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语文第八册第18——基础训练4教案
(2010-05-11 18:59:50)
标签:
16课时 |
分类: 备课 |
18
教学内容:13个生字词,1篇课文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新词。会用“新鲜”、“一样”造句。
2、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和默写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会用常用词语造句,理解句子意思和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说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方法:观察法、讲解法、演示法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预习课文
教学目的: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新词。会用“新鲜”、“一样”造句。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人造琥珀》。
二、授新
1、指导学生看插图:图中有谁?在哪儿?在干什么?
2、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3、提出生字新词:
琥珀
4、教学手势。
5、理解词语的意思:
琥珀——松柏树脂的化石,淡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的固体,可以做装饰品。
伴——同伴。
虽死犹生——虽然死了,如同活着。
熬——把东西放在容器里久煮。课文中指把松香放在容器里熬化。
凝固——由液体变成固体。
细砂纸——实物演示。
打磨——课文 中指用细砂纸磨人造琥珀,使它光滑。动作演示。
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结合课文理解。
爱不释手——喜欢地舍不得放下。
融——融合的意思。课文中的意思是:人造琥珀融合了我的劳动、创造和感情。
创造——课文中指做出新东西。
6、读课文。
三、巩固练习。
1、读、写词语。
2、读课文。
四、作业:抄写词语。读课文。
课后分析: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但是对“虽死犹生、融、创造”3个词语的理解还要注意创设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教学目的: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看(听)话写词语
琥珀
二、授新
1、读课文,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提问:这一段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小蚂蚱是怎么死的?
(3)指名答,小结。
(4)归纳段意:
第一自然段讲“我”捉到一只小蚂蚱死了,“我”心里很难过。
3、讲读第二自然段。
(1)师范读。
(2)提问:看到死去的小蚂蚱,“我”想到了什么?我”是怎样做人造琥珀的?
(3)带着上面的问题再读课文后回答。
(4)小结段意:第二自然段讲“我”要让小蚂蚱虽死犹生,动手做人造琥珀。
4、讲读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理解句子意思:
“成功”指人造琥珀做成了。
“劳动”是讲“我”自己动手想出来的。
“感情”是指“我”对小蚂蚱的喜爱。
(3)小结:第三自然段讲“我”十分喜爱这块裹着小蚂蚱的人造琥珀,表达了“我”对自己劳动、创造的喜悦心情,也表达了“我”对小蚂蚱的感情。
三、巩固练习。
1、朗读课文。
2、试背第二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复习本课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习题1
1、出示题目:默读课文,说说“我”是怎样做琥珀的。做成功后,“我”的心情怎样。
2、默读课文。
3、指名回答。
4、小结。
二、习题2
1、出示题目: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指名回答。
3、小结:
第一自然段讲“我”捉到的一只十分可爱的小蚂蚱死了,“我”心里很难过。
第二自然段讲“我”动手做了一个人造琥珀,让小蚂蚱虽死犹生。
第三自然段讲人造琥珀做成功了,“我”十分喜爱这块裹着小蚂蚱的琥珀。
三、练习背诵第二自然段。
四、作业:习题1、2
课后分析: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复习本课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默写第二自然段。
二、习题3
1、出示题目: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2、读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
3、想想括号里的问题和上下文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4、指名回答。
5、小结。
三、习题4
1、填空,再读一读。
(1)我在(
(2)我(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完成后再读一读。
四、习题
1、出示题目: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新鲜……
一模一样……
2、读课文带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理解其意思。
3、想想用上面的词语可以说什么内容。
4、举例指导说、写句子。
新鲜……大熊猫爱吃新鲜的竹叶。
一模一样……王冕画的荷花和湖里采来的一模一样。
五、作业:习题3、4
课后分析:大部分学生能独立完成习题。
19
教学内容:6个生字和新词,1篇课文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得到”、“激动地”造句。
2、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梅危险先让别人脱险的思想品格。
3、能看课文插图说、写一段话。
4、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和默写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会用常用词语,理解句子意思和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看课文插图说、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挂图、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预习课文
教学目的:学会本课6个生字和新词。会使用常用词语。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考试》。师板书课题:19
二、授新
1、指导学生看图,初步感知图意:图中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图中有位外国的科学家和三个小朋友,他们正在做一个实验,把小锤一个一个提了出来。)
2、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3、提出生字新词:
实验
4、教学手势。
5、结合图文,讲解词义。
实验——课文中指为了检验小学生的品格而进行的活动。
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图理解。
代表——课文中是用铅锤表示小学生的意思。
记住——举例说明。
不假思索——课文中是指用不着想的意思,形容说话迅速。
因为——连词。课文中表示原因。联系句子意思体会。
6、读课文,初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7、给课文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三、巩固练习。
1、读词语,读课文。
四、作业:抄写字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教学目的: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实验
二、授新
(1)指名读。
(2)边读边思考:外国教育家要干什么?用什么方法进行实验的?
