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影人间(2024.12.27江西省博物馆)

黑龙江皮影由冀东、辽宁传入,以望奎、双城为中心,分布于哈尔滨等地。影偶造型丰富,多用驴皮刻制,雕刻技术精湛。

辽宁皮影(清-民国-辽宁-驴皮),辽宁皮影可分为辽南皮影与奉影两种。东北三省皮影,在辽宁分布最为密集。




甘肃皮影(清-民国-甘肃-牛皮),甘肃皮影深受陕西皮影影响,分布在以兰州为中心的河西走廊、陇东与陇南地区。尤多神怪题材,皮影制作选用牛皮,忌用驴牛。


山东皮影(清-民国-山东-驴皮),传统山东皮影一般称”滦洲布影“,流行于济南、青岛等地,通常认为由河北传入,采用驴皮雕刻,人物造型古朴,雕刻粗犷。
《五峰会·偷看家书》。曹珍考中状元后被皇帝赐婚,娶沈恒威的女儿沈冰洁为妻。沈冰洁偷看曹珍家书,知晓曹珍家事。沈冰洁深明大义、背父从夫,甘冒被辱窘境随夫去见公爹曹克让,从而全家团圆。





内蒙古皮影(清-民国-内蒙古-驴皮),内蒙古皮影分布于以赤峰为代表的南部与东部区域,系由冀东传入的滦州布影,深受唐山皮影影响。


河南皮影(清-民国-河南-牛皮),河南皮影有豫西、豫南两大流派。豫南皮影形体较大,风格质朴,重彩少刻。


江西皮影(清 - 民国 · 江西 ·
牛皮),江西萍乡、万载等地曾广泛流行皮影戏。或因与湘、鄂、皖接壤,其造型风格明显受上述地区影响。




陕西皮影(清 - 民国 · 陕西 ·
牛皮),陕西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其影偶制作精美,演技巧妙,腔调复杂,剧本高雅,堪称经典。


湖南纸影(清 - 民国 · 湖南 ·
纸/塑料),湖南是中国纸影戏的重要分布区域之一。影偶多以土纸多层裱糊成纸壳后精雕细刻而成,形体比北方影人更大。除纸影外,当地也流行皮影。





湖北皮影(清 - 民国 · 湖北 ·
牛皮),湖北皮影分大、中、小三种类型风格。大者称“门神谱”,主要集中在湖北中部、东部,具有传统的中原影戏风格;中者谓“汉口皮影”,与“门神谱”类似,形制稍小;小者叫“魏谱皮影”,主要分布在鄂北和鄂西北区域,具有陕西皮影的风貌。

四川皮影(清 - 民国 · 四川成都 ·
牛皮),四川皮影,是中国南方地区皮影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享有“南影”“魁首”的美誉,主要采用黄牛皮雕刻而成,流行于川西、川北地区,以成都皮影最具特色与代表性。
《打虎收孝》,出自《残唐五代史演义》。晋王李克用夜梦飞虎入帐,解梦为得虎将之兆。李克用出猎,飞虎岗上,李克用亲见安敬思三拳打死猛虎,又试以诸般武艺,乃招其为子,收为十三太保,更名李存孝。


重庆皮影(清 - 民国 · 重庆 ·
牛皮),重庆皮影主要流行于巫山与巫溪等地区。其造型风格与陕西、川北、湖北“魏谱皮影”近似,影偶小巧而雕工细致.


安徽皮影(清 - 民国 · 安徽 ·
牛皮),安徽南部皮影多用牛皮刻制,影人高大,造型粗犷,结构复杂,近似湖北皮影。而宣城等地还曾广泛流行纸影。


广东皮影(清 - 民国 · 广东 ·
塑料/皮革),广东皮影以潮州皮影为代表,信仰戏神田都元帅,有纸影和皮影两类。纸影多用厚纸片雕成,皮影则有羊皮影与牛皮影。


云南皮影(清 - 民国 · 云南 ·
牛皮),云南皮影有大、小两种类型。大皮影为腾冲皮影,流行于滇西,影偶用牛皮雕刻,影人高大古朴、装饰性强,极富少数民族风韵。小皮影分布于昆明一带,目前几近绝迹。




神怪(清 - 民国 · 青海/陕西 ·
牛皮),神秘瑰丽的神怪背后,是古人对现实环境的具象表现,对未知事物的理解与想象,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它们以生动的方式勾勒出上古时期的文明状态。







神仙云朵子(清 - 民国 · 陕西 ·
牛皮),神仙,皮影戏中与神话传说相关的故事占很大比重。人们希望自己能像神仙一样福祚绵长。古人不仅在神仙的幻想世界中寻求精神慰藉,也在这个理想世界中展现了自己无与伦比的创造力。


