代医者孙思邈塑像祭拜,求其佑保驱邪治病时通灵显应,生意兴隆。在楚地“信鬼好祀”的思想土壤中,以医术立身的神医孙思邈经历了神职的巫觋化嬗变,成为了法术高强的巫医之神。

药王菩萨金容圣像。梅山巫医弟子为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塑像,称其“药王孙公真人”“孙公真神”“药王菩萨”“药王圣帝”等。据传,孙思邈是具“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神力的“百代之师”,故龙虎图像常伴真人共同出现。湘中木雕中,药王孙思邈的辨识性特征为骑虎托龙。

药王孙公真人像

药王像

药王像

关圣帝君像

王公元帅像

玄天上帝像。“真武本玄武。玄,龟也;武,蛇也,乃北方宿之名。”道教吸收民间信仰神灵,玄武由原始的星辰崇拜和动物崇拜转而被纳入道教神仙谱系,成为道教护法神“北极真武玄天上帝”,图像特征为披发,黑衣,仗剑,踩龟蛇。进入梅山众神殿堂后,真武大帝在名称和形象上都沿袭了道教传统,供奉缘由多为祈其佑保病人康复,家庭安康。

马元帅天君像。马元帅,又称“三眼灵光”,"马天君“,”华光大帝“等,是道教护法四圣之一。

北方真武玄天大帝像

南无慈悲救苦观音大士像




法忠像。早期湘中地区经济结构以渔猎为主,上峒梅山新化地区山高林密;中峒梅山安化区域河流众多,适合放鸭;而下峒梅山桃江区域,民众多靠在沅江和洞庭湖打鱼捞虾为生,故有“上峒梅山,赶山打猎;中峒梅山,挽弩放鸭;下峒梅山,打鱼摸虾”的说法。此件法忠像闭目微笑,身着围兜,左手持鱼,右手持棒状物,为渔民形象。梅山猎神除个别直接称“梅山神”,多数神像以猎人名号命名,如“姓氏+公+法号”,以示该猎神为梅山教师承弟子。

罗公相像。在围山打猎的险恶环境下,能带领山民围猎野兽的头人成为民众眼中梅山神附体的半人半神的活梅山。猎户为已故而成神甚至在世的渔猎高手塑像立坛,从出猎到分割猎物,都要祭拜梅山神,以祈求或酬谢神灵保佑猎人平安与猎物丰盛。梅山神木雕像图像特征为短衣束裤,手持火、叉、枪等打猎工具(此像遗失),身侧伴猎狗。

梅山神像。神像为坐像,人物头戴幞帽,身着长衫,双眼微闭,左手放于腿上,右手抬起,手中所持棍棒状猎具已遗失,一猎狗卧于脚下。

梅山神像。神像多选择所塑对象青壮年时打猎相貌,盖年富力强的猎神更能增强猎人狩猎平安的信心。神像体量普遍较小,便于猎户行猎过程中随身携带和随地祭拜。

梅山神像。为青壮年男子相貌,手持火铳或棍棒等打猎工具(已失),身着短衣束裤,肩背斜挎包。

送子观音像

祖师翻坛倒洞张五郎玉像。倒立形象的张五郎是梅山始祖神、猖兵之主和猎神,是梅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神灵之一。清代以来湘中地区的张五郎可见三重神格:一是拥有赶鬼去祟法力的驱邪神;二是坐镇家堂的家庭守护神;三是被猎人供奉的,作为梅山法主的,以法力助猎户打猎无伤,猎物丰硕的狩猎神。据梅山民间传说,张五郎是本领高强的打猎能手,一次和一只猛虎搏斗中被虎撞下山岩,倒挂树上而死,被猎人尊为祖师神。

翻坛张祖师神像

翻坛张世魁祖师圣像

张世魁祖师像。猎神张五郎同时也是拥有调集千军万马神力的猖兵之主。据《五郎咒》抄本:“奉请翻坛老祖张五郎……左脚顶戴一碗水,右脚顶戴一炉香。左手提起飞毛箭,右手提鸡敬五猖……”张五郎双脚顶施法所用的符水和香炉,手上正在杀鸡取血,面前摆放的是用于盛放鸡血以敬东、南、西、北、中五路猖兵的5个碗。

翻坛祖师神像。张五郎双手撑地,右手握剑,左手按住一鸡,正在杀鸡取血。服饰通常较为随意,头戴幞头,身着短衫,束腰带,为常见的猎人装束。


翻坛五郎像

张五郎像。此像中张五郎倒立于虎身之上,如此独特的造型应与猎人张五郎与猛虎搏斗,被老虎撞下山崖,倒挂而亡的传说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