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教师处理课堂问题的机智

(2009-03-06 10:37:19)
标签:

杂谈

分类: 论文经纬

 

[内容摘要]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教师事先难以预料的问题情境或偶发事件,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巧妙的引导点拨,才能使 “节外生枝”的问题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生长点,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课堂问题     教学机智

 

    现代课程改革强调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把学习视为学生生命发展与张扬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再完全按教师的预设而展开,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过程。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动态生成”便成了当前课改的热门话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千方百计地设计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得课堂的生成,这样一来课堂是放开了,学生有什么可以说什么,自由地发表意见。教师预设以外的问题就渐渐多起来。那么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如何发挥教学机智,恰当地处理那些节外生枝的问题,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生长点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点思考。

 

    思考之一:一时无法解答,不妨把问题留给学生。

    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倡导下,我们的课堂更注重学生的个体理解,求异思维,质疑问难,这无疑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有些问题的产生教师是始料不及的,现场短短的瞬间有时不知所措,尤其是学生认识模糊,容易钻牛角尖的问题,不论教师怎么说,学生可能会一意孤行,坚持到底,课堂出现僵持的尴尬。而有的问题可能牵涉面广,只有当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理解的,就算教师说得再明白,学生可能还听得一头雾水,毕竟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像这样,教师一时想不到确切的应对策略时,不妨把疑问作为一个研究的问题留给学生。

    例如一青年教师教学第三册课文《“红领巾”真好》

    教师让学生自己读读诗歌,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多读几次并说说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学生有的说“我知道小鸟很快乐”,有的说“小鸟会捉虫”,还有的说少先队员爱护小鸟等等,课堂上发言气氛热烈。

    学生问:课文里为什么说“翠绿”的树苗,而不说“碧绿”的树苗呢?

    于是教师引导大家来讨论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说因为树苗是很绿的。有的说因为小鸟在捉虫,保护了树苗,所以很翠绿。还有的说红领巾叫大家保护小鸟,小鸟给树林捉虫,所以树苗长得很翠绿。教师脸颊泛红,她也已感觉到答案不恰当,情急之下,教师说:“我们一般情况下说湖水是碧绿的,而说树苗则用翠绿这个词。课文写春天时候的树苗,所以用上翠绿这两个字。懂了吗?”学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真懂了吗?不。我们知道,碧绿与翠绿都表示青绿色,这两个词意义很接近。碧绿不仅用于描绘湖水,课文中如果用碧绿的树苗应该也没错。但如何让学生明白在这首诗中用翠绿更确切些,显然教师在预设中没有研究到这个问题,所以一时没有好的办法,而教师用“一般情况下”来搪塞,是不可取的。其实教师不妨采用缓兵之计,来做一些柔性的处理。比如,大力表扬学生爱动脑,再鼓励说“××同学真会动脑,这个问题看来有点难,老师也答不出。咱们回家请字典帮忙,也可以请家长帮帮忙来解答,看谁最有本事。”这样把问题留给学生,一方面调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给自己留有思考时间。但事后,老师应该想方设法深入浅出地解决问题,千万别让这些有价值的问题随意流走。

    其实,运用这种方法处理课堂问题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赠刘景文》时,学生对诗中的香炉指什么有了争议,有认为是山上有实物香炉,有认为瀑布下的水潭因水雾弥漫似香炉,有认为庐山高耸入云,云雾缭绕,在阳光下似香炉紫烟升腾。另有学生对苏轼为什么给刘景文写诗提出质疑,难道仅仅是告诉他初冬美好的景色吗?我当时正愁如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含义,我也不想直接告诉学生香炉到底指什么,于是我郑重地问题留给学生。第二天课堂上,当我谈起时,发现好多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主动请教,已有了正确的答案。

 

     思考之二:追问与补充,提升问题的研究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课堂上教师总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依据个体的对文本的感悟和思考,会在脑海里产生不同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常常会超出教师的预设之外,而往往就是这些预设之外的问题生成了课堂上无法料及的美丽。因此当课堂上学生“生成”问题时,教师也应该即刻在脑海里生成酝酿如何对问题进行引导、点拨,使学生生成的问题引起大家的关注,诱发新的认识,提升问题的研究价值。

    例如教学第九册课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有学生谈白骨精害人害己,有学生认为孙悟空勇敢机智,还很讲义气,也有谈唐僧很糊涂,后来悔过了。这些回答都是预料之中的。

学生问: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唐僧责怪孙悟空的时候,就说:“你接连打死母女二人,是何道理?”当知道上当时,就责骂白骨精说:“你几次三番欺骗我,是何道理?”他为什么都说“是何道理?”

(学生发现文中人物语言的相似处,虽然不是教师前一个问题的答案,但却是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行为体现,教者没有因为学生的出轨而放弃学生独特的发现。那么人物语言的相似是作者忽略还是别有意图呢?试看教师如何处理生成。)

    师:你真会读书,思考也仔细,连人物语言的细微之处也想到了,那么你认为唐僧为什么总说这句话呢?(看来教师一时摸不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究竟是什么,于是便追问了一句。)

    生:他是念经拜佛的,是不是念惯了,口头就是经常这样说。

    师(面向全体学生):你们认为,唐僧的语言为什么总说“是何道理”?

