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浅析梁积林“乡土”诗歌的艺术特质
(2010-08-09 16:49:54)
标签:
转载 |
浅析梁积林“乡土”诗歌的艺术特质
西北步子
一、河西“乡土”意象
梁的大部分诗歌都短小、隽永而又厚重、深远,几乎每一首诗歌中都营造出意蕴独特的河西“乡土”意象和“意象群”,从而使诗歌个性鲜明,独具特色。“一顶帐篷,/一个草垛,/一只蜷缩的灰狗,/是时间野炊后,/撂下的一口铁锅,/一块夕阳,/一张纸,/抑或,/就是,/一个契约,/晚风像一支毛笔,/我像一个字,/一匹白马和一匹黑马——,/白天和黑夜,/在谷底,/交换了手续”(《两匹马的山谷》)。诗中一共营造了大约十五个“意象”,“帐篷、草垛、灰狗、铁锅、夕阳、纸、契约、晚风、毛笔、字、白马、黑马、白天、黑夜、谷底”,这些个性不同的“物象”感染上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之后便成为“意象”,并且,在不到八十个字的诗句中却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意象群”,意象与意象之间合理而又奇特的组合连接,不但增加了诗情的分量,也凸显出诗思的质量。
梁诗歌中的意象简单、透明,“意象”里包含着对河西“乡土”和牧人的深厚情感。如“祁连山北麓,/成群的马匹,/在一大片斜阳的照耀下,/安静的啃食,/风吹鬃毛:寒冷,/在马的身上,/跳来跳去,/草丛中飞出的一只黑鸟,/恍惚,/一根高挑的笈笈,/从秋天的黄皮肤上,/挑出来的,/一颗粉刺,/地平线上,/几个牧马的人,/围拢在一起,/夕阳,/一堆火,/我找到一条踏得发白的小路——一根棍子,/为他们,/挑了挑,/渐灭的火势”(《深秋》)诗人触景生情,移情入景,在这首短小的诗歌里作者通过截取河西草原游牧地区一系列的“乡土”意象,展现给我们一幅淡妆浓抹的深秋放牧图:山麓、马匹、阳光、风、黑鸟、笈笈草、地平线、牧人、夕阳、堆火。他不是牧人,更不是画家,只是一个突然到访的游客,只是偶然的一瞬间,却把各色的乡土“物象”转化成为符合诗人“情趣”和审美经验的“意象”。袁行霈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研究总结出“意象”的定义:“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这些河西“乡土”独有的自然景物“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的那个意。”意象派诗人艾兹拉·庞德对意象(image)的定义:“‘意象’是在刹那间所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情结。‘情结’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立象呈意,而是物象心灵化和心灵物象化得交融性十分明显的晶体。”艾兹拉·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非常喜爱,其诗歌深受中国古典诗歌中丰富多姿的“意象”的影响,如他翻译李白《古风》第六首与第十四首中的“惊沙乱海日”和“荒城空大漠”两句,分别译成:
惊奇。沙漠的混乱。大海的太阳。
荒凉的城堡。天空。广袤的沙漠。
他只是简单的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丰富,然而,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强调诗歌“意象”的同时,却更重视一首诗歌意象所营造的诗歌意境,即“意象意境化”。“意象意境化,则被中国古典诗学视为诗歌意象的最高品格和诗歌审美的最高境界。在中国古典诗学这里,诗歌表现的意境不管怎样朦胧,它都是建构在人与自然和谐圆融基础之上的。和谐性、静态性、审美性构成了中国古典意象意境化的诗学风格的本质特性。”梁的诗歌正是吸取并借鉴了古典诗歌“意象意境化”的精髓,潜移默化的运用手中丰富独特的河西“乡土”意象,在短小、简洁的诗歌中营造出自己深沉、凝重的诗歌意境。如“一群羊,/一种深——/你看到的寂寥,/就是那个样子,/一墩黑沙柴上挂住了,/一只白羊。/晃动着,/仿佛是谁干枯的手,/在一个线团上,/缠着阳光(《戈壁写意1》)诗人的心灵仿佛时刻都会滴落晶莹剔透的露水,当独自一人在戈壁行走穿梭时,看到“一群羊”密密麻麻从眼前经过,这不但没有增加诗人的一丝欢喜和热闹,反而更加让诗人显得孤独。诗人移情入境,自喻是“一群羊”中最孤独最智慧的那“一只羊”,谁都不会看到他的忧伤迷茫。“一颗砾石,/就是一座黑房子,/黑房子老村,/看呐,/一只窜来窜去的蜥蜴,/就是沿街里敲门,/找水喝的旅人”( 《戈壁写意2》)“砾石、黑房子、老村、蜥蜴、旅人”,光秃秃的砾石,外加一只蜥蜴,只有几个简单的“乡土”意象,寥寥几笔,却把河西走廊戈壁的荒凉、冷清写得情真意切,意境值得咀嚼回味。
