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座中国远征军敬老院(1)

标签:
历史中国远征军老兵抗战崔健滇西文化 |
分类: 中国远征军 |
2009年11月7日下午,从台湾回来的原远征军第八军的少尉鲍直才,时隔65年再上滇西战场。在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前,90岁的老兵想起数千战友为国牺牲,禁不住老泪纵横。台湾发给亲历抗日战争老兵“终生俸”分两种方式:“一次领取,和一生月月发放。”鲍直才先生在50年代初一次性领取了。现在,只有领取可怜巴巴的每月的生活补助金2700元人民币。但是,他们夫妇感情甚佳,生活完美。
2009年11月12日上午。云南保山电视台的蓝天记者,解放军出版社的余戈编辑,云南学者戈叔亚,北京公务员黎晓唯、退休民警老尹一起,采访远征军老兵张金正。1916年出生的张金正,1935年被抓壮丁,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编入正规部队88军。滇西抗战时,在53军。参加解放腾冲的战役,至今,屁股上留有日军枪弹。抗战胜利65年来,没有任何伤残补助。由于丧失劳动能力,子女不孝,温饱困难。
戈叔亚问:“如果深圳的李明晖在腾冲建了敬老院的话,您去住吗?”张金正急忙点头:“我马上可以去住!我一天也不想在家里了。儿子不给我早饭吃,中午的饭又故意做得硬,我吃不下去……。”
听说我们要走,94岁的张金正立刻老泪纵横、百般无奈。
94岁抗战老兵张金正听说我们要走,一头扎到余戈怀里。表示无限的惆怅和失望。
2009年11月15日腾冲抗战纪念馆馆长段生魁等人在李华生老兵家采访。李华生,92岁。12岁被抓当兵。滇西抗战时,在预备二师。李华生的孩子由于无力抚养老人,李华生老人一度自己在公路边上建一个窝棚居住。以要饭为生。看到资助老兵的人逐渐多了,子女才逐渐改变对老人的看法。李华生老人肩头的抗战胜利纪念章都是老百姓自己制作、发给老人的,不是国家承认的抗战胜利纪念章。我把这些“民间制造纪念章”放在他的肩头照相,以警示后来的历史研究者:“日本人为什么能占领中国15年?”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
本文的题目是《最后一座中国远征军敬老院》,其实,中国远征军从来没有过敬老院。而且,今后也不会有。那么,这个题目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先说一个人,再说一件事。以此为契机,揭示历史的必然。
深圳有个叫李明晖的人,此人四十岁上下,自由职业者。从2005年开始,他资助远征军老兵,至今已达65万元人民币。抗日战争胜利65年,两个数字刚好重合起来。我一直坚持认为,李明晖是脑子进水的人。简单地叙述:“贪官污吏都在“代表人民索取人民利益”,而李明晖最大的愿望,却是让远征军老兵能在有生之年稍微改善境遇。可谓:逆潮流而动。背道而驰。”在此之间,李明晖还委托抗战学者戈叔亚、解放军编辑余戈在采访时,问老兵:“如果李明晖在保山建了远征军敬老院,您是否愿意住进去?”当然,多数老兵都愿意。
经过我的调查、目睹:“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样的情况占老兵总数的七成以上。”
解放军编辑余戈在目睹之后发表感慨:“人和人的关系首先应该是经济关系。”
当一个老人在20年前就丧失劳动能力;当一个老人没有丝毫的为国征战的抚慰金、伤残补助、退役酬劳的时候;当一个老人从没有得到来自“国家认可”的光荣感的时候,他和子女的关系要“永远保持平衡”,是很难的。
远征军老兵目前,全国有300多人。他们分布在滇西抗战地区、湖南、广西、四川等地区。抗日战争胜利65年了,他们没有领到过一分钱,不管是从北京还是台北方面。而且,绝对不会给了。远征军老兵的平均年龄88岁,最大的109岁,最小的也有83岁。
远征军老兵正像骄阳下的一堆雪,正在以几何的方程式迅速消失。
2001年开始,笔者曾经给滇西抗战等地区出版的图书撰文、写序。其中有《血色记忆》、《见证历史》、《记忆的伤痕》、《南桥机工抗战纪实》、《口述淞沪抗战》等。北京有个崔健论坛的摇滚乐爱好者们在看了我的煽动后,在版主韦志华、方亮的主张下,开始众人集资资助远征军老兵。后来,由于崔健本人坚决反对用他的名字,这个资助生活困难远征军老兵的团体改名为“互助抗战老兵论坛”。他们的网址是WWW.521aobing.com
直到云南抗战专家戈叔亚、解放军编辑余戈、北京公务员黎晓唯、退休民警尹红志和我在2009年11月,又到滇西抗战旧址,采访大约十位已经是耄耋之人的远征军老兵。话语之间,我们大家都亲耳聆听到老兵们以无限感激的口吻念叨:“北京的崔健!崔健!是他,给我们在贫困之中的远征军老兵的补助金!”
这也是我们人类社会自有记录以来:“一分没出而得到永生永世感激涕零”的事例。
我对崔健无丝毫恩怨,崔健有崔健的历史渊源和处事方法。
在八十年代初,谁敢说“国民党抗日?”
在九十年代初,谁知道“抗日战争分成三个战场:正面、敌后、海外战场?”
在《我的团长我的团》公映之前,可以说数千万的人不知道“中国抗日战争中有远征军”这一说。大多数人对中国远征军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更是一无所知。
再说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位中国文艺界大腕儿资助过处在贫困生活状态之中的远征军老兵一分钱。——这是一个无可奈何、不容置疑、无法篡改的历史事实。
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曾经占领中国大片国土15年。研究日军战争罪行的人,多如过江之鲤。研究中日两国军人作战勇气、作战后顾之忧的人却凤毛麟角。
今天的事情,其实和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让我们再分析《最后一座中国远征军敬老院》吧?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
远征军老兵目前幸存300人上下,分布的云南、湖南、广西、四川等地。平均年龄88岁。
远征军敬老院是对远征军老兵临终关怀的场所,是寄托中国老百姓对中国远征军在抗日战争中伤亡20万人英雄壮举的最后一座场所。它开始不存在,将来也不可能存在。
《最后一座中国远征军敬老院》只不过是一个梦想。
抗战巨著的最后一页将在我们手中悄然合上;
这些耄耋老人,将在贫困和绝望之中悄然离去。
我们埋怨外国人不尊重我们,我们尊重我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