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关于具象、意象、意境和意境营造方法
第一节 什么是具象
具象是指物体的具体形象。一般来说,诗词作品中的具象,就是指的实物的名称,包括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等。如树木中的柳、樟;草本植物中的荷、兰花、芦苇;禽类的乌鸦、鹰、鸡、鸭、鹅;兽类中的虎、狼、犬、兔;天上的风、云、雷、电、雨、雪、日、月;地面的山、河、湖、海;人工制造的桥、楼、绸缎、汽车、飞机等等。这些物体前面加上圆、方、长、短、弯、直等形容词以及青、绿、黄、红、紫、白等色彩词,就成了可感的具体形状了。再加上硬、柔、韧一类形容词,就可知某些物体的质地了。当然,我们之所以能从诗词作品中感知这些物体的具象,是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为基础的。
第二节 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一种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意象属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该词原为哲学概念。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
比如说,“马”是物象,“白马”是具象,“烈马”就是意象。为什么呢?因为一匹马的烈与不烈,是靠人的感觉加上大脑的判断来完成的。同样,“人”是物象,“黑人”是具象,“好人”与“坏人”
就是意象。又比如 :“山”和“水”
是物象,“青山绿水”是具象,“穷山恶水”就是意象了。物象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还不够清晰具体,比如“马”这是一个物象,它包括一切可以称作“马”的动物;而具象“白马”,就有了比较清晰的形象了;“烈马”
呢,它已经加上人的感觉和判断了。在一首诗里面,如果让“烈马”这个意象配上一位“将军”,那么这首诗在风格上就会显得比较大气,也有利于刻画“将军”高大威武的形象;如果让“烈马”这个意象配上一位牧民,那么这首诗便可能会具有粗犷的风格了;如果配上一个“侏儒”呢,那么这首诗很可能就会显得滑稽可笑了。在诗歌创作中,意象是为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服务的,是经过作者经过思考、筛选才用进诗歌里面去的。所以选择恰当的意象进行表达,是一首诗成败的关键之一。
在诗词界,对于“意象”一词还有另外一种解说,那就是认为“意象”的概念是指作者写作构思时的意中之象。这就是说,一些物体本来根本就不存在的,比如“龙”、“凤凰”、“麒麟”,“神仙”、“阎王”、“孙悟空”等等,还有传说中的其它一些禽兽,把这些东西写进诗里边去了,就成了“意中之象”。另外一种情况是,这个物体是有的,也许是这里原本有的,可是这位诗人去的时候却没见到。为了服务主题、营造意境的需要,诗人将它也写进去了,这也就成了“意中之象”。比如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我们都很熟悉: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围绕这首诗中的“乌啼”与“江枫”、“夜半钟声”,数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乌鸦日落则寐,夜晚是不会啼的,月落霜起时已近天晓,乌鸦怎么会啼叫呢?有人认为枫树怕湿喜干,河边是不会生长枫树的;还有人认为唐代佛寺没有半夜敲钟的情况存在。其实,这也就涉及到了诗歌的意象问题。诗人做诗词,往往靠联想,他会把一些眼前并不存在的形象写进诗中去,以提高作品的意境。我们假设张继夜泊江中时并没有看到江边有枫树,也并没有听到乌鸦啼叫,而且他也没有听到什么寒山寺的钟声,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在创作中将这三样东西“借来”
写进他的《枫桥夜泊》诗里去。乌鸦夜啼会给人带来一种忧愁的情绪和恐怖感,我们民间不是常说“乌鸦啼叫没好事”吗?不是说谁说了不吉祥的话他就是“乌鸦嘴”吗?实际上“乌鸦夜啼”只是诗人渲染客旅愁绪的一个意象而已。至于说枫树不会生长在潮湿的河岸,这种推测是错误的。芦溪镇仁里村小街东侧的河边上就生长着一株比较大的枫树,我前几年特意去看过,这株枫树还在。
第三节 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指格律诗及其它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高水平深层次的悟性。好的诗词都会有一种意境美,即意境高超、深远,使人读后感受到它的诗味浓郁、情意盎然;使人沉浸于其中,深思回味,浮想联翩;或者受到思想启示,沉湎于哲理性的思考。诗词如果缺乏这种意境美,便会浅露无味,或者是格调低下。