    生1:这是唐僧问别人的话,开始他对孙悟空很气,觉得他不该错杀好人,所以责骂孙悟空没有道理,后来他发现自己被白骨精骗了,很气愤,就责问白骨精为什么要这样做。

    师:噢。你认为两处的“是何道理”四个字虽然是一样的,其实含义不一样是吗?真好!还有别的理解吗?

(学生一时语塞)

    师启发:想想课文中孙悟空的语言和唐僧的语言为什么不一样?

    生2:唐僧软弱无能,什么都慈悲为怀;孙悟空机智勇敢,快言快语,当然就不会一样。

    生3:这是根据人物特点来写人物语言的。

    生4:真佩服作者,连人物的一句话也写得很精彩

    师:对,这就是课文在写作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看似简单的学生质疑,看似不经意的教师反问,却折射出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烈意识,追问的过程中,学生在思索,教师也在思索。“是何道理”在文中只出现两次,而这学生却能发现这一细微之处,可见他学习的认真与细心。教师正是因为尊重学生的理解,才会有了第一次追问的投石问路,当学生认为是口头禅的缘故时,教师敏锐地感觉到学生对文本的独特见解,在瞬间的思索中,教师感悟到这“口头禅”中应该还有别的意义,此时在教师的脑海中也生成一种想法,语言是人物内心的表白,也是人物特点的外露。这么一部经典小说作者写人物语言仅仅体现口头禅这一点吗?显然不完全是。而学生的发现正是这一理解的突破口,于是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全体学生参与思考讨论,使学生的质疑得到很好的诠释,课堂上师生“生成”的思维碰出了火花。这种教学,借助生成,师生共同思索,共同探讨,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当然,这种教学是否成功与教师的教学理念、人文素养、情感心绪、专业知识关系密切,是教师平常的教学积累才成就了可以临场应需、呼之即出的一种教学机智。

 

    思考之三:对文本的误解问题,要及时引导和纠正。

    学生的思维是多元的,情感也是丰富的。对于教学中的生成现象,不能一概包容,自然也不能置之不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认识是应该鼓励的,但是在“合情”的同时我们应该要考虑他的“合理”性,教师应辨证地看待,合理地审视学生的个体理解,去伪存真,对学生偏离课文主旨的观点应果断地加以引导。

例如教学第十册课文《月光曲》时,教师让学生听《月光曲》音乐,想象音乐所表现的内容。

    生1说:我听着这首曲子,仿佛来到大海边,看见月亮慢慢升起,月光下大海波涛汹涌。

    生2说:我听着这首曲子好象觉得鲜花在慢慢地开放,一只蜜蜂飞舞着来采蜜,然后蜜蜂越来越多,在花间飞舞着。

    生3说:好像开始是一朵鲜花慢慢开放,接着完全开放,后来很多鲜花竞相开放。

    生4说:我认为是有一只老鼠出来觅食,接着一只猫跑来捉老鼠,然后老鼠跑,猫儿追,很激烈。

    生5:好像有两个人为一件事在争吵,开始还比较平静,后来越吵越凶,最后打起来。

    下课后,该教师惊讶于学生希奇古怪的理解。

    《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在特定的情景下即兴创作的曲子,起源不仅是如水的月光,幽雅的茅屋,更因为面对纯洁、善良、酷爱音乐的盲姑娘,思绪万千,心情激荡。音乐家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痛恨之情都倾注于这美妙的乐曲之中。而课文虽是虚构,却也是编者根据月光曲旋律所描述的意境进行的合理想象,并非胡编乱造。正如《春天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等名曲都有所指向的意境,为世人传诵。如果都能因学生的合情生成而允许想象成“老鼠出来觅食,被猫追得满屋子跑”,那岂不亵渎了这些经典之作。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教材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学生在阅读中汲取怎样的精神食粮。教师要把握教材的根本,对于脱离教材本质的错误认识,应及时加以引导与纠正。如以上的案例,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思考:是什么打动音乐家的心?当月光照进屋子,看到盲姑娘那渴望的神情,贝多芬内心在想什么?借助音乐,贝多芬要表达怎样的感情?盲姑娘从钢琴曲中,仿佛听懂了什么?

    其实有许多误解常常缘于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限制,故而对文本没有真正的理解。《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指出学习活动的程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要与学习者的认识特点相适应,即以学生的认识特点为基础,是设计最佳学习活动程序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师在预设教学时应具有“框架设计思想”,充分考虑学情。

   教学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其随机造就了许多的生成问题,在大力提倡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应更潜心地学习理论、更刻苦地练习基本功,更深入地钻研教材、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更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地开发,有效地利用生成的资源,唤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国家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5

俞冬伟,励汾水.小学阅读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