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玩出一个幸福童年!

(2009-11-16 13:10:41)
标签:

育儿

教育

亲子游戏

问题解决能力

分类: 精彩周末版

玩出一个幸福童年!

(图片选自网络)

 

游戏是孩子童年幸福的源泉,如果剥夺了孩子游戏的权利,也就破坏了孩子本该用有的童年的幸福。

 

为了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幸福的童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宣言》和《儿童权利公约》明确提出,游戏是儿童的一项基本权利,社会有责任为实现这项权利创造条件。然而,一些家长往往“瞧不起”游戏,认为“游戏无用”,常常用各种理由来限制孩子的游戏活动。归根结底,在于我们很多人对游戏缺乏足够的了解。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从较高级动物的幼仔到人类的儿童,游戏作为进化的礼物得以延续。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表明,只有进化阶梯上位置较高的动物才有游戏。由此可见,游戏是大自然赐予人类儿童的一种天性,孩子喜爱游戏是天性的自然流露。


★游戏促进多方发展

 

1、游戏能够促进孩子身体的发展。

 

在操作性游戏中,孩子兴致勃勃地反复摆弄游戏材料,不断增强手部小肌肉动作的灵活性,变得“手巧心灵”。在运动性游戏中,孩子乐此不疲地奔跑跳跃,不仅锻炼了走、跑、跳、攀、爬等基本动作,而且逐渐掌握了基本的运动技能。如“老狼老狼几点钟”这个游戏,孩子十分陶醉于“有节奏地走”、“听到特定回答立即扭头跑”的过程,他们既享受了游戏的乐趣,又锻炼了身体。

 

2、游戏能够促进孩子语言和智力的发展。

 

游戏是轻松、愉快的,在这种氛围中,孩子可以较为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在语言游戏中,孩子的吟唱、富有创意的改编有助于充分感知语言的韵律,从语音、语法规则、语义等方面理解语言。如“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妈妈没回来,谁来也不开”,当孩子看到天线宝宝,马上会改为“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宝宝没回来,谁来也不开”,父母可以从中欣赏孩子充满智慧的创造性发挥。

 

智力的核心是问题解决能力。在游戏中,孩子面临着许多有待动脑子去解决的问题,如拼出图案、在沙滩里挖出隧道等,这些问题能激发孩子的思维,促使孩子不断地想办法,将办法付诸于实践,失败了再去尝试新办法。在这个过程中,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发展。


 

3、游戏能够促进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孩子的游戏常常离不开游戏伙伴。在与游戏伙伴的交往中,孩子懂得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愿以及如何回应他人,以游戏材料为媒介,学习分享、协商、轮流、谦让、公平竞争、忍耐等交往规则。

 

在同伴交往中,冲突常常不可避免,每一次冲突的产生以及解决为孩子经验的积累、心理的发育都提供了机会。正是在一点一滴的交往中,孩子明白了怎样与人相处,也慢慢地开始习惯于遵循一些行为规范。

 

4、游戏能够增进孩子的心理健康

 

游戏具有独特的心理保健功能。首先,它可以缓解孩子内心的焦虑和不满。例如,孩子在“挤、压、搓、摔”黏土活动中就可以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

 

其次,在游戏中,孩子可以实现在现实世界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如扮演“警察”、“医生”、“爸爸妈妈”、学小狗“汪汪”地叫,学蝴蝶翩翩起舞。

 

最后,游戏还是一种很好的诊断方式。游戏是一面镜子,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游戏,初步诊断孩子的发展状况。如果一个孩子某方面发展存在缺陷,或者具有特殊的经验背景,那么这些信息会在游戏中真实自然地表露出来。

 

★ 早期家庭教育应当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上

 

我们渴望孩子能够像喜爱游戏那样热爱学习。事实上,游戏与学习并不对立,二者完全可以融合起来。将学习变为游戏的方法有很多,如亲子换位体验角色、引入竞争因素、学习方式多样化等。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爸爸妈妈让孩子背唐诗做数学认字等,其实,可以尝试亲子比赛形式:让孩子当考官考父母,然后用绘画、泥塑、讲故事等方式表达唐诗的内容。节日时,家中举办小联欢会,比如,圣诞节、万圣节、元旦、春节等节日时,可以让孩子了解这些节日的来历,然后父母和孩子扮演故事中的人物,通过表演强化孩子对节日来历的了解和乐趣。

 

总之,早期的家庭教育只有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曾有一位教育心理专家指出,早期教育若脱离了游戏这个基础,那就像一个蠢人在春天抱着苹果树拼命摇晃,希望能够摇下几个苹果,只见苹果花纷纷落地,原本有望在秋天收获的苹果也就无望了。

 

★调查:陪孩子玩烦不烦?