意境并不玄奥神秘,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生活形象或生活环境)的统一,是形与神、内情与外景的和谐完美统一。用通俗简明的话来解释,“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把两者结合起来,做到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寓理于境,或借境达理。我们写诗,要用凝练、准确、优美的语言文字,创造出既不同于生活原型,又形神兼备、包含着不尽之意、不尽之情的高度概括的艺术境界。在这种艺术境界中,“意”并不是直接的倾露或抽象的论述,而是在画面中自然而然地让读者感知;“境”也不是纯客观的外形摄像,而是渗透着作者的思想见解和感情色彩。把感情含蓄在形象里,即意寓于境,境中见意,才能创造出意味隽永的艺术境界。
凡是好诗词都讲究意境。这是因为思想感情必须含蕴在具体的形象中。想要写好一首诗词,就不能不写景,而且必须讲究情景的交融统一,而这种统一应该是水乳般的交融。在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词里,这种情景交融表现得尤为明显。
苏东坡评价王维的诗画作品时,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因情而造景,
“画中有诗”是景中寓情。前者要善于选择和描绘适合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后者是借生动的画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
武江的《尘世乐逃名》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白鸥玩水泼山岳,老叟沉杆钓海风。
落落拱桥孤鹤立,泱泱画卷扁舟横。
这首诗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独钓图。它把寒风吹浪、孤舟独钓的画面描绘得非常生动,使人感到大海连天、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酷孤独的环境中甘于披蓑独钓,这正寄寓作者当时的心绪。这个画面正表明他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屈的气节。初读时也许觉得这只是一幅平淡的抒情诗,但是愈仔细体味,就愈宜得这首诗的意味隽永,意境深远。
武江的《七律.风水轮流转》,则是一首借境达理的诗:
书腹兰舟容亘古,心灵明月正当空。
神清顿觉山川近,气静方知宇宙宏。
事到盛时无自傲,境当逆处要从容。
向来风水轮流转,不可一隅独照红。
这首诗充满理趣,说理的技巧十分别致。作者通过在不同状态下观看事物所看到的景象不同一事,来说明对事物应从多角度去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哲理。同时,也告诫自己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得宠思辱”、“居安思危”、“临危不惧”。当然这也是作者的人生感悟。
第四节 意境的营造方法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美的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高水平深层次的悟性。好的诗词都会有一种意境美,即意境高超、深远,使人读后感受到它的诗味浓郁、情意盎然;使人沉浸于其中,深思回味,浮想联翩;或者受到思想启示,沉缅于哲理性的思考。”
但是,如何才能营造出诗词作品的美好意境呢?这就是我们在创作中应该掌握和运用的营造意境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所谓“赋”
,就是直接叙述、描写或抒情,用的是白描手法;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一般是以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所谓“兴”,就是即物起兴,即一首诗词想要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却不是直奔主题,而是首先从别的事物写起,以引到作者所要写的对象上去。交待事实,直抒胸臆,以赋为佳。变抽象为具体、形象,以比兴为上。赋多陷于平板,比兴多流于晦涩,所以在诗词创作中多为结合起来用。
赋: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杜甫诗中的许多名篇都是采用赋法,如叙事诗《新安吏》、《石壕吏》、《垂老别》、《无家别》等都是通过直接的叙述使情景再现。但是赋法并不仅仅用于叙事,如他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也用了敷陈铺叙的白描手法,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这样震撼千古的名句,既叙事,也抒情。武江的《七律.渔火胜朝霞》用的也是赋法:
静夜潮声传耳底,海湾渔火胜朝霞。
相知惟有烛前影,理解何如诗里花。
背负乡情离故里,肩挑风月走天涯。
行舟沧海谁为客,快意江湖难忘家。
