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诗词导读


标签:
诗文化资料文化 |
分类: 中外诗歌 |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诗词导读(1)
菊
薛宝钗:忆菊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诗词导读(1)
http://s1/bmiddle/48d16f79g73b42b5e12c0&690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冷月秋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
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
注释:
怅望:惆怅地凝望。
蓼(liao阳平,音辽):红蓼,一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水滨湿处,开粉红色穗状小花,叶味辛辣。苇,芦苇。蓼红苇白,形容秋景的惨淡,隐喻思念之苦。诗中以菊比拟所“忆”的人,所以说“抱闷思”、 “断肠”。断肠;形容思念之深。
圃:原是菜园,此指花园。秋无迹,即花无迹,修辭說法。梦有知,是说唯有梦中才能相見,紧扣一个“忆”字。
砧(zhen阴平,音针):过去洗衣时捶衣用的石头。这里指捶衣的声音。古时多用来表现妇女为远行的丈夫准备寒衣。
念念句 :是说秋雁南飛,勾起自己无边的想念之情。
为黄花瘦:黄花,菊花。宋。李清照词《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句是薛宝钗自云为“忆菊”而消瘦。
重阳:阴历九月九日,九九想重,叫重阳。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之时,古有登高赏菊的习俗,所以说是相会有期。
译文:
在凄凉的西风中惆怅眺望,
我怀着无限郁闷的情思,
满眼的红蓼白苇,
正是使人悲伤欲绝之时。
篱笆里的菊花空空如也,
原来的花圃也失去了秋天的痕迹,
如今是一弯冷月满地清霜,
只知道在梦中还把它记忆。
不断怀念的心情,
随着南飞的大雁渐渐远去,
孤独地在暮色里静坐,
听那凄凉的捶衣声直到很迟很迟,
思念秋菊人已经很瘦,
可有谁人能够同情我的忧思?
安慰我的话语只有一句:
那就是来年的重阳后会有期。
简评:
第三十八回写贾母领着众女眷在藕香树赏花饮酒吃螃蟹,欢乐非凡。宝玉和众小姐们酒足蟹饱之后,诗兴大发,分题作了十二首咏菊诗,宝钗作了第一首。
对这首诗,探春评价说: “到底要算蘅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把个忆字烘染出来了。”确实,这是最精彩的两句。
咏菊诗,把菊花拟人化了。忆菊,其实是忆人。宝钗这首诗预示了她未来独居时的“闷思”、“断肠”的凄凉情绪。这样看,她所忆的人就是离家出走的宝玉了。因为诗只是朦胧地表达一种情绪,不好把每一句都落实,绝对肯定它暗示的就是什么。古人说“诗无达诂”,就是这个意思
http://s2/bmiddle/48d16f79g73b43e8bc771&690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
注释:
淹留:沉溺停留。這句說,不必为了饮酒或身体病弱而留在家中。
解:懂得。
译文:
简评:
贾政不在家,宝玉无拘无束地同众姊妹在大观园内尽情玩乐,这是他生活中最惬意的时刻,诗中充满富贵闲人的情趣。“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他得意极了。
http://s5/bmiddle/48d16f79g749a230e00d4&690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处处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和井径绝尘埃。
注释:
译文:
简评:
宝玉自己以为他的诗写出了“访菊”、“种菊”的情景,但也心服口服地承认不如林、薛、史诸人之诗。
注释:
译文:
简评:
在十二首咏菊诗中,这一首被评为第五,属上乘之作。
史湘云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颇具男性气度。“科头”是不戴帽子,只能是男人的形象;古代女孩子没有帽子,无所谓“科头”。但这是作诗,是遣兴取乐,诗人尽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是男人。湘云从小就喜爱男装,甚至有一次贾母竞把她误认成宝玉。第六十三回书中写道:“湘云素习憨戏异常,她也最喜武扮的,自己每每束蛮带,穿折袖。”在诗中,湘云以一个男性抒情主人公出现,正表现了她豪爽不羁的潇洒风度。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诗词导读(3)
史湘云:供菊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注释:
译文:
点评:
弹琴饮酒,赏菊吟诗,蔑视富贵,佯狂傲世,颇具陶潜一类名士的风度。黛玉很欣赏湘云这首诗,她评论说:“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傅粉。‘抛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将供菊说完,没处再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折未供之先,意思深透。”所谓“背面傅粉”,就是用了倒插笔的手法,写完插瓶的菊花后再写原来在园中赏菊的情景。这就扩大了诗的意境,丰富了吟咏的内容。
注释:
沉音:即沉吟。边思索边低声吟诵。
花,并以菊花的清高自比。他曾写过赞美菊花的诗。评章,就是评论的意思。
译文:
简评: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人美、花美、景美、情美、诗美,合诸美于两句诗中,构思新颖,造句巧妙,确实是精彩的咏菊诗句。“满纸自怜题素怨”,写出了黛玉平素多愁多病,自怨自艾的情状;“片言谁解诉秋心”,道出了自己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最后把同菊花关系最深的诗人陶渊明拉出来,歌咏菊花的亮节高风,也把自己高洁的品格暗示出来了。
|
薛宝钗:画菊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注释:
诗余戏笔:写完了咏菊诗之后又高兴地拿起笔来画菊。
译文:
简评:
从《画菊》这个题目说,这首诗写得很生动。“攒花染出几痕霜”、“跳脱秋生腕底香”等句,构思和造句都不落俗套。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两句“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有“画饼充饥”之意。书作者似乎在这里暗喻宝钗同宝玉未来的夫妻关系有其名而无其实。
|
菊 花 诗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蛰病可相思?
