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聋校语文第八册第18——基础训练4教案

(2010-05-11 18:59:50)
标签:

16课时

分类: 备课

18  人造琥珀

教学内容:13个生字词,1篇课文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新词。会用“新鲜”、“一样”造句。

2、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和默写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会用常用词语造句,理解句子意思和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说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方法:观察法、讲解法、演示法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预习课文

教学目的: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新词。会用“新鲜”、“一样”造句。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人造琥珀》。  师板书课题:18 人造琥珀

二、授新

1、指导学生看插图:图中有谁?在哪儿?在干什么?

2、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3、提出生字新词:

琥珀   作伴   虽死犹生   熬化   凝固   细砂   打磨   成功   爱不释手   融进   创造

4、教学手势。

5、理解词语的意思:

琥珀——松柏树脂的化石,淡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的固体,可以做装饰品。

伴——同伴。

虽死犹生——虽然死了,如同活着。

熬——把东西放在容器里久煮。课文中指把松香放在容器里熬化。

凝固——由液体变成固体。

细砂纸——实物演示。

打磨——课文 中指用细砂纸磨人造琥珀,使它光滑。动作演示。

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结合课文理解。

爱不释手——喜欢地舍不得放下。

融——融合的意思。课文中的意思是:人造琥珀融合了我的劳动、创造和感情。

创造——课文中指做出新东西。

6、读课文。

三、巩固练习。

1、读、写词语。

2、读课文。

四、作业:抄写词语。读课文。

课后分析: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但是对“虽死犹生、融、创造”3个词语的理解还要注意创设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教学目的: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看(听)话写词语

琥珀          爱不释手          创造          打磨     

二、授新

1、读课文,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提问:这一段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小蚂蚱是怎么死的?

(3)指名答,小结。

(4)归纳段意:

第一自然段讲“我”捉到一只小蚂蚱死了,“我”心里很难过。

3、讲读第二自然段。

(1)师范读。

(2)提问:看到死去的小蚂蚱,“我”想到了什么?我”是怎样做人造琥珀的?

(3)带着上面的问题再读课文后回答。

(4)小结段意:第二自然段讲“我”要让小蚂蚱虽死犹生,动手做人造琥珀。

4、讲读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理解句子意思:

“成功”指人造琥珀做成了。

“劳动”是讲“我”自己动手想出来的。

“感情”是指“我”对小蚂蚱的喜爱。

(3)小结:第三自然段讲“我”十分喜爱这块裹着小蚂蚱的人造琥珀,表达了“我”对自己劳动、创造的喜悦心情,也表达了“我”对小蚂蚱的感情。

三、巩固练习。

1、朗读课文。

2、试背第二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是讲“我”做了一块人造琥珀,表达了“我”对自己劳动、创造的喜悦心情。

五、作业:背诵第二自然段。

 课后分析:课文细致描述了制作琥珀的过程,学生对此兴趣十分浓厚,学习很认真,理解了课文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复习本课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习题1

1、出示题目:默读课文,说说“我”是怎样做琥珀的。做成功后,“我”的心情怎样。

2、默读课文。

3、指名回答。

4、小结。

二、习题2

1、出示题目: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指名回答。

3、小结: 课文有三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讲“我”捉到的一只十分可爱的小蚂蚱死了,“我”心里很难过。

第二自然段讲“我”动手做了一个人造琥珀,让小蚂蚱虽死犹生。

第三自然段讲人造琥珀做成功了,“我”十分喜爱这块裹着小蚂蚱的琥珀。

三、练习背诵第二自然段。

四、作业:习题1、2

课后分析: 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但是在语言的组织上还是需要老师的指导与帮助。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复习本课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默写第二自然段。

 2、说说课文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二、习题3

1、出示题目: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做个人造琥珀,让它虽死犹生!(“它”指什么?“虽死犹生”是什么意思?)

 它融进了我的劳动、创造和感情啊!(“它”指什么?“劳动”、“创造”、“感情”分别指什么?)