作者用赋的手法,将那些引起他思乡之情的具体情景,“潮声”、“渔火”、“烛前影”和“诗里花”直接描述出来。由于“肩挑风月走天涯”,月亮能照到他自己也能照到他的故乡,而故乡的亲人也同时能看到这月亮,所以这种情景具有典型性,能够唤起人们相同的体验。 比:关于“比”,古人有一些言简意明的定义。如战国时期的惠施就说:“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宋代朱熹则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比,就是对于本质上不同的两种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或者用浅显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和情感,使人易于理解;或者借助描绘和渲染事物的特征,使某一事物生动、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现代修辞学上把比列为比喻比拟两种辞格。比,是诗词创作的形象化的重要手段,是运用得最早、最广泛的形象思维的一种艺术方法。
古典诗词中的比喻和比拟存在两种情况:
一是纯乎比体的诗,即全诗所描绘的中心形象只是一种譬喻,不诗人真正歌咏的对象,而是用以打比方来表意说理。如武江的《七律.题工艺品,<名扬天下>》:
气宇轩昂两耳张,四踢蹀躞伫城墙。
驭车童子拥石器,落户房星作牧童。
栩栩如生夺视野,洋洋得意闪金光。
不鸣则已超然外,一举成名天下扬。
这首诗刻画了一只“四踢蹀躞伫城墙”的山羊形象,描绘山羊如入无人之境“气宇轩昂”的图景。但是诗人真正的用意不在写山羊,而是借写山羊的“栩栩如生”来比喻作者心中形象的:“不鸣则已超然外,一举成名天下扬”的雄心壮志。像这种以比拟手法咏物言志或托物明志的诗,在古典诗词中和现代诗人作品中并非个别现象。
二是作为修辞手段运用的比喻。情感是抽象的,看不到,摸不着,只有用具象来比喻,才会给人以明晰的印象。如武江的《七律.依稀春味道》中的首句:“两岸青眉谁画起,一声长叹雁遥飞。”这句诗中用了两个比喻,一将两岸春色比作画家画出的“青眉”,二将大雁的鸣叫比作人的“长叹”。面对春去春又回来,雁去雁也可回来的客观物象,人却遥望长天,为壮志未酬人已衰老而无限感叹。又如武江的《七律.春花皆过客》:
可欲回头删往事,不能随意笑红尘。
人生好比杯中酒,你我皆为座上宾。
万里春花皆过客,满眸沧海在前身。
争财夺势何时了,爱恨情仇古到今。
武江的这首七律,颔联、颈联都用了比喻,颔联的比喻尤其精美,将抽象的感情变成生动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情真挚,意境含蕴。美妙传神的比喻,不但能使所咏事物形象鲜明,而且可以加强抒情的气氛。凡是成功的比喻,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人们所熟知的事物作喻体;
2、凡是有感染力的比喻都是贴切生动的;
3、比喻是有感情色彩的。美好的形象用于歌颂,丑恶的形象用于抨击或讽刺;
4、比喻不能总是那么几个固有的形象,要依据不同时代的不同特征,准确地选取新的、带有普遍性的喻体,才会产生艺术感染力。
兴:朱熹云:“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所以,兴的意义一是为了引起下文的开始之辞,二是兼有比喻的作用。所谓引起下文之辞,是说这首句主要是为全诗的押韵定下一个基调,也就是确定全诗的韵脚;二是兼有比喻的作用,但这种比喻是隐性的,不通过思考是看不出来的那种比喻。古代的兴,有的是没有隐喻的意义在内,这在民歌中尤为显著。唐代始,这种纯粹的兴很少见了,首句的兴多兼隐喻之责。兴,往往是一种发端(即启发、启动)兼隐喻,这对于那些不大懂诗歌理论的读者来说,他读后只可意会却难以明言。但这种创作手法只能放在一首诗歌的最前面,而且让一般人看不出来是用了比喻。所以,比与兴的作用有类似处,但兴法比一般意义上的比喻、比拟显得更加隐曲幽深,更具意味。兴兼比,可表述为:欲言A事,却先言B事以起兴,但两者之间在某一点上具有可比性。兴法最早起于民歌,后被文人总结上升为理论。可是当代诗人们已大都不会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了,所以很多诗歌显得乏味、概念化和呆板平庸了。
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先言的
“他物”,即起兴的形象,也就是最初触发诗人展开丰富联想的起点。作为起兴的形象,既可以是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社会生活现象。再如下面武江这首《卜算子·遥望》:伫望旧桥边,点点渔舟小。不道秋风送浪花,满目沙鸥老。无意赏红滩,却见游人闹。还是他年月与潮,我向苍天笑。
此词前两句“伫望旧桥边,点点渔舟小”是“兴兼比”。这两句看似写景,实际上是起兴。词中以“渔舟小”引起下文的“秋风送浪花”,以“旧桥”隐喻风光依旧。
当用来作“兴”的事物仅是用于发端时,两者可以没有联系。如武江的《七律.水花次第开》的开头:“满堤柳絮轻盈散,一棹白花次第开。”这两句就是借春柳飞絮、兰舟泛水的景象为全诗的起兴,以阔大的气象,来衬托游人的心境。“起兴”,是诗人通过客观景观的触发和媒介作用,从而引起联想和想象,进入形象思维的过程。想象总得有个起点,联想也得有个契机,这起点和契机就是“兴”。兴只是诗的开端,它是最初触发诗人情感的客观事物。有的兴与下文意义相联系,有的则与下文没有直接的联系(没有联系的兴主要表现在民歌中)只是起个发端起情和定韵的作用。在诗词创作中,多数的兴是与下文有联系的或是兼有比喻作用的。
我们做诗,就要学会用好起兴,因为它是进入形象思维的起点。一首诗的这个发端起情,是欢快还是忧伤的基调,往往会决定整首诗的情调。它在起兴还可以起定韵的作用,起兴句的韵决定全诗的用韵。每首诗的兴法不尽相同,但必须立意新鲜,寓意深远,而且要使它起得巧妙和自然。
诗词意象琐谈
