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米脂老城不留西门,这在古代中规中矩的城建中算是一奇。从科学上讲,不留西门可防无定河涨水倒灌,充分体现了先辈们的聪明才智。但在百姓的世代传说中,不留西门,却是因为这地方山形水胜、王气旺盛,有出九个帝王之龙脉。在封建社会,这可是天大的事,为了天朝永固,就动心思,外出大通道的西方不留门,防止真龙下凡。唯此还不放心,又在城墙西北拐角,修三层高楼以镇风水,可谓用心良苦。但在偏僻落后的陕北,有这么一个独特建筑,客观上成了无定河流域最亮眼的地标性建筑。
到了公元1606年,正像歌中所唱的“老鼠刨、狐子拱”,引真龙出洞,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人物李自成,在明末那场惊心动魄的乾坤转换大对决中,李自成、高夫人、高一功、李过,与同是米脂人的明朝总兵艾万年、贺人龙等捉对厮杀,到李来亨抗清举家自焚,这成后话。不过这个有温度的传说,这些有风骨的米脂人,最起码说明,米脂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二奇是,米脂新城,以窑洞建筑环围而成,在全国的大小城垣中只能作为建筑遗存、让人发出追古感叹之际,米脂城墙却以舒适住宅这一使用价值,继续为米脂人积福。这是因为,厚实的石砌窑洞环接相连,发挥城防功能,窑洞内军屯民居,其乐融融,这在古今城建史上独一无二,算是一大发明。
三奇是,米脂窑洞古城,不但城墙是窑洞,城内民居院落几乎全是窑洞建筑,高等级的是“明五暗四六厢窑”的建制,低档次的则是依山凿洞而居的土窑,各得其所。窑洞作为最简约、最生态、最环保、最经济、最宜居的建筑,对陕北人来说是一大福分。当然随着社会进步,从建材上讲,有了土窑、砖窑、石窑之分,从形制上讲,有横向相连的过洞窑、纵向相通的窑中窑、上下叠置的窑上窑,有因陋就简的缩堂,有因地制宜的枕头窑,可以说米脂城是中国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窑洞博物馆。像米脂,不论是参差相照、鳞比栉次、彰昭儒商文化格调的杨家沟扶风寨窑洞群,中西合璧、承古启今的马家新院,还是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凸显天人合一主旨、弘扬农耕文化主旋律的窑洞式堡垒姜氏庄园,都将窑洞建筑推向炉火纯青之境界,让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而姜氏庄园更作为汉民族民居代表,以1∶1比例被复制在北京中华民族园。
四奇是,米脂城从时空上讲,有北周保定三年(563年)置的银州,治所在今横山区党岔;有唐已有名、宋朝始建的上城,有明成化五年(1469年)始建的下城、上下城合二为一的老城;有与老城一桥飞担,隔流金河(银河)对称的新城;有城外拔地而起的今之新式县城。
尽管从秦置上郡起,米脂即是中华民族风云际会之地,但县域变更不断。为抗蒙古势力侵扰,明成化七年(1471年)从米脂分出榆林卫,成化九年(1473年)将延绥镇治移至榆林镇(延绥镇),为九边重镇之一。清雍正九年(1731年)又从米脂分出怀远、威武、响水、波罗、清平五堡置怀远县(今横山区)。1944年子洲县成立,也从米脂划走405村。米脂可以说是陕北历史演变的缩影。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