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结合《指南》分析案例

(2013-09-07 20:28:18)
标签:

解读《指南》

教育

分类: 学前教育动态

案例1

案例中小班张老师问题出就出在:错把《指南》当成了“量表”,当成了筛选幼儿的工具;把目标当成了“标准”。

我们需要认真学习,通过学习《指南》深刻领会《指南》。《指南》更多地是能够帮助老师和家长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做出一定的评价,但不宜把《指南》当做专门的评价工具来使用,尤其不宜用统一测试的方法来“了解”幼儿。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时间来尝试使用“典型表现”。观察幼儿在指标上的相关表现,并作详实记录,据此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帮助幼儿学习。通过幼儿在真实的且有意义的活动中的表现来判断幼儿是否正朝着学习指标前进。

案例2

案例中中班王老师,问题出在对“目标”的错误理解。目标要求是对中班末期幼儿大致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提出的合理期望,指的是幼儿在语言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不是通过老师组织的一次活动就要求班上所有孩子都要达到的目标。

     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观察或其他途径,发现幼儿在某方面的发展与《指南》要求有一定差距,就需要全面地、认真地分析幼儿的现状形成的原因,反思教育,了解幼儿的困难在哪里,积极地采取有针对性地方法帮助幼儿发展。

案例3

案例中的2位老师对《指南》理解不透彻,心里还是糊里糊涂。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看什么?看孩子的社会性形成与发展。

1)每个儿童从出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人一生下来像一张白纸,在这个年龄被打上了一定的底色,他以后的发展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由此可见,社会领域对幼儿一生的学习与发展产生的重要性。

2)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其实质在于促进儿童社会化,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与个性品质。合作意识的培养从小班就要开始注意了。

案例4

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是案例1和案例2中都存在的问题。一是忽视了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而是急于求成,把该年龄段末期应达到的发展水平,当成了此时此刻的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要避免犯此类的错误,科学保教。

总之,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质量观,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认知规律,科学保教,自觉抵制那些拔苗助长、违反儿童身心健康的错误观念和做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