2、读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

3、想想括号里的问题和上下文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4、指名回答。

5、小结。

三、习题4 

1、填空,再读一读。

(1)我在(    )中捉到一只(    )颜色的小蚂蚱。

(2)我(    )做了一个小盒子,(    )把蚂蚱装进盒子,(    )把熬化的松香倒进盒里。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完成后再读一读。

四、习题 5

1、出示题目: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新鲜……

一模一样……

2、读课文带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理解其意思。

3、想想用上面的词语可以说什么内容。

4、举例指导说、写句子。

新鲜……大熊猫爱吃新鲜的竹叶。

一模一样……王冕画的荷花和湖里采来的一模一样。

五、作业:习题3、4

课后分析:大部分学生能独立完成习题。 

 

 

19    考试

教学内容:6个生字和新词,1篇课文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得到”、“激动地”造句。

2、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梅危险先让别人脱险的思想品格。

3、能看课文插图说、写一段话。

4、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和默写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会用常用词语,理解句子意思和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看课文插图说、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挂图、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预习课文

教学目的:学会本课6个生字和新词。会使用常用词语。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考试》。师板书课题:19   考试

二、授新 

1、指导学生看图,初步感知图意:图中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图中有位外国的科学家和三个小朋友,他们正在做一个实验,把小锤一个一个提了出来。)

2、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3、提出生字新词:

实验          井里           代表            记住           思索          因为

4、教学手势。

5、结合图文,讲解词义。

实验——课文中指为了检验小学生的品格而进行的活动。

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图理解。

代表——课文中是用铅锤表示小学生的意思。

记住——举例说明。

不假思索——课文中是指用不着想的意思,形容说话迅速。

因为——连词。课文中表示原因。联系句子意思体会。

6、读课文,初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7、给课文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三、巩固练习。

1、读词语,读课文。

 2、写生字、词。

四、作业:抄写字词。读课文。

 课后分析:学生掌握了生字词,了解了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教学目的: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实验    井里    代表    记住   不假思索    因为

二、授新

 1、讲读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边读边思考:外国教育家要干什么?用什么方法进行实验的?

(3)指名回答。

(4)归纳段意:第一自然段讲一位外国教育家要在我国的小学生做一个实验。第二自然段讲实验的方法。

2、讲读第三自然段

(1)读第三自然段。

(2)边读边思考:教育家对这个实验提出了什么要求?

(3)让学生从课文中划出相关的语句。

(4)指名回答。小结。

(5)说说这一段讲了什么?这一段讲实验的要求。

三、巩固练习: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具体讲了外国教育家想做一个实验,并提出了实验的要求。

五、作业: 熟读一、二、三自然段。

 课后分析: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实验很感兴趣。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实验的方法和要求,并能模仿做一做了。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目的: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第四、五自然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前三个自然段。

2、回答问题:

(1)外国教育家要做什么实验?

(2)实验的方法是什么?

(3)实验的要求是什么?

二、授新

外国教育家想做一个实验,并提出了实验的要求,那么他是如何实验的呢?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1、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边读边思考:如何实验的?实验的结果如何?

(3)指名回答。

(4)说一说他们顺利提出小锤的原因。

(5)归纳段意:第四自然段讲实验的结果。

2、讲读第五自然段。

(1) 齐读第五自然段。

(2)边读边思考:教育家向小梅提出了哪两个问题?小梅是怎么回答的?

(3)指名回答。

3、讲读第六自然段。

(1)齐读第六自然段。

(2)边读边思考:

教育家激动地怎么样?教育家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3)指名回答。

(4)小结段意:这一段主要讲那位教育家很激动,说他的实验第一次得到成功。

三、巩固练习: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位外国教育家要在小学生中做一个实验,在我国第一次得到成功,他非常激动,抱起小梅好久才放下。

五、作业: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课后分析:这节课通过带着学生看图讲解课文,和学生一起做实验,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复习本课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课文。

2、试背第四、五、六自然段。

二、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1、师示范朗读课文。

2、提出朗读要求。

3、生自由朗读。

4、指名朗读。

5、齐读。

6、分段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

 8、齐背诵。

三、习题1

1、出示题目:读课文,回答问题:

外国教育家做了一个什么实验?

小梅在实验中是怎样做的?

那位教育家为什么激动?

