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庭院深深:滑州大地感怀欧阳修

(2014-12-15 15:41:37)
标签:

欧阳修

滑州

原创

文化

散文

分类: 随想杂谈

http://s11/mw690/001JBhQ7gy6OoZGNcOSfa&690
文/杨润泽

    很少出差。今年下半年出了四次,其中三次到河南,而且都是在滑县。第二次去滑县的时候,滑县的朋友说滑县已经改成滑州市了。我上网查了一下,众说纷纭。滑县是省管县,我是知道的,但改成市尚未有正常的批文,网上也是随便说话,并不可信。但我想,滑县改市那是迟早的事情,毕竟经济的指标已然立在那里了。

    最早知道滑县,是公司里有很多员工也是由政府组织的务工队伍,那时除了宁夏的领导到公司频繁的视察之外就是滑县的领导了。后来公司在滑县开了分厂,美其曰“中原崛起一座电子城”。我那时才知道,工厂所在的地方是滑县,具体的位置是在道口。随后我也从河南的同事的嘴里得知了道口烧鸡。

    道口烧鸡不合我的味。河南工厂的司机老郑开车找了家特色的饭店,回工厂的途中,看到了尊雕像。同行的同事看我对文化味十足的物品特别喜欢,建议大家下车看看。雕像手握长卷,凝神远眺。宋朝人的模像,宋朝人的官帽上有两根长翘,这是很容易分辨的。行政经理老李是个研究生,他说是欧阳修。

    欧阳修到过滑县,做过一段时间的通判。他介绍道。

    欧阳修雕像的身后,便是欧阳书院。

 

    欧阳修是个著名的文人,他来到滑县是一个秋天。秋天的这里原本是凄凉的,凄凉的如同欧阳修的心情。这或许是他平生第一次感觉到凄凉。他在老家用荻杆写字时也没有这么的凄凉。那天,他站在这萧荒的边城,仰望着碧蓝的天空,落叶飘进他的视线。乌鸦叫着,叫声也是一样的凄凉。坐在藤椅上,回想着前不久在朝堂上的一幕幕,不禁又心存感叹起来。

    我走近雕像,也仰望着。这里原本是荒凉的,是孤寂的。然而,几声汽车的鸣笛打碎了这里的安静。高楼团团围着这一片原来广阔的天地,这是属于欧阳修的天地。

    在欧阳修的脚下,顺着他的方向,或许只有这样,才能一路跟着他再一次重温他的脚步。

    从四川走出,两次科举不中并没有使他放弃从仕的决心,终于在1030年,在皇帝主持的殿试中位列二甲进士及第。好事成双,他由此也成了他的保举人也是他的恩师胥偃的女婿。刚进仕途的欧阳修的生活还算是比较顺的,有一个支持他欢天喝地的钱惟。不过,政治上的事情向来都没有一帆风顺的,一个集团的上升必定会有另一集团的没落。支持他的钱惟倒下了,被贬了官,欧阳修的心里也十分的不好受。那时,他或许还没有想像到政治对于一个有文人情怀的他有多大的影响。

    他或许也只认定了一个从政者的良知。于是他开始支持同朝为官的范仲淹。范老先生是写奏章的好手,更是写文章的好手。物以类聚,欧阳先生就跟范老先生混到了一起。范老先生主张改革,他极力支持。

    范老先生要革了“劫富济贫”,他高呼挥应。

    于是,朝里的老家伙们不同意了,他们伤害了那们老家伙们的利益。喊喊口号写写奏章,他们并不在意的,毕竟那些都是空的东西,皇帝不同意再怎么喊也是无用之功。然而,让他们失落的是,皇帝似乎也对范老先生的提议动了心。这下老家伙们着急了。当然是各种打压,皇帝为了平众愤,只能贬了范老先生,贬去了饶州。当然,支持范老先生的欧阳修,也被贬到了滑州。

    被贬的或许也是个秋天。

    秋天的落叶又一次触动了欧阳修的心。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欧阳修喜欢喝酒,心情好了喝两杯,心情不好也喝两杯。

    早在洛阳的时候,欧阳修就开始花天酒地,过着奢华的生活。钱惟没落以后,他也爱上了酒。或许,只有酒才是最了解他的。

    《醉翁亭记》是我在初中时就背诵过的一篇课文,现在已经遗忘一大半了,只记得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也。”

    欧阳修在滑州当然也没少喝酒。

    滑州的酒水太差,没有洛阳城里的好喝。

    那个秋天,落叶依旧飘着,散落于萧荒的庭院。庭院深深,欧阳通判捻起一片落叶,对着太阳,落叶上的冰霜化成清洁的水滴。欧阳将叶子放在鼻边,一股微枯的味道扑入。

    无趣。

    背着手在院子里徘徊,一会儿仰望天空,一会儿低头踩着脚下的一片片落叶。

    还是无趣。

    欧阳想着,无趣便拿酒来喝。可一想到酒坛里的酒,无味。

    无趣加无味的日子,欧阳先生觉得生活太无聊了。政治上已经没有了希望,为了生计,日子还是要混的,可混日子的日子十分的不好过。

    欧阳想起了洛阳的佳酿,那酒的味儿。他一想到这里,自己就醉了。

    又背着手,徘徊在深深的庭院里。仰头叹息着,随着自己的双脚漫无目的的走着。低着头,闻到了一股酒香,抬头一看,原来是到了冰堂春。自己酿酒自己喝,那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通判天天来,酒坊的老板也不敢怠慢。当然,通判能来酒坊,对于酒坊的老板来说是件快意之事。通判的酒酿出来了,香气飘千里,欧阳通判在他酿的酒里找到了洛阳的味道,捧了一大坛回家醉了好几天。