意象是诗词的核心构件,鉴赏诗词从意象人手,能准确把握意境,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略陈拙见:
一、构建意象的基本模式
意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它由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两部分组成,“意”为筋骨,
“象”为血肉,二者肉骨称适、契合无间。诗人在创作时,常要撷取与诗人自我形象或思想情感在某方面有相似或相通之处的客观物象进入诗词,构成内涵丰厚的意象。例如,李清照的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意象,就与诗人自我形象有相通之处:形体枯皱、色泽焦黄的菊花与因思念丈夫而容颜憔悴的诗人相似。词人不直言情怀,只用
“黄花”这一意象,就把对丈夫绵绵无尽的思念涵蕴其中,细心的读者自然能从中咀嚼出个中滋味。
一般而言,诗人构建意象的基本模式有三种:
模式一:撷取相似之象表现意。客观物象能够被诗人摄人笔端构成意象,通常情况下因为客观之“象”
在音、形、色等方面有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之“意”
相似之处的特点。例如,“莲”与“怜(爱)”谐音,所以古诗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的名句,“莲子”即为爱你。再如
“流莺”有漂荡流转、无所栖托的特点,所以漂泊、漫游、外宦的文人士子特别钟情“流莺”,在诗词中借以抒写心曲:韦应物的“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寒食寄京师诸弟》)、李商隐的“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流莺》)、寇准的“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春日登楼怀归》)等诗句都是用“流莺”来展示漂泊客居的情怀。又如,李白绝句《黄鹤楼闻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诗歌后两句用通感手法,不仅“梅花”意象描摹出《梅花落》笛曲非常动听,而且“梅花”季候的严寒与诗人遭流放的冷落凄凉心境契合。这种模式构建的意象常见的还有:残月、凉月,浮云、片云,回雁、归鸟,日暮、黄昏、飞蓬、转蓬等等。
模式二:塑造人化之象折射意。这种模式指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塑造富有人格性情的意象,该意象呈现出的思想感情即是作者情思的折射。先来看一道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街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2005年高考福建卷)
要正确问答该题,须明白颔联构建意象的模式是“塑造人化之象折射意”:上句用拟人手法塑造富有人情的雁儿带走愁心来表达自己流放遇赦忧愁散尽,下句用拟人手法塑造君山有意为诗人衔来好月表现内心的喜悦,愁去喜来,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再如2005年高考浙江卷“诗料”: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这首诗也是“塑造人化之象折射意”杜牧言“绿荷”含“恨”,其实是以“绿荷”之“恨”折射自己之恨,他把自己的情感灌注到了风荷之中。杜牧是个有政治抱负之人,但时运不齐,他受排挤时常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外出为官,因而“多少绿荷相倚恨”折射了他伤感不平之意。清人张文荪《唐贤清雅集》评此诗:
“极失意时极有趣景,极无理话极人情诗,胸中别有天地。”
模式三:借助不变之象反照意。这种构建意象的模式指诗人借诗词中描述的长存不变之象来反观时代变迁、人事盛衰。例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歌正是借长存不变的山水明月俱在,让人于言外反思而得六代繁华俱归乌有之.慨叹。刘永济在《唐人绝句精华》中评曰:“但写今昔之山水明月,而人情兴衰之感即寓其中。”像这种“借助不变之象反照意”的构建模式还有:“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获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等。再来看
2003年高考北京卷的“诗料”:
江楼旧感
赵
嘏
独上江楼思渺茫,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诗歌后两句用长存不变之象“月、风景”仍在,让读者反观到诗人因不知去年侣伴今年漂泊何处而流露出的怀念和怅惘之情,一颗孤独的心在被无声啃噬着。
二、抓住诗词的关键意象
一首诗词中常有很多意象,有的是关键意象,有的起到烘托陪衬作用。所谓关键意象,既指引发或表现情思的意象,也指贯穿或统摄全篇的意象。鉴赏诗词,抓住了关键意象,有助于更深层次地透视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的关键意象是“(满天)霜”和“钟声”,前者统摄全诗,寒霜给诗歌笼罩一层清幽冷寂的氛围,让人感到寥落凄凉;后者强化和表现情思,它不仅使本就客愁浓郁的诗人更加愁苦,而且悠悠的声音似乎就是那绵长愁思,缭绕在霜天空际,久久不去。再如,
