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与躺平
(2023-12-06 13:03:47)
标签:
原创杂谈 |
分类: 民 |
内卷与躺平
生活没有‘内卷’与‘躺平’,这社会也不需要什么‘内卷’与‘躺平’。如果你试图改变自己的‘内卷’与‘躺平’状态,那么你已经陷入一个重复循环的没有出口的似是而非的貌似不断探索与前进的自我状态否定与不断创造新目标的没有止境的奋斗。
‘内卷’与‘躺平’对你的生活有影响吗?或者说这组网络词汇有影响你的情绪吗?又距离你生活有多远?
众所周知网络流行语正深入社会,这几年‘内卷’与‘躺平’这组词汇时不时地扰动我们的思维、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快乐。这里借用网络释义简单地述说‘内卷’与‘躺平’这组词汇的本意与网络来源。
‘内卷’: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更高级模式的现象。
‘内卷’本是一个学术名词,在学术文献中常用作“内卷化”。经济学家韦森认为,‘内卷’这个概念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最早使用的。使‘内卷’化概念得到发展的是两位人类学家,一位是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戈登威泽,他将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称为“内卷化”
2020年下半年,有几张图片刷屏:有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人边骑车边用电脑,有人床上铺满了一摞摞书……“边骑车边用电脑”的同学被称为“卷王”登上热搜。‘内卷’流行开来,高校学生用它指非理性内部竞争 。这些图片最早在清华北大的学霸之间流传。之后,“边骑车边看电脑”的“清华卷王”等热门词语登上热搜,相关的表情包也出现在了不少大学生的社交软件中。
总的来看,以往学术界对于‘内卷’的讨论基本上是在制度、文化层面进行的。从制度变迁角度看,变迁被概括为演化、革命和‘内卷’三种典型形态:演化是指一种连续性的、增进性的、发散性的或沿革式的社会变迁;革命是一种间断性的、突发式的或者说剧烈的社会制度的改变与更替,是从一种社会制度跳跃式地改变为另一种社会制度;而‘内卷’则是一个社会体系或一种制度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在同一个层面上‘内卷’、内缠、自我维系和自我复制。与演化相比,‘内卷’表现为自我重复而没有增进。如果用登山来比喻,演化就像是走盘山路,螺旋上升,不断缩短与山顶的距离;而‘内卷’则是在山脚下或半山腰不断循环,永远无法登顶。
由此看来‘内卷’是一个学术词语被网络化了。一个与现实并不真实相关的学术词语,只是一个词语而已,也不是社会生活与现实。需要说明的是2020年出现之初的本意是竞争与努力而非内耗。至于‘躺平’两个汉字,其本身就是网络词,仅仅两个汉字而已,网络创造的汉字因为人们的传播而有了意义。
‘躺平’:网络流行词。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另外在部分语境中表示为:瘫倒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渴求成功了。‘躺平’看似是妥协、放弃,但其实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年轻人选择‘躺平’,就是选择走向边缘,超脱于加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路径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
‘躺平’族的兴起也有着深层次的经济社会背景。一方面,当下中国正在经历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行业发展空间受限,竞争更加激烈,最终反映到个人层面工作和生活上的‘内卷’上。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选择创造了条件。在物质相对丰裕的当下,人们可以有选择地放慢脚步,以相对舒适的工作方式换取足够的生活条件,或者依靠前期积累安逸度日。由此,那些思维活跃、不拘泥于传统的青年,自然会想到换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躺平’。而与真正付诸行动在身体上‘躺平’的人群相比,那些在岗位上早早失去斗志,消极应对工作的精神‘躺平’者可能也不在少数。
引申含义:
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
多指一种“不作为”“不反抗”“不努力”的生活态度,以此为生活理念的群体即‘躺平’族,面对各种压力选择一躺了之。
相信大家都知道姜子牙的故事,那么请问姜子牙81岁之前的渭水垂钓的工作是‘躺平’吗?要知道是81岁的年龄啊?如果是我们81岁的时候还没有找到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我们会是一个什么样心态?难道只是简简单单的‘躺平’吗?其实姜子牙本没有什么所谓的‘躺平’不‘躺平’,因为那个时代没有人去无聊地定义什么‘躺平’。因为没有定义,所以就没有什么‘躺平’的说法。‘内卷’亦如是。
综上所述,不论你是‘内卷’或者‘躺平’都不是什么积极的、正面的、肯定性的评价。那么这几个非积极的汉字为什么会成为网络流行词,为什么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问答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探讨一下网络流行是如何流行起来的?只是简单地因为某个无聊的人在网络上贴了一段文字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你可以写一段漂亮的文章(注意这里说的是文章,真正的文章而并非一段文字。)你将这一漂亮的文章也放到网络中,然后你耐心地等待一年或者十年,你会发现你的文章并没有在网络流行。不要说流行,有可能肯定没有人读你的文章。这就是你写的文章没有人读取,而网络上却有很大文字流行起来,那些没有章法的杂乱堆砌的文字或者某几个汉字却能够疯狂流行起来,为什么?
因为那些杂乱无章的文章的汉字说着‘似是而非’的表像,仿佛就是你想说却未能说出的心声。注意这里的重点是‘似是而非’,好像是在说你想要说的,但是已经踏踏实实地歪曲了你的本意!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处在一个混淆视听的世界。
‘内卷’与‘躺平’为什么会这样流行?中国的古老的谚语可以回答:“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谣言比真知更深入人心”,所以‘内卷’与‘躺平’的流行只是:人为的信息发布加上一些被动式的、不自觉式的传播而已。在这传播的过程中,很多人无意识地跟风使传播更具有活力,这样的传播的广了便成为流行。
流行的魅力在于,追赶‘内卷’与‘躺平’流行的人群,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被定义‘内卷’与‘躺平’,可以说跟风这时髦的人几乎毫无例外地定义自己是‘内卷’还是‘躺平’的同时不断比较自己的周围的人的‘内卷’与‘躺平’,从而反观自觉的‘内卷’与‘躺平’,不断地比较与定义,寻求所谓的自我的平衡。当然这没有平衡可以寻求,一个虚假的命题无论你如何努力,你只能陷入论证的循环中,没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