二、诗歌意境的挖掘和创新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梁诗所营造的诗歌意境在继承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意境化”的同时,自己又有所探索和创新。其诗歌的形式和内容都能够与时俱进,独具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歌“意象意境化”具有十分浓厚的地方“乡土”意蕴,诗人也是通过自己熟悉的一系列河西“乡土”意象和“意象意境化”挖掘和开拓出自己风格迥异的现代诗歌意境。二是诗人吸取了西方意象派诗歌善于运用比喻、通感、象征、暗示的艺术技巧,这不但深化了诗歌意境,并使诗歌“意境个性化”突出而显得与众不同。如“谁能说,/一只风干了的泥脚印,/不是一只耳朵”(《逝》(二))诗人把“风干了的泥脚印”比喻成“一只耳朵”,新颖独特,别具风格,而这“一只耳朵”仿佛又是诗人自己的耳朵,时刻都在用心倾听和观察大自然的一切活动。“晚风像一支毛笔,/我像一个字”(《两匹马的山谷》)“晚风”轻轻吹拂诗人的脸庞,悄悄吹打着夜色,却偷偷写下了一个“我”字,两个富有情趣的“意象”通过比喻巧妙的组合起来,暗地里却又是拟人,情感更显得亲切、自然,意味悠长。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意象。对于这种意象,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符号。这种艺术符号是一种单一的有机结构体,其中的每一个成分都不能离开这个结构体而独立地存在,所以单个的成分就不能单独地去表现某种情感。”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有它自身特有的“艺术符号”,诗句中看似不相关的“意象”之间“奇妙”的组合,其实是诗人情感里早已隐藏好的艺术符号。梁诗歌也暗合了这种艺术法则。“一些事,/就像雁飞,/就像一阵草香味,/迎风里,/我记起了夏日塔拉草原”(《记起》)诗人先是把头脑中的“记忆”比喻成“雁飞”,而后又飘来一阵“草香味”,视觉与嗅觉融合化一,清新自然。“一声牛叫呀仿佛,/夜开了一道裂缝”(《照过来》)“一声牛叫”撕开了夜的“一道裂缝”,听觉又与视觉融会贯通,让读者豁然惊奇而又引起思考,通过两个“意象”的自然“奇接”,更是暗示出诗人心中一种深远、苍凉、空寂的意境。难怪诗人古马说梁积林的诗:“让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了悠远岁月中农牧生活缓慢稳定的风格以及生命之霜的严酷,有几分寂寥有几分忧伤。”(古马:《在冬天的屋顶上搭着诗歌的草垛》)
三、诗人卓越不凡得诗歌才情
梁生活成长在大西北,河西走廊,张掖,山丹,他也曾想走出大西北飞向更高更远的地方。80年代末,他在甘肃煤炭工业学校上学,与一帮文朋诗友结社为文,任文学社社长,并主办一份校刊。毕业后一直在祁连山中的一个小煤矿“赚取”自己的未来,是生活的艰辛、苍凉和孤独激发出这位年轻人在诗歌艺术方面卓越不凡的才情,激发出这位年轻人对诗歌艺术和诗歌创作、探索之路的热爱。梁积林说“诗不会给诗人带来物质上的财富,无论命运怎样安排一个诗人的生活,他都永远站在人类心灵的高处。”黑格尔说:“在一个深刻的灵魂里痛苦总不失为美。”也许,正是他的生活和生命总是在一个深刻的灵魂里痛苦、煎熬,从而酝酿出一首首个性鲜明、新颖别致的现代诗歌。梁诗歌独特风格的形成与他沉稳、练达的性格、个性、气质不无关系,朱光潜说:“诗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必有创造,必有作者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诗必有本,本于自然;亦必有创,创为艺术。自然和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一个宇宙。”他是一个诗人,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生命的强者。在这样一个生命的强者身上,散发出光芒四射卓越不凡的诗歌才情,不得不为之欣然喝彩。
四、现代与传统的典型结合
梁诗歌很好的继承并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象意境化”的优秀传统,同时,吸收了英美意象派善于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的艺术手法,并通过自身熟悉掌握的独特河西“乡土”意象的“奇妙组合”,从而挖掘创新出独具特色的“乡土”诗歌深沉、凝重、回味悠长的诗歌意境,诗歌意境个性化特征突出,取得了诗歌艺术创作的成功探索。也许,这一切都来自于诗人生活和生命轨迹的崎岖坎坷以及对诗歌艺术的一种特殊喜爱吧。
注释:本论文于2010年春节期间修改,写成。论文主要从梁积林老师的《西圣地》诗集中的诗歌特色分析为主,这个诗集也是梁老师较为成熟的诗集,获第三届“黄河文学奖”二等奖。
同时,西北步子祝贺梁老师新诗集《西北偏北》即将出版发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