 

A.妈妈沈毅(女儿3岁)

 

我喜欢带儿子到小区的公园里玩户外游戏。小区里的施设有限,每次我都教育儿子遵守轮流、排队等规则。但令我生气的是,有很多父母却放任孩子抢占游戏设施,结果反而是守规则的儿子玩不到。这样的次数还是比较多的,很影响我们母子的情绪和游戏的质量,这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在这个大家都不遵守游戏规则的环境里,我的教育对吗?

 

B.爸爸孙文山(女儿2岁)

 

我爱人特别喜欢通过“游戏”,“快乐”地教导女儿。比如女儿玩拼图,当她不停地尝试图片的摆放时,她妈妈会“及时”地告诉她应先拼头再拼身体,然后帮她把图片找出来。因此,2岁的女儿总能拼得又快又好,并得到夸奖。

C.妈妈顾雯雯(儿子2岁)

我很明白亲子游戏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因此从儿子出生起就按照很多书上介绍的游戏,试图和孩子一起玩,但不知道为什么,儿子并不配合,有时即时玩了热情也不高,有时干脆不肯玩。我不知道别的孩子是不是这样子的。

 

D.妈妈毛节芳(儿子3岁)

 

儿子喜欢玩皮球。我看书上说3岁孩子已有较强的控制皮球的能力,能很好地完成对接球、连续拍球等动作。可是我的儿子只愿意追着球跑,我一遍遍地教他拍球,他却心不在焉,现在干脆连球也不要玩了。

 

★专家观点:

 

多数父母懂得游戏是帮助幼儿学习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懂得亲子共同游戏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很多的父母也认为和孩子玩游戏是简单的事,然而,在经历亲子游戏的过程中却发现,陪孩子玩原来也这么麻烦,这么不简单。然后,孩子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被无限扩大了,甚至成了家长的心病。

 

其实,父母可能没有意识到,即使是参与了孩子的游戏,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家长自己。

 

★测试一下你是哪一类?

 

*如果您的想法和A父母相似,您可能是追求完美型。

 

您可能对孩子的成长环境要求太高,但每个家庭价值观不同,当孩子们相处时,这种差异就会显现。当我们无力干涉时,的确会让人觉得心灰意冷,甚至对自己的做法产生怀疑。但请您不要放弃自己的观念。在和孩子一起面对这种不可理喻而又无力扭转的状况时,要教给孩子一些应对技巧,一味退让,会造成孩子逃避、胆怯等不良性格。

 

*如果您的想法和B父母相似,您可能是过度灌输型。

 

我们要提醒您,您告诉孩子每一个答案,就是剥夺了孩子一次成长的机会。孩子的快乐不是来自亲子游戏本身,而是赢得赞扬后的满足。您这样做导致的后果,是孩子兴趣持续时间缩短,易对学习产生厌倦,以后即使力所能及的事也要寻求父母的帮助。

 

*如果您的想法和C父母相似,您可能是情绪紧张型。

 

并非所有的游戏时间孩子都会显出热烈的反应,甚至还会出现呆呆的表情(婴儿就更多见了),父母大可不必心急,因为除了笑,专注地盯着看也是孩子表示兴趣的方式之一。其实陪伴孩子游戏,学问并不大在,让孩子体会到快乐,他就愿意和你玩。游戏方法也不一定要严格照书上程序,可以根据孩子特点和当时实际情况做出调整,游戏时间的选择也要灵活机动,比如不要在孩子玩其他东西很入迷的时候,硬拉他来玩您安排的游戏。

 

*如果您的想法和D父母相似,您可能是急功近利型。

 

常将自己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较而产生焦虑,并把这种焦虑转加到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压力。我们特别要提醒您了,父母要教孩子学会一些技巧或某些动作,但不能太追求结果,而忽略了游戏给孩子带来的快乐感受。因此,您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快乐,然后再思考怎样在快乐的游戏中,帮孩子掌握一定的动作、融进一定的教育目标。

 

★父母交流平台:

 

经验1:掌握停止游戏的时间

 

物极必反,过多的游戏也会让孩子厌烦。我常和2岁的儿子一起玩,并留意他的反应,若他兴致高,就和他一起玩或让他继续玩。若他开始坐立不安,变得糊涂和厌烦,就马上停止。

……

……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手机报-育儿天地》!

 

>>订阅方法:发送YE到10658000即可订阅中国移动《手机报-育儿天地》,6元/月,每周6期。

 

轻松、快乐、科学育儿从此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