(1)读问题,理解题目问的是什么。

(2)指名回答。

(3)小结。

四、作业:背诵、默写第四、五、六自然段。

课后分析:学生能口述完成习题,但在完成书面练习中还是存在语言欠完整、欠通顺的情况,需要老师得到悉心指导才能完满地完成习题。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习题2

1、出示题目: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指名答。

3、小结:

第一自然段讲一位外国教育家要在我国的小学生中做一个实验。

第二自然段讲实验的方法。

第三自然段讲实验的要求。

第四自然段讲实验的结果。

第五自然段讲小梅回答教育家提出的问题。

第六自然段讲那位教育家很激动,说他的实验第一次得到成功。

二、习题3

1、出示题目: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

他拿出瓶子,又取出小铅锤。

                               

 学生把小铅锤提了出来。

                              

(1)读题,理解题目的要求。

(2) 指名回答。

(3)小结。

三、习题4

1、出示题目:读下面的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1)今天,我的实验第一次得到成功。

(2)教育家激动地抱起了小梅。

2、读句子理解意思。

3、指名用带点的词语说句子。

4、小结。

四、作业:习题2、3、4

课后分析:学生完成习题情况较好。

 

20     家访

教学内容:1篇课文

教学目的:

1、能借助拼音读课文,学习使用字典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回答思考练习第一题的问题。

3、能正确地把讲唐老师帮助田芳的几个自然段找出来。

4、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拼音读课文,理解词句意思,能回答练习中的问题。

2、理解课文内容,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方法:观察法、讲解法、演示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扫除生字词障碍,熟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目的:能借助拼音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有时候会因为班上的事到同学家去看看,例如,某同学没有到校,哪个同学成绩下降了,哪个同学生病了等等。这就叫“家访”。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0课《家访》

二、授新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试读课文。

2、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老师讲解。

3、利用插图,边读课文边联系图中的有关形象,理解句子的意思,读懂课文大概内容。

4、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5、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唐老师为什么到田芳家去家访?在课文中划出有关的句子。

6、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唐老师来到田芳家看到了什么?

在课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唐老师推门进去,看见田芳的妈妈躺在床上,床头放着几包药。”

三、作业: 读课文。

 课后分析:通过引导学生读课文,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唐老师去家访的原因和在家访时看到的情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

教学目的: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回答思考练习第一题的问题。能正确地把讲唐老师帮助田芳的几个自然段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指名说说唐老师为什么到田芳家去家访?

二、授新

1、第三自然段

(1)齐读这一段。

(2)说说第三自然段讲了什么?

(3)小结:唐老师帮田芳给妈妈煎药。

2、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思考:唐老师帮助田芳干什么?她是怎么说的?

(3)小结:唐老师帮田芳倒水,并温和地说:“你妈妈病了,怎么不告诉我?说出来,大家会帮助你的。”

3、第五自然段

(1)集体读课文。

(2)思考:什么时间?唐老师在干什么?

(3)指名答。

三、作业:熟读课文

 课后分析: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唐老师是怎样帮助田芳的。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巩固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复习本课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习题1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唐老师为什么到田芳家去家访?

(2)唐老师在田芳家看到了什么?

(3) 唐老师是怎样帮助田芳的?

二、习题2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唐老师帮助田芳的?

1、读课文。

2、分析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唐老师帮助田芳的?

(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是讲唐老师帮助田芳的。)

三、作业:习题1、2

 课后分析:学生能理解题意,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问题,完成习题。

 

基础训练4

教学内容:基础训练4中的习题

教学目的:

1、提高学生读音节能力和把音节转换成汉字的能力。

2、查字典。

3、会用动词。

4、能把句子补充完整。

5、照样子缩写句子,提高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看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看图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习题一、二、三

教学目的:提高学生读音节能力和把音节转换成汉字的能力。查字典。会用动词。

教学过程:

一、习题一

1、出示题目:读拼音,写汉字。

nán  nan  sòng  géi  mā  ma  de  shēng  rì  lǐ  wù,

                                                  

róng  jìn  le  tā  de  lǎo  dòng、 chuàng  zào 

                                                 

gǎn qíng.mā ma fēi cháng gāo xìng.