2005年高考江苏卷的“诗料”是李益的《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玉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人幌,为拂绿琴埃。”贯穿全诗的意象是“微风”,它是引发诗人思绪的媒触;颈联风动露滴,以动写静,营造清冷幽静的氛围,传达出孤单寂寞的情怀;尾联期盼微风入帘幔,拂去绿琴尘埃,微风成了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
下面以2005年高考辽宁卷诗歌鉴赏为例剖析抓住关键意象的作用: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维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船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现的又是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诗歌中的“月黄昏”即月昏黄”,与林逋《山园小梅》的颔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
“月黄昏”相同,都是为了押韵把“月昏黄”写成“月黄昏”。诗中“月黄昏”是统摄全篇的关键意象,该意象形色模糊、朦胧、昏黄、暗淡,给全诗景物披是了昏黄、暗淡、朦胧的“昏纱”;结合次句“闭”字的动中沉寂、三句半枯枫树的萧索滞重、尾句的孤寂怅惘可知,“月黄昏”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落寞、怅惘的心绪。
三、分析意象要谨防定势
古诗词中的某些意象,因经过文人的多次使用而具有相对固定的思想情感。“流水”经过大成至圣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喟之后便与时光短暂、韶光易逝有了不解之缘,“牛羊下来”经《诗经》中《君子于役》诗使用后就同思念家乡、眷恋亲人联了姻,“杜鹃”因为望帝杜宇的的凄切传说从此似乎和悲哀痛苦形影不离。正是因为这些意象具有相对固定的“意”,后代读者在解读占诗词意象时才有所依循。
2004年高考广东卷诗歌鉴赏诗料是杜甫的《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题目是“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显然四个意象具有传统固定的内涵:“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漂泊的孤独、落寞之感:“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
所幸的是,因诗人性情、知识、爱好、视角等的不同,即使同一物象被不同的诗人甚至同一诗人撷取人诗成为意象,它们身上所附着的“意”有时也会有所不同。譬如,同为“浮云”,李白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中“浮云”附着了漂泊之慨,而他的另一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中“浮云”则粘着了奸臣之意。因为同一物象粘附着不同的情思意趣才使得意象在发展中创新,呈现缤纷多彩之势。如芳草,不仅是思乡怀人的媒触,还是渲染荒凉的物件,在孟浩然的“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留别王维》)诗句中又指意隐居,但在苏轼词句“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两江·
月》)里又是幽美之物了,它附着了喜悦、欢愉之情。可这种“一象多意”的意象给诗词鉴赏带来了些许困难——分析意象要谨防定势。我们来看2005年高考天津卷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仔细咀嚼汪元量诗便会发现,解读“大江东去水悠悠”一句不能定势分析“流水”意象,它附着的不是上文所说的常见意——暗示时间短暂、生命流逝,而是以悠悠而逝的江水象征南宋王朝的一去不复返,这与诗人首句“北望燕云不尽头”产生的茫茫之感是契合的,出与后两句“断”了“四百州”的土地和人民而产生的不胜依恋之情一致的;因此,“大江东去水悠悠”
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时的悲痛心情。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倒是以流水暗示生命流逝,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
因此,解读诗词意象切勿定势分析,要根据诗词的内容做具体分析,如此,才能更准确地透视作者融铸于诗词的思想情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142d590100demg.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