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欲讯:想打听打听。
秋情:指秋天的消息。
喃喃:低声自言自语。
负手,把兩手相交放在背后,是有所思的样子。
叩:问。
孤标:孤高的人格。标,标格。
偕:共同,在一起。
为底迟:为什么晚。底,何。
蛩病:蛩(qiong阳平声,音穷),蟋蟀;病,指深秋蟋蟀的悲鸣。
解语:能说话。意思是,如果花能说话的话。
译文:
简评:
这一首被李纨评为第二。
在黛玉的三首咏菊诗中,写得新颖别致,并最能代表其个性的是这一首。轻俗傲世,花开独迟,道出了她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品格。“圃露庭霜”不就是《葬花辞》中说的“风刀霜剑”吗?荣府内种种恶浊的现象形成有形无形的刺激,使这个孤弱的少女整天陷于痛苦之中。“鸿归蛩病”映衬出她苦闷仿徨的心情。对黛玉来说,举世可谈者只有宝玉一人,然而碍于“礼教之大防”,何曾有痛痛快快地畅叙衷曲的时候?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与其说是有趣的讯问,莫如说是愤懑的控拆。全诗除头联之外,领联、颈联、尾联全为问句,问得巧妙,正如湘云说:“真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按理说,这一首应该评为咏菊诗中的第一,李纨却把它评为第二。这不完全是因为李纨自己“不能作诗”,应该跟她思想观念有关,后人就不必苛求了。
|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注释: 簪菊:把菊花插在头上。簪,古代妇女绾住头发的一种装饰品。这里是插、戴的意思。 瓶供篱栽:瓶子里供养(菊花),篱笆旁栽培(菊花)。 折来句:把菊花折来插在头上,可不要认为是对着镜子装扮的。这里是说插上菊花比对着镜子装扮更美。 长安公子句:长安公子爱花成了嗜好。 彭泽:彭泽先生,即陶潜。他爱菊,也爱饮酒。 葛巾:用葛藤的纤维织布做成的帽子。 九秋:秋天。秋季三个月共九十天,所以叫“三秋”或“九秋”。 短鬓二句:我觉得短短的鬓发边有点儿冷,因为沾上了菊花从庭院中带来的露珠;我的帽子也被菊花熏香了,并且染上了菊瓣带来的秋霜。 时人:指当时的世俗庸人。 拍手句:任凭他们指手画脚地在路旁讥笑。 译文:
简评: 簪菊,即把菊花插在头上。这一首被李纨评为第七。 探春才清志高,精明干练不减于男人,因此诗中“短鬓”、“葛巾”等字样都是以男人自况。她对荣府内部的矛盾和腐败看得很清楚,但也束手无策,只好保持洁身自好的态度。她同乃兄宝玉最亲密,情趣相投。所谓“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正表明了她嫉视丑恶,不随风流俗的清高态度。 |
|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 窗临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夜空。 珍重暗香踏碎处,凭谁醉眼认朦胧? 注释:
译文:
简评:
由爱菊花而爱及菊花的影子,极力描绘日光、灯光、月光下菊影的各种美好的形象,从现象上看,这同一般有闲文人吟风弄月的诗作也无不同。但曹雪芹让湘云咏出这样一首情调暗淡的诗,是有其用心的。“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显然是暗示她未来凄凉的命运。 |
注释:
译文:
在秋色浓重的篱笆旁,菊花进入了清凉的梦境,
是随彩云还是陪着月亮,自己也有点记不分明。
在梦中飞上仙境,不是学庄周化为蝴蝶的情景,
忘不了当年的友谊,想找陶潜叙叙旧以践约盟。
睡去了还是依依不舍,追随大雁南去无影无踪。
清醒时她那深沉的一腔哀怨,能够对谁人倾诉:
满眼是冷烟败草,不平静的内心饱含无限深情。
译文:
这一首被李纨评为第三。
诗题是《菊梦》,以拟人的手法写菊花的梦境,实际上是写黛玉自己梦幻
的情思,带有明显的谶语的意味。“和云伴月”,已经有些不祥;“登仙”,则又是“死亡”的代词。“登仙非慕庄生蝶”,是说死去登上仙籍不是我所希望的;“忆旧还寻陶令盟”,等于说重结绎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木石前盟”才是自己真正的意愿。颈联、尾联四句透出一般凄凉颓败的气氛,对黛玉的结局又作了一次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