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难忘时代 |
知青,即知识青年。国家特指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的青年学生。我国六十年代开始,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中央政府出台政策:城镇中学毕业生无法安排就业的,全部去农村、去边疆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注销城镇户口)。毛主席 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一发表,全国各地掀起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当年这场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的功过至今没有定论,我不加评论。只是作为有过上山下乡当农民经历的知青,还是想记下当年难忘的生活琐事、趣事……。
1973年,永新中学高中毕业(全国无高考)我搭上了上山下乡的末班车,我们十四位同学分配去永新县三湾公社汗江大队插队落户,
那年我18岁,和14名同学坐上开往三湾的货车,到达三湾公社汗江大队一个偏僻小山村茫州村,开始了插队知青的蹉跎岁月。初来乍到,在城里过惯了的我们中学生,看到山里的稀疏小山村,土木泥筑的老瓦房,落差的我们默默无语,那种激情荡然无存。好在这里有客家村民村干的热情相迎,才缓解了心中一丝惆怅。从此,我们14名(10男4女)同学和社员们一道面朝黄土背朝天,起早贪黑同耕田同上山砍竹木、修路、建小水电站等体力活。
插队的第一年,县知青办会给我们知青每人每月发放9元的生活费,在那个年代物价特低可以对付过去,但对处在长身体的男女生们实在有点抓肘见襟,看到清一色蔬菜常常不想吃,有的同学会从家里带来猪油酱油伴饭。一年后,按规定9元的生活费被取消了,我们知青与农民完全一样,全靠自己的辛勤劳作挣工分来养活自己,那时候的工分可划分若干等级,最高等次10分,根据个人的能力,农活的熟练程度,最后经过生产队社员大会评定你的等级,我们这些城里男学生,评为6分、7、8分不等,女的大都是6分。每个工分值5分钱,队里根据每年收成分值有所升降,像这样的低收入,难以养活自己,不少同学常回家去靠家里拿钱来维持生活。我们知青在艰苦中等待、期盼望,随着落实知识青年政策的出台,知青各自找自己的归宿,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有工作的人…。
插队三年了,知青队的同学先后顶替、参军、招工、招干都走了,剩下我一个人还在队里。还好有本大队书记大队长的关心,让我先做代课民办教师,尔后要我去接任大队会计,三年后机会来了,上面下了一个招工名额专招知青,这样自然而然给了我,于是我进城了并被县公安局选调入警,从此,在公安机关我干到退休。但我对曾经六年的知青岁月难以忘怀…
上山下乡知青年代过去了。退休了的我现在空闲了写自传,想把自己当知青情景写出来…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