                                

2、读拼音。

3、想想写的什么,再写句子。

4、讲评、小结后,读一读。

二、习题二

1、出示题目:按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填表。

查带点的字

部 首

除去部首还有几画

字的意思

代表

 

 

 

爱不释手

 

 

 

虽死犹生

 

 

 

2、复习部首查字法。

3、指导学生练习查字典。重点指导学生弄懂字的意思。

4、小结。

三、习题三

1、出示题目: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

(     )水      (     )动物园

(     )蚂蚱    (     )人群

(     )企鹅    (     )秋千

2、读题目,弄清要求:在括号里填上动词。

3、学生练习,教师行间指导。

4、讲评、小结。

课后分析:学生查字典还欠熟练,需要反复练习来提高熟练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习题四、

教学目的:能把句子补充完整。照样子缩写句子,提高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习题四

1、出示题目: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再加上标点。

(1)南南在塑料板的四周

                                    

(2)我一只小蚂蚱

                                    

(3)教育家激动地小梅

                                    

2、让学生读句子,看看读得通吗,读得懂吗?

3、想想它缺少什么,应该补充什么,句子才完整。

4、学生补充句子。

5、小结。

二、习题五 

1、出示题目:照样子缩写句子。

例:列宁打碎了桌子上的一只花瓶。

    列宁打碎了花瓶。

五颜六色的小石子在阳光的照耀下好看极了。

                                                  

2、一位外国教育家要在我国的小学生中做一个实验。

                                                 

2、读句子,弄懂例句的意思。

3、教给学生缩写的方法,比较两个句子的相同部分和删去的部分,读一读它们的意思是什么。

4、指导学生缩写句子。

 课后分析:句子聋生平时写句子就存在缺少句子成分的情况,所以把句子补充完整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对话练习、阅读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看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对话练习。

云芳:文秀,你好!

文秀:云芳,你好!

云芳:想不到在书店见到你。你买了什么好书?

文秀:我买了一本《安徒生童话选》。

云芳:这本书里有咱们学过的《丑小鸭》吧?

文秀:对!你想看吗?等我看完了就借给你。

云芳:谢谢你!我买了一本《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你看过吗?

文秀:没有。过几天咱们换着看吧!

云芳:好。再见!

文秀:再见!

1、指导学生读懂对话内容。

2、分角色对话。

3、同桌练习。

二、阅读。

 1、出示题目:读下面一段话。想一想,这段话具体讲朱玲哪些懂礼貌的事,开头第一句与后面几句有什么联系。

    朱玲是个懂礼貌的孩子。在家里,每逢吃东西,她总是把好吃的留给奶奶吃。早上到学校,遇见老师,她总是说:“老师早!”到别人家去,她先敲门,得到别人同意后再进屋。她向同学借橡皮,轻声地说:“你的橡皮借我用一用好吗?”用后归还时说:“谢谢。”

2、读这段话,说说有几句话?

3、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4、回答问题:这段话讲了朱玲四件懂礼貌的事。第一件是朱玲总是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奶奶吃。第二件事是朱玲早上见到老师总是说:“老师早”。第三件事是朱玲去别人家,先敲门,得到别人同意后再进屋。第四件是朱玲向别人借东西,归还时说:“谢谢!”开头第一句话概括了后面几句话的意思。

 课后分析:在和老师一起读、讲、练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习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叙述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叙述练习。

1、出示图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看懂每幅图上的意思,在说说这五幅图连起来画的是一件什么事?

2、再想想做这件事的次序是怎样的,这几幅图的次序排列得对不对,把它按次序排列好。

3、再观察图画的主要内容,以及上下图之间的联系。

4、组织语句口述。

5、笔述。

小红和小林帮助李奶奶擦玻璃窗。他俩先擦下面的玻璃。下面的玻璃擦完了,上面的玻璃太高,他俩擦不着。小红找来了竹竿,小林把抹布绑在竹竿上。小林拿着竹竿把上面的玻璃也擦得干干净净。擦完了玻璃,他俩提着水桶向李奶奶告别。李奶奶说:“谢谢你们!”他俩说:“不用谢。李奶奶再见!”

二、作业。

课后分析:学生能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将图画正确地排序,能简单地说出图画内容,语句也较完整、通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