(3)指名回答。
(4)归纳段意:第一自然段讲一位外国教育家要在我国的小学生做一个实验。第二自然段讲实验的方法。
2、讲读第三自然段
(1)读第三自然段。
(2)边读边思考:教育家对这个实验提出了什么要求?
(3)让学生从课文中划出相关的语句。
(4)指名回答。小结。
(5)说说这一段讲了什么?这一段讲实验的要求。
三、巩固练习: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具体讲了外国教育家想做一个实验,并提出了实验的要求。
五、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目的: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第四、五自然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前三个自然段。
2、回答问题:
(1)外国教育家要做什么实验?
(2)实验的方法是什么?
(3)实验的要求是什么?
二、授新
外国教育家想做一个实验,并提出了实验的要求,那么他是如何实验的呢?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边读边思考:如何实验的?实验的结果如何?
(3)指名回答。
(4)说一说他们顺利提出小锤的原因。
(5)归纳段意:第四自然段讲实验的结果。
2、讲读第五自然段。
(1) 齐读第五自然段。
(2)边读边思考:教育家向小梅提出了哪两个问题?小梅是怎么回答的?
(3)指名回答。
3、讲读第六自然段。
(1)齐读第六自然段。
(2)边读边思考:
教育家激动地怎么样?教育家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3)指名回答。
(4)小结段意:这一段主要讲那位教育家很激动,说他的实验第一次得到成功。
三、巩固练习: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位外国教育家要在小学生中做一个实验,在我国第一次得到成功,他非常激动,抱起小梅好久才放下。
五、作业: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课后分析:这节课通过带着学生看图讲解课文,和学生一起做实验,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复习本课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课文。
2、试背第四、五、六自然段。
二、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1、师示范朗读课文。
2、提出朗读要求。
3、生自由朗读。
4、指名朗读。
5、齐读。
6、分段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
三、习题1
1、出示题目:读课文,回答问题:
外国教育家做了一个什么实验?
小梅在实验中是怎样做的?
那位教育家为什么激动?
(1)读问题,理解题目问的是什么。
(2)指名回答。
(3)小结。
四、作业:背诵、默写第四、五、六自然段。
课后分析:学生能口述完成习题,但在完成书面练习中还是存在语言欠完整、欠通顺的情况,需要老师得到悉心指导才能完满地完成习题。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习题2
1、出示题目: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指名答。
3、小结:
第一自然段讲一位外国教育家要在我国的小学生中做一个实验。
第二自然段讲实验的方法。
第三自然段讲实验的要求。
第四自然段讲实验的结果。
第五自然段讲小梅回答教育家提出的问题。
第六自然段讲那位教育家很激动,说他的实验第一次得到成功。
二、习题3
1、出示题目: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
他拿出瓶子,又取出小铅锤。
(1)读题,理解题目的要求。
(2) 指名回答。
(3)小结。
三、习题4
1、出示题目:读下面的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1)今天,我的实验第一次得到成功。
(2)教育家激动地抱起了小梅。
2、读句子理解意思。
3、指名用带点的词语说句子。
4、小结。
四、作业:习题2、3、4
课后分析:学生完成习题情况较好。
20
教学内容:1篇课文
教学目的:
1、能借助拼音读课文,学习使用字典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回答思考练习第一题的问题。
3、能正确地把讲唐老师帮助田芳的几个自然段找出来。
4、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拼音读课文,理解词句意思,能回答练习中的问题。
2、理解课文内容,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方法:观察法、讲解法、演示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扫除生字词障碍,熟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目的:能借助拼音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授新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试读课文。
2、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老师讲解。
3、利用插图,边读课文边联系图中的有关形象,理解句子的意思,读懂课文大概内容。
4、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5、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唐老师为什么到田芳家去家访?在课文中划出有关的句子。
6、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唐老师来到田芳家看到了什么?
在课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唐老师推门进去,看见田芳的妈妈躺在床上,床头放着几包药。”
三、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
教学目的: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回答思考练习第一题的问题。能正确地把讲唐老师帮助田芳的几个自然段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指名说说唐老师为什么到田芳家去家访?
二、授新
1、第三自然段
(1)齐读这一段。
(2)说说第三自然段讲了什么?
