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刘连仁”最后照片和最后采访(一)

标签:
邮差野人刘连仁欧阳文彬日本文化 |
分类: 被日军强掳的劳工 |
“野人刘连仁”最后照片和最后采访(一)
照片说明:《野人刘连仁》一书的封面
这篇《序》,是应山东邮政女职工秦忻怡同志的要求而写的。这篇《序》虽然没有被《野人刘连仁》一书采用,我还是决定在此发表这篇《序》。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赞扬山东的邮政工人们。是他们利用工作之余,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给抗日战争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野人刘连仁”的最后采访者是一个邮差。
“野人刘连仁”报道最多的恰恰是日本人。
中新社北京9月6日电 此间多家传媒今天报道说,反法西斯斗士、有“穴居野人”之称的刘连仁,因病于2000年9月2日在山东逝世,享年87岁。
刘连仁是山东省高密市草泊村村民,1913年生,1944年被侵华日军抓到日本北海道当劳工,1945年逃到北海道的深山中,在仅能容身的洞穴中穴居13年,后被当地猎人发现。1958年,在中国政府和旅日华侨的救助下,已基本丧失语言功能的刘连仁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刘连仁罕见的苦难经历在中日两国及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当中引起轰动。40多年来,刘连仁到山东省内外做报告达1800余场次,使数十万人深受教育。他先后6次出访日本,向日本人民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他的经历被山东电视台以及日本的电视台拍成了电视片。
以上文字转引中新社关于刘连仁先生逝世的报道,文字言简意赅地叙述了刘连仁先生坎坷的人生,和刘先生在日本侵华战争历史中被奴役的代表性故事。
位于北京丰台区卢沟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自建馆以来,采访了一些经历抗日战争的亲历者,给抗日战争的口述历史留下一些珍贵的资料。但是,抗战馆没有采访过曾经被掳日本国的苦难劳工“刘连仁”这个有代表性的人物,目前的抗战馆几乎没有刘连仁的声像资料!在进行有关刘连仁的研究及宣传时,抗战馆只能引用别人的文字资料。这对于国家级的专业战争博物馆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极为遗憾的事情。
但是,这一历史的空白被一个山东的女邮政职工填补了,让人叹为观止。
秦忻怡作为我国邮政行业的一名职工,从1998年起关心刘连仁老人。
秦忻怡,女,1976年11月6日生于山东省高密市,现山东省高密市邮政局职工。写作宗旨是关注普通人生活,业余时间投入到采写人间真情、百姓生存状态的纪实报道中,自1997年开始在国家、省、市报刊杂志发表10万余字的作品。小说《约会》获《当代小说》三等奖。人物特写《痛并善良着》收入《没有火焰的燃烧》一书。人物特写《天不弃我,给我一个栖身的家》曾挽救过一名濒临失学的儿童。山东省青年作协会员。
秦欣怡说:“在此期间,我数次往返于北京、上海、济南、青岛、沈阳,采访了刘连仁的儿子刘焕新、日本律师团干事长小野寺利孝、日本华侨会原会长席占明、北京方元律师事务所康健、9·18战争研究会会长张一波、中央电视台编导蒋欣、作家欧阳文彬等50余人。并在乡镇和村庄之间奔波,多次走访过5名劳工、10多名参与过刘连仁事件的当事人。”
秦忻怡说:“我和刘连仁的认识是2000年元旦,我到井沟草泊村采访时认识的。我在邮政局上班的业余时间进行新闻采访创作,而他又是家乡知名人士。我自幼听说过他的经历,一直有一个当面听他讲故事的心愿,于是2000年元旦我去了他家,采访稿在山东工人报发表。自此,就算认识了。”自然,秦欣怡有各地学者所不及的“地域优势”。她和刘连仁居住地相距40多里路,工作之余,她坚持在双休日节假日采访刘连仁。
与秦欣怡这个邮差对抗战史贡献一事相比较,今天,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利用“工作之便”贪污盗窃、挥霍人民的资材;有许多人即使有“工作之便”也不为人民多做事情。
我亲眼看见某干部在办公室赌博,就使用我的办公桌!百元一摞250毫米高!
我看见干部老婆“吃空饷”两年多。现在,这位干部的前妻已经在日本定居十年了。
我亲眼看见某人在《北京日报》上弄虚作假,说他出版了六本专著。其实,直到目前为止,他一本专著也没有出版过。与此事相比,我想,甚至韩国的黄禹锡也应该汗颜吧?
我亲眼看见某人把日本人赠送的汽车便宜地卖给自己。面对这样“为党分忧”的机会,我只能感叹:普通的工人、农民怎么没有这种为国、为党分忧的机会?
我亲眼看见干部们因为工作需要,一次一次地出国考察。美国、比利时、俄国、日本、德国。那么,考察有钱、有时间。可是,采访刘连仁这样的代表性人物却“没有钱、没有时间”,和 “没有必要”?。
我亲眼看见,干部们的文件:“拉来捐款,可以分得10%的好处费。”
我的前任领导,深深地忧虑地告诉我:“他们每年宴请需要60万人民币。”
我亲眼看见“赌博、吃空饷、弄虚作假”的他,天天开公务汽车回家!
还批判小泉?人家小泉回家用私人汽车,甚至连司机都是自己花钱雇的。
而我们山东的这位女邮政职工却利用“工作只便”和“工作之余”认识刘连仁、自费采访刘连仁、以至写成了今天的《野人刘连仁》。这,不该赞扬吗?
该干的不干;不该干的干。这也是我愿意为山东邮差自费出书作《序》的原因。
秦忻怡有一点羞涩地对我说:“我不是专业的作家,我的书可能让你见笑了”。
“恰恰相反,专业作家也许没有你那样纯真、贴切的感受。广大读者要的是你爱国主义的精神,而不是华丽的辞藻。再说,谁一开始就是‘作家’的?”我回答秦忻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