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顺义:老城墙、大铁桥的回忆

标签:
老城墙大铁桥顺义墙洞礼堂 |
分类: 我的旅游 |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顺义拆迁惊现千年古城墙一文,

几十年前就是这样

网上说这房子是城关小学教师宿舍。87年这肯定是食堂,那年县运会比赛就在这吃的包子鸡蛋汤。

熟悉的墙洞,洞子前面就是学校的红砖围墙,里面从南到北是厕所,礼堂,食堂。我第一次摸到真枪就在礼堂。那年暑假我们训练,民兵也训练。下雨时都在礼堂避雨,我们几个小子都摸了摸民兵的56式半自动步枪。

好熟悉啊!

整修后可不如原来那么有味道了

还是这样好

大铁桥,我们经常跑到大铁桥北面去训练,学校还组织过在那里野炊。我们组好像有李习武,李红静、王丽敏,年代太久了记不清了。

听老人们讲,大铁桥是日本时期建的,这地方还叫窑口,淹死过人。


86年参加县运会时的照片

这张是85年秋天在向阳大扎的照片,王立伟,张雪松、张小利、仇祥真

这是87年凌燕杯比赛后在动物园的照片,

历史沿革
唐代天宝初年设郡建城
顺义历史悠久。1963年在狐奴山发现的两枚青石斧,说明约在万年前,潮白河沿岸就有人类活动;大北坞村出土的石镰,证明四五千年前,这一地区就有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聚落;牛栏山出土距今3000多年的西周墓葬礼器,为燕国部族之物;汉代,狐奴、安乐二县分据潮白河东西,渔阳太守张堪曾屯兵狐奴,开垦稻田8000顷,前后历经600余年。
直至隋唐时期,为安置内附的契丹部落,把他们归顺到这里,设羁縻州(笼络之意),逐渐演变为归顺州、顺州等正式建置,鼎盛时期还曾一度辖领怀柔、密云两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顺义降州为县,直至新中国成立。
顺州城相传建于唐代天宝初年,初称归化郡,距今1000多年。
城体最初为土筑,辽、金、元三代曾多次修补,明初仅存遗址。明万历年间,为抵御清朝军队,在原有土筑遗址上,修建了高大而坚固的砖砌城墙。清康熙十七年、同治七年,两次重修城墙。
据民国《顺义县志》记载:“城,当邑之中央,踞白河右岸,面积四方里,垣高二丈余,三面齐整,北部突出(为前代州治城),土筑砖包,为门四,俱重键。东曰朝旭,南曰阜财,西曰庆成,北曰挹翠。水门二,一在西门外瓮,一在北城根,以泄城中积水。”
康熙五十八年(1719)的《顺义县志》对其规模也有所描述:“城纵横四里,南昂北俯,东北突出一隅,臂背四折,入于河滨,宛如龟背形。周围一千零二十五丈九尺,连堞高二丈五尺,根阔一丈五尺,顶阔八尺。城外壕堑,周围一千零五十二丈有奇,深一丈五尺,口阔四尺(丈),底阔二尺(丈)零。”可见,当时的州城虽有若干颓废之处,但依然形态巍然,雄峻壮观,“要亦不失为神京左翊也”,是当时京城帝都的重要保护。
刘阿斗曾食顺义俸
康熙县志上曾记载元天顺二年(1329)的顺州公廨记碑文。碑文用750字记述了顺州(顺义)的历史沿革和州府公廨的建设情况,及一些历史事件,是研究顺义古代历史极为宝贵的史料。
此外,顺义曾出土的曹宣徽善行记碑、新修白云观碑、顺州官吏士庶衔名碑、孔子庙神门记碑等元代石碑,都记载了大量的顺州城历史。
“顺义历史上还曾经养过一个阿斗。”刘殿钰说,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公元263年,蜀国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阿斗当时享受的俸禄就出自咱们顺州城之前安乐县的税收,但阿斗并没来过咱们顺义。”
一座塔留住一段墙
半个世纪前,顺义城市迅速发展,为改善交通,大部分城墙被拆掉,仅北城中部太平村一段城墙马面上因建有铁塔架而得以幸存。
城墙马面是在墙体外侧,每隔一定距离,凸出于墙体外侧的一段,或称为敌台、墩台、墙台。马面的使用是为了与城墙互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从三面攻击敌人。
墙体东西长约6米,周长约20.87米,外部砖砌两层,中间为三合土,内层城砖已被拆掉。不知何时起,墙体中间被人为掏了一个洞,供行人穿行。
这段顺州城垣的仅存遗址,已成为了解顺州城址的珍贵实物。目前,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修缮后

修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