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写农业学先进
因从小爱好美术,没想在农村派上了用场。当年政治运动很多,生产队常派我去写标语。写标语的活很轻松,不用干很累的农活,还能记工分。农村的标语一般是用石灰调水写在屋墙上活天梗上。写标语的笔也是用棕树皮制成,很耐用。
有人说,大字难写。可我写过近二十米高的大字,每笔画有3米多宽。那次是因为公社的农业学大寨经验现场交流会在本大队召开,大队领导交给我一项光荣任务:在大队的五个山头上分别写上“农业学大寨”五个大字。因工作量较大,大队专门派了六个“地富份子”交我指挥使用。一个山头写一个字,以前还真没干过。但凭着自认为有较强美术字基础,我带领着他们上山了。我先在山头上给将要写的字的边界定好4个点,然后在4个点的范围内“写”笔画。这个“写”是用锄头来完成:用锄头锄出每一笔画的边框,然后叫他们将边框内的草皮刨掉,最后将刨掉草皮处填满石灰。美术字的要点是字的框架结构,平常写大一点的字,要离字远一点才能看出该字的框架结构。而在此山坡上是不可能往后退去看框架结构,得下得山来远看。但不可能写几笔又跑下山。这时得靠平时写字积累的经验。通过几天的努力,“农业学大寨”五个大字终于完成。站在离五个山头很远的地方,我较得意地看着我的“巨作”,
字的框架结构还不错。
这也许是我一生中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吧。全国有那么多的书法家,应该没有几个曾有过这么样的大手笔吧。(8)
唱歌
在当知青的日子里,农活很累,生活艰苦。农村也没有什么文娱活动,知青的唯一文娱活动算是唱歌吧。那个年代兴唱革命歌曲,爱情歌曲是禁唱的。可知青们偏爱爱情歌曲。《外国民歌三百首》是知青们的至爱,但大都是抄在笔记本上并相互传抄的。田间休息时,知青们便凑在一起,引吭高歌几首,也能驱除疲劳。晚上,知青们聚集在晒谷场,独唱,对唱、齐唱轮番登场,引来众多农村青年男女围观。对于知青们每晚的歌唱行为,有老乡说我们是“叫花子穷快活”。
最惬意的一次唱歌,是在全公社知青大会上。开会前,公社领导让我们知青唱几首革命歌曲,活跃气氛。知青中的一位老大(下乡时间最长)带领知青们唱起了《红莓花儿开》、《一条小路》、《星星索》、《纺织姑娘》等外国爱情歌曲。公社领导一般都是小学文化,我们唱的啥歌他们也不知道,还一个劲的鼓掌叫好。最后一公社领导问大家,你们唱的是啥歌,这么好听?大伙齐声叫:是外国革命歌曲!哈哈哈!!!(9)
演戏
当地村民们都喜欢看地方花鼓戏。不少老乡也能唱一些传统花鼓戏的段子,像“刘海砍樵”、“蔡鸣凤”、“讨学钱”等。可正值文革时期,过去的老的地方戏都被当作封资修的东西,不能唱。
当时正是八个“革命样板戏”占住文艺舞台之时。大队党支部以我们知青为主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要我们排演“革命样板戏”,还是半脱产,知青们当然很乐意。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我们排演出了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军民鱼水情”和“智斗”;
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痛说革命家史”和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打虎上山”等。在各生产队巡演了一回后,老乡们没兴趣了。原因是当时八个“革命样板戏”都有电影版,县剧团也来演过,我们的水平也有限。
后来,我们几个知青一合计,当地老乡喜欢花鼓戏,我们何不排演些新的花鼓戏。旧的花鼓戏不能唱,将具有时代内容的剧情套上花鼓戏的曲调不就是现代革命花鼓戏吗。我们动手写了个《送公粮》的脚本,请当地一教师给唱词谱上花鼓调。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现代花鼓戏《送公粮》在大队上演了,获得老乡们的喜爱。该戏还参加了公社的调演。(10)
这些事情俺也是有点印象的!俺记得小时候那些知青叫俺们小孩帮忙做事,完成后就给扑克牌给俺们玩,那时俺也很带劲的,俺也记得有知青偷俺们那儿的代销店,俺父亲(民兵营长)带人将他们逮起来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