马王云朵子(清 - 民国 · 陕西 ·
牛皮),云朵子,是皮影戏中神仙所驾祥云,层层叠叠的云朵图案组成神仙云朵子,云雾之中的神仙角色被烘托得神秘又浪漫。皮影中的马神与一般传说中的马神相去甚远。在皮影中,马神原是一个叫刘伯约的人,其形象广泛流行于陕、甘等地,为地方所供奉,主管牛马及动物瘟疫。马王刘伯约下跨神马,三目六臂,手持法器。室火猪长嘴大耳,肩扛钉耙,是刘伯约降妖时的助手。







《西游记·龙宫借宝》(现代·陕西·牛皮),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上天入地的奇幻想象蕴含着生活气息,西行取经的妙趣情节折射着世态人情。悟空学艺回山,为寻一件称手的兵器,大闹东海龙宫,终得如意金箍棒。







《白蛇传·断桥》(清 - 民国 · 四川成都 · 牛皮)








貂蝉拜月(清 - 民国/现代 · 河北 ·
驴皮),“貂蝉拜月”的典故出自《三国志平话》,貂蝉因在临洮与丈夫失散,一直未得相见,故拜求苍天怜恤。平话中只提到她拜求苍天,或因祈求解团圆,渐演变为拜月。后人又联想出貂蝉貌美似嫦娥的故事,“闭月”一说便由此而来。

踏青(清 - 民国 · 陕西/辽宁/青海/河北等地 · 牛皮/驴皮)






出巡(清 - 民国 · 陕西 ·
牛皮),《出巡》是皮影戏中的大幕摆场戏,一般称为“摆亮子”,主要由旗牌仪仗类人物组成,包括扛旗、武将等人物。








十二生肖(清 - 民国 · 陕西/青海/重庆/四川等地 ·
牛皮/驴皮),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符号,每个中国人在出生之后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属相,属相就如同中国人的“守护神”,每种属相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和吉祥寓意。



龟鹤齐龄(清 - 民国 · 青海 ·
牛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龟与鹤都是长寿的动物,相传龟、鹤寿有千百之数,因此用于比喻人之长寿,通常用来表达长寿的祝福。

鹤鹿同春(清 - 民国/现代 · 内蒙古/河北 ·
牛皮/驴皮),“鹿”与“禄”谐音,“鹤”取“合”之音,鹤鹿有六合同春、万物欣欣向荣之意,通常表达人们祈求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鹤、鹿是长寿仙兽,鹤鹿同春也有祝寿的含义。

寿星(清 - 民国 · 成都 ·
牛皮),寿星崇拜主要源于中国早期社会中星辰崇拜所衍生的祭星习俗,并与卜筮文化、谶纬思想、星象学说相融合。寿星本是星名,后演变为神仙名,其形象往往是广额白须,捧蟠桃执手杖,寓意长命百岁。

祝寿庆生。祝寿是一种对生命的温厚祝愿,是人性温馨和人伦亲情的体现。祝寿皮影是中华民族生命情感和思维模式在祝寿礼俗上的折射,从中能够洞察民族的文化心理认知和行为模式。


独占鳌头(清 - 民国 · 陕西 ·
牛皮),鳌鱼,传说其本身为鲤鱼,有的鲤鱼跳过龙门而成为了龙,有的鲤鱼则因为偷吃了海里的龙珠而变成了鳌鱼,它也是社稷支柱的象征。古代宫殿台阶上往往有鳌鱼的浮雕,科举考中的状元常常在上面迎榜,这就是“独占鳌头”的由来。

马上封侯(清 - 民国 · 陕西 ·
牛皮),“马上封侯”是中国传统寓意图样。“猴”与“侯”同音双关,猴子骑于马上,寓意马上就要受封爵位,功名指日可待。


求学(清 - 民国 · 陕西/河北/山东 ·
牛皮/驴皮),自古以来,中国的读书人就有勤学苦读的传统。他们囊萤映雪、凿壁借光。肩负期盼、心怀天下的士子,是传统社会稳定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石。

魁星点斗(清 - 民国 · 陕西 ·
牛皮),魁星是掌管人间科举文运的神,左手持一只墨斗,右手持一支毛笔,左脚扬起后踢,腿上有北斗七星图。据说魁星手中的笔掌握着学子的文运,故民间有着“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朱笔不点头”的谚语流传。

求学科考。科举制是隋唐以来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读书、科考、拜官、封侯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登科拜官有关的图案与场景,是皮影等民俗艺术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