(3)小结:唐老师帮田芳给妈妈煎药。
2、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思考:唐老师帮助田芳干什么?她是怎么说的?
(3)小结:唐老师帮田芳倒水,并温和地说:“你妈妈病了,怎么不告诉我?说出来,大家会帮助你的。”
3、第五自然段
(1)集体读课文。
(2)思考:什么时间?唐老师在干什么?
(3)指名答。
三、作业: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巩固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复习本课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习题1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唐老师为什么到田芳家去家访?
(2)唐老师在田芳家看到了什么?
(3) 唐老师是怎样帮助田芳的?
二、习题2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唐老师帮助田芳的?
1、读课文。
2、分析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唐老师帮助田芳的?
(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是讲唐老师帮助田芳的。)
三、作业:习题1、2
基础训练4
教学内容:基础训练4中的习题
教学目的:
1、提高学生读音节能力和把音节转换成汉字的能力。
2、查字典。
3、会用动词。
4、能把句子补充完整。
5、照样子缩写句子,提高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看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看图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习题一、二、三
教学目的:提高学生读音节能力和把音节转换成汉字的能力。查字典。会用动词。
教学过程:
一、习题一
1、出示题目:读拼音,写汉字。
nán
róng
gǎn qíng.mā ma fēi cháng gāo xìng.
2、读拼音。
3、想想写的什么,再写句子。
4、讲评、小结后,读一读。
二、习题二
1、出示题目:按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填表。
查带点的字 |
部 首 |
除去部首还有几画 |
字的意思 |
代表 |
|
|
|
爱不释手 |
|
|
|
虽死犹生 |
|
|
|
2、复习部首查字法。
3、指导学生练习查字典。重点指导学生弄懂字的意思。
4、小结。
三、习题三
1、出示题目: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
(
(
(
2、读题目,弄清要求:在括号里填上动词。
3、学生练习,教师行间指导。
4、讲评、小结。
课后分析:学生查字典还欠熟练,需要反复练习来提高熟练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习题四、
教学目的:能把句子补充完整。照样子缩写句子,提高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习题四
1、出示题目: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再加上标点。
(1)南南在塑料板的四周
(2)我一只小蚂蚱
(3)教育家激动地小梅
2、让学生读句子,看看读得通吗,读得懂吗?
3、想想它缺少什么,应该补充什么,句子才完整。
4、学生补充句子。
5、小结。
二、习题五
1、出示题目:照样子缩写句子。
例:列宁打碎了桌子上的一只花瓶。
1
2、一位外国教育家要在我国的小学生中做一个实验。
2、读句子,弄懂例句的意思。
3、教给学生缩写的方法,比较两个句子的相同部分和删去的部分,读一读它们的意思是什么。
4、指导学生缩写句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对话练习、阅读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看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对话练习。
云芳:文秀,你好!
文秀:云芳,你好!
云芳:想不到在书店见到你。你买了什么好书?
文秀:我买了一本《安徒生童话选》。
云芳:这本书里有咱们学过的《丑小鸭》吧?
文秀:对!你想看吗?等我看完了就借给你。
云芳:谢谢你!我买了一本《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你看过吗?
文秀:没有。过几天咱们换着看吧!
云芳:好。再见!
文秀:再见!
1、指导学生读懂对话内容。
2、分角色对话。
3、同桌练习。
二、阅读。
2、读这段话,说说有几句话?
3、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4、回答问题:这段话讲了朱玲四件懂礼貌的事。第一件是朱玲总是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奶奶吃。第二件事是朱玲早上见到老师总是说:“老师早”。第三件事是朱玲去别人家,先敲门,得到别人同意后再进屋。第四件是朱玲向别人借东西,归还时说:“谢谢!”开头第一句话概括了后面几句话的意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叙述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叙述练习。
1、出示图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看懂每幅图上的意思,在说说这五幅图连起来画的是一件什么事?
2、再想想做这件事的次序是怎样的,这几幅图的次序排列得对不对,把它按次序排列好。
3、再观察图画的主要内容,以及上下图之间的联系。
4、组织语句口述。
5、笔述。
小红和小林帮助李奶奶擦玻璃窗。他俩先擦下面的玻璃。下面的玻璃擦完了,上面的玻璃太高,他俩擦不着。小红找来了竹竿,小林把抹布绑在竹竿上。小林拿着竹竿把上面的玻璃也擦得干干净净。擦完了玻璃,他俩提着水桶向李奶奶告别。李奶奶说:“谢谢你们!”他俩说:“不用谢。李奶奶再见!”
二、作业。
课后分析:学生能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将图画正确地排序,能简单地说出图画内容,语句也较完整、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