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展同课异构活动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009-05-15 09:01:34)
标签:

课堂研讨

杂谈

分类: 教学思考

、背景介绍:

    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常常做的或者经常见的课堂教学研究就是:讲课——听课——评课。但是我总觉得缺点什么,通过老师们的听课,对一堂课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用了新理念的观点进行了评析,那么我们是不是该通过反思重新来设计这节课,再去实践呢?

参加过各级比赛的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提前选好了课例,参赛前反复钻研教材,在自己班上第一次试讲,然后通过学校群团的智慧,修改了课例设计以后又在另外的班级上课。到最后自己都觉得烦,我相信参赛老师都有我这样的感受。有人称之为“做秀”,但是你有没有觉得,就这样经过几次锤练,参与者成长得非常快。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校本教研中经常开展这种难得的活动,让每个老师经常参与这难得的过程,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会大有帮助的。

而教师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又是新一轮课改的重点之一。如何把课改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并在对行为的分析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二、主题介绍: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数学教研组在本学期第一周教研活动时间就提出了“同课异构”的研讨课思路:本次活动由全体数学教师共同研讨,选择中、青年骨干教师执教,首先先由三位教师执教相同的课题《营养午餐》一课,通过借班上课的形式进行展示;其二,所有教师在参与听课的同时,针对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分别提出自己的心得和建议。其三,再由大家集思广益,汲取各种方案优点后,通过比较整合,对教学方案进行再设计后由第四位教师执教。

我们之所以选择数学实践活动课原因之一在《新的课程标》中,明确的指出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增加“实践活动与综合运用”,目的是让学生做数学,运用数学远比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要重要的多。原因之二是如何将学生有序组织,使学生动而不乱、在自主的学习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的课堂中纪律做到井然有序?原因之三是数学实践活动课在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上很难做到位,也就是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是什么,让学生明确通过活动,达到教学目标的哪一项水平。让学生领悟什么样的数学思想和渗透什么方法……

三、活动思路

    本次活动我们始终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紧紧围绕本节课从说课反思、教学评析、上升到对同课异构活动的心得体会。可以说是从教学研究、教学实践上升到教学理论的过程。因为我们知道只有积极地参与教育科研及教学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拓展理论视野,才能提升研究能力。也只有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把教学研究、教学实践、专业成长紧密结合起来,教师才能更快的成长起来。

 四、活动内容及设计

1、《营养午餐》这节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设计了相应的数学综合应用活动。教材用表格和专家发言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10种菜肴的营养成分含量和10岁左右儿童应从午餐中获取营养物质的指标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让学生判断学校提供的午餐是否合格、自己动手搭配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统计全班同学喜爱的五种搭配方案等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了解各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还能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

 2、鉴于这样的目的和要求,执教的第一位教师李真老师是这样设计的:以日常生活中的午餐组合为活动主题,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餐馆点菜为活动场景,以“自主点菜、组合午餐—计算午餐的营养成分—重新搭配午餐”为活动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将喜欢的三道菜,通过自主探究,组合成自己的午餐后,感到非常的满足。老师趁机出示这些菜的营养成分含量表,并引出营养专家的话,让学生计算自己所组合出的午餐的脂肪和、蛋白质和,再与合格营养午餐的指标进行比对。当学生发现“自己喜欢的午餐”与“科学的午餐”相冲突时,产生了要重新组合的强烈欲望,顺势让他们重新搭配午餐。有些学生在搭配时没有通盘考虑,顾此失彼,连续几个方案都没成功,产生了困惑,求助心情非常急切。这时,老师不必去讲解,只需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搭配技巧,请搭配成功的同学介绍经验。同学们掌握了搭配的要领,每人都搭配出了多种符合营养标准的方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认识到:吃饭时,热量要达标,脂肪不超标,均衡营养,不跳食,不偏食,才能健康成长。

    课后全体数学教师一起评课分析,觉得本节课最大的优点是课堂上教师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做到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如果再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会更容易的解决问题。

    在吸取了第一位教师课堂上的优点后,执教的第二位教师周晓燕老师是这样设计的:本节课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以日常闲聊的形式,通过“自主点菜”---“了解营养”--“调整菜谱”--- “小组合作设计菜谱---给中餐提建议”的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寓教学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想象中的午餐”与“科学的午餐”的冲突,产生对“什么才是合格的营养午餐”有求知欲望的前提下,让学生自行探索认知。接着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营养午餐的合理搭配上达成共识。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

    周老师这节课上最大的亮点是教师教态自然大方,师生之间关系平等,小组合作具有时效性。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还需进一步研究。

    执教的第三位教师田老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三份营养午餐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营养午餐,接着用课件引出营养专家的话,使学生了解热量和脂肪指标的重要性,同时也使学生通过计算明白什么样的营养午餐是最科学合理的,知道了人体对热量和脂肪的需要并不是越多越好。接着,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充分表述和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意思,为后面的活动打好基础。最后,在学生明确一份营养的午餐必须达到热量、脂肪标准的前提下,学生惊讶地发现纯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菜与营养专家的建议是不符合的,从而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选菜方式,为后面学生自主营养配菜做好铺垫……

田老师的课堂上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实例,充分表述和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意思,教学难点突破较好。教师在教学语言方面还需再简练些。

综合了以上三位教师的课,老师们经过集思广益,共同研讨,做到扬长避短,在汲取各种方案的优点后,通过比较整合,对教学方案进行再设计加工,再有我来执教。

张老师课堂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老师们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了一系列促使学生探究、交流的问题。如:你喜欢那种套餐?你觉得一份什么样的午餐才是最有营养的?我们选的套餐符合标准吗?不符合标准应如何调整?通过这些问题,老师们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活动,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主动探究、主动交流、主动合作的良好习惯。但是在某些教学细节上还需要再进一步研究。

五、活动感悟:

   通过本次同课异构的课堂研讨活动,老师们都感觉受益匪浅,下面是数学老师对此次活动感受的只言片语:

     张严冬老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在活动中一起经历了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环节,自己在这次活动中得到历练,在研讨中得到共识,自己的教研水平和能力得到较高的发展。

     周晓燕老师:如何提升我们的专业水平?如何解决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我们许多老师为此经常抱怨学校未给他们提供外出“求经寻宝”的机会,实际上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经和宝,这些对解决我们常态课教学中的问题更有诊对性和实效性。而那些外来的经和宝往往水土不服,对于我们基层教学来说实施困难。如昂贵的器械、一些特制的教具等。其实我的收获也很大,由于我也要上那个内容,我听课时特别用心,而且通过此次上课更了解了自身的不足,事实证明,身边满是经与宝,又何必一定要外出到处去寻找。

    张青老师:同课异构活动让我们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找到适合学生的最好的方法。

    张玉娟老师:在压力的促使下,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产生了变化,她们知道要尽己所能,精心备课,这样就促使不同教师充分展开自己的实力,展示自己的优点,来完成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并通过评课,让其他教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既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又有群体的通力合作,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田苏兰老师:只要我们去浮去躁,潜心课堂教学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一定会有提高,我们的专业发展也会有新的天地和新的起点。

六、总结提升:

    通过本次课堂研讨活动,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不管是对授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和表现机会。在一次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材处理,不同的评课入手点、不同的反思角度……我们可以关注的有关教学的焦点也就更多,大家之间互相切磋的方面也就更多,更深入。在不断的深入研究中,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养成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现象、教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的习惯,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