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2021-02-22 10:36:04)
标签:

鲁班枕李文涛

分类: 我的旅游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人管“胡说八道”叫“瞎掰”,而实际上,“瞎掰”还是一件工艺品,又叫“鲁班枕”。
北京密云靳各寨李文涛老先生是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闺女要去采访,随和几个在校大学生采访了73岁的李文涛先生,李先生驻地是原来的养殖场,现在已不再养殖。有两亩地大,80平米的展厅展示着他制作的各种鲁班枕和鲁班球等样品,隔壁是100多平米的加工车间,摆放这很多半成品和各种工具。

遇到“鲁班枕” 二十岁将它“复活”

  “那还是15岁那年。”提到第一次见到“鲁班枕”的时间,李文涛几乎是脱口而出。和这个稀罕物件的第一次相遇,是在他姥姥家。折起来时看上去只是个普通的三层木板,打开后却能当板凳使用,更绝的是它还能当睡觉的枕头。

  他向姥姥打听这个物件的名字,姥姥说:“这个叫‘瞎掰’。”打那后,“瞎掰”这两个字就刻在他的脑子中。当时,他对这个物件,也只是个朦胧印象,并不了解“瞎掰”还有悠久的历史。

  当木匠后,才了解到“瞎掰”是木匠鼻祖鲁班留给后人的一件宝贝。“那会儿,师傅跟我说‘鲁班枕’也叫‘瞎掰’。”听过师傅的介绍,李文涛更对这个小物件充满敬仰之情。于是,“复活”“鲁班枕”的种子在他心中发芽。

  选料、画线、抠制……凭着对“鲁班枕”片段的模糊记忆,在20岁那年李文涛开始动手制作起来。虽然经历过多次失败,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天一夜的钻研,第一个充满李文涛心血和汗水的“瞎掰”终于做出来了。虽然这个“瞎掰”看上去有些粗糙,不那么精致,但他找到了制作的原理。

李先生制作鲁班枕已有几十年的时间,目前基本没有经济效益,但是由于热爱,老先生依然孜孜不倦的制作者,非遗的艺术家们大都这样忍受着清贫,传承着手艺。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北京】专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涛(鲁班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