    席间,工厂的总经理拿出两瓶道口大曲。他说那是滑县的特色酒,主打品牌。我饮了一杯,润口甘醇,回味悠长。在酒味里,我没有回到那个让欧阳通判悲愤的宋朝。

    若是穿越,我也不想回到那个年代。

 

    酒足饭饱,欧阳先生还是觉得心里空虚。

    酒解了自己的忧,何若才能像范老先生一个“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也开始感到了危机感,范老先生对欧阳修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坐在滑州的庭院里,手执酒杯,看着排排杨柳枝头的春意。春天绿叶始,希望在欧阳先生的心头又一次被激起。

    欧阳落泪,满是无耐。他想,还是像希文先生一样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吧。

    要想一个民族强大,必先要使他的教育强大。欧阳先生想着,或许该是办一所书院的时候了。

    在欧阳通判的主导下,滑州大地上立起了一座书院。

    王安石、曾巩,还有东坡先生都是欧阳先生的学生,但他们并不是在滑州的书院里受到欧阳的教诲。

    唐宋八大家,宋朝出了六个,其中就有欧阳修和王安石、苏东坡以及曾巩。

    王安石后来也主张变法。看来,欧阳修在他的言传身教中,早已把变革的理念贯穿给了王安石。

    名师出高徒。

    大凡很多著名的作家都有做老师的经历。我所认识的名人当中,基本都有从师的经历,只不过是从师年限的长短不同。一直做老师,也有把老师这个行业做得高大上的,改了行的,无论从仕于否,道路越走越宽阔。

    欧阳书院里空荡荡的,除了我们没有其他的人。

    从远处跑来几个孩子,在欧阳修的雕像下玩了一会儿后也跟着我们走到了书院里。一个孩子说:这里的房子黑乎乎的,又矮小,在这城市里怎么不拆掉,盖点大的楼房可以住好多人。

    另一个孩子说:盖那么多的房子有人住吗?你看那里的楼房盖了那么多都没有几个人住的,空荡荡的。

    先前的那个孩子说:这个地方有什么好玩的?

    另一个说:我听我爸爸说这个地方以前是读书的。

    一个说:这个破地方连个玩的滑梯都没有,谁会来读?

    另一个说:这是古人读书的地方,古人不玩滑梯。

    我听着好笑,回到看了一眼那些孩子。孩子们扶着书院的墙,拉着手朝书院深处走去。

    深深的庭院没有欧阳修的孤寂,但也有欧阳修的无耐。面对着身边的高楼大厦,书院已然没有了排排招花引蝶的杨柳。盛夏晚晴天,不见掩门的村妇。华车依旧,骏马已不在。书院不禁也想起欧阳通判的感叹: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司机不想跟着我们站在广场上仰望欧阳修的雕像,催促着回到车里。

    欧阳修离我们远去了,书院也离我们远去了。

 

    回到住所,我查了欧阳修和滑州的资料,资料上说欧阳修在这里还建了一个亭台:归雁亭。

    欧阳修除了处理公务,要去冰堂春酒坊酿酒,要去书院教孩子们读书识字,还要去归雁亭,倚在亭边,欣赏盛夏的落日。落日映红了半边天,映红了归雁亭,映红了欧阳通判已经喝了酒而变得通红的脸庞。我想,那时欧阳通判的脸已经变成了紫红色。酒的红与落日的红叠加在一起。他的一生应该像他那时的脸色,大红大紫。然而,现实总是那么的残忍,当红不红,当紫不紫,让空有一腔热血的欧阳通判,只能空对着盛夏晚晴天的落日。

看落日,他还会想到范希文老先生。

    欧阳通判喝了一口酒,一首诗词跃出:

            长河终岁足悲风,亭古台荒半倚空。

            惟有雁归时最早,柳含微绿杏粘红。

    “柳含微绿杏粘红”,或许寄托了欧阳通判所有的希望吧。

    我想去看看归雁亭,遭到了大家的反对。

    我想,还是别去了吧。

    归雁亭所在的地方,应该也是高楼大厦,没有归雁,没有日落,只有对欧阳通判无尽的遐想。

 

    又路过一次广场,我看到欧阳修的雕像依旧立在广场上。他手执书卷,凝神远眺。

    欧阳修不远处的书院连个人影也没有,倒是他的另一侧立着一座塔。这座塔是我先前没有看到的。或许原来就有,只不过我没有留意罢了。

    目光还是回到了欧阳修,我想大凡古代只要是文人做官,没有一个不被贬的,贬官之后大多也出了许多的名篇。

    或许,只有被贬以后,他们的视野才会更宽阔。他们的思想也才能更贴近于生活,用现代的话说,那时他们才接了地气了。只有接了地气,才会得到大众的支持。

    这个道理或许欧阳通判在归雁亭没有参透。或许,他的一生一直没有参透。

    欧阳修去修书,远了归雁亭,近了醉翁亭。

    抑或是,这是被贬文人的一生吧。

    我没有走下车,也没有去广场仰望欧阳修的雕像,更没有走进那个深深的庭院。

    高楼包围着欧阳修,或许在这繁闹的都市里,应该给欧阳通判留一片清静,让他在这片掌大的安静里继续他的参悟。

 

                                 (刊载 20141215《台湾好报·西子湾副刊》【精选推荐】

http://s1/mw690/001JBhQ7gy6OqkddfsQa0&690

http://s16/mw690/001JBhQ7gy6OoZBLxi71f&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