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

(2012-06-10 17:37:41)
标签:

数感

杂谈

分类: 教学思考

    说到数感,人们往往感到很抽象,从字面意思看,“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情感。而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则是对日常生活中对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思维较弱的低年级学生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增强他们的数感呢?

    我认为,要想使抽象的事物变成具体形象,就需要让孩子进行体验式活动,即进行可操作的活动,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情入手进行数学教学,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

一、联系生活——体验数感

     教学中我们要做有心人,把培养学生数感从课堂延伸到社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例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如,你今年多大?你家的电话是多少?……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米的认识时,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估计爸爸、妈妈和我的身高是多少?实际测量是多少?…..这些数据、单位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的含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二、建立标准——培养数感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鼓励学生尝试用它熟悉的事物状态,去表述其它物体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全面发展。在学习了100以内估算教学时,我把这部分知识有机的应用到生活中。如让学生回家抓一把花生估计有多少?再数数有多少?孩子刚开始没有数的概念,在慢慢地体验活动中,会自觉不自觉的以10粒、或20粒作为一个标准去估计花生的总个数;再如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玩的猜数比赛游戏:(生1:猜猜我这张纸片上有多少五角星?生2:有30个;生1:比30多的多;生3:有80个;生1:比80少一些;生4:有70个;生1:比70多一些;生5:有75个。)经常玩这样的游戏,锻炼了学生在结合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的比较的本领,这样的交流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还能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三、实践统计——加深数感

    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继而确立应用数学的信心,是形成良好数感的重要条件。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理解、解决生活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数感的体验。如:我们在学统计时,我首先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调查:自己穿的鞋码有多大,第二天以你们组为单位,把所穿的鞋码数据记入原始记录表。然后学生对统计的数据分类整理,分析讨论:同学们穿几鞋码的人最多?穿几号鞋码的人最少?通过这样的活动,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在一个个完整的统计过程中学习知识,一次又一次地经历或了解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使学生深刻体会了统计思想,领悟了统计方法,也在调查实践中建立了学生的数感。

四、解决问题——升华数感

    学习数学的最终落脚点要回归数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仿佛不需要人有意识的探索一般,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现实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建立数感。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沉淀积累、长时间训练的过程。作为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真正做到让学生体验、发展、深化、升华数感,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