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妙语铸文章
回归幼儿学习的本真 促进幼儿有序地发展
尧都区幼儿园 杨桂芳
一、教育要回归幼儿学习的本真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质量观,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尊重幼儿的天性和认知规律,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科学实施保教,自觉抵制那些拔苗助长、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错误观念和做法。也就是说: 我们教育儿童的原则,不是教会他们什么知识,而是要让那盏慧的灯不断地燃烧。也就是帮助孩子做成孩子想做的事,而不是让孩子做成我们想做的事。(越是无用的帮助越是儿童自然发展的障碍。)
(一) 理解幼儿的发展是有自己的规律的
人在某一个阶段的某一个发展是主动的,人生下来本身就有一种不断自我发展的原动力在里面。也就是说在某一特定时期,幼儿有某种心理倾向性, 对一定的事物或活动会表现出非凡的积极性和兴趣,并能有效地认识事物或掌握活动,而一旦错过这某一特定时期,儿童对某一活动或事物将不再敏感。同时,儿童有秩序感的需要, 也就是说每个年龄段都有儿童发展的一些关键东西,我们给孩子提供的课程内容应该是:这个时期孩子需要什么,我们给他什么,而不是说我们想要什么,我们给他什么。举例来说,3岁以前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秩序感的形成,还有大肌肉运动协调性的发展,以及语言的发展,这是3岁以前我们应该关注的,稍微大一点以后我们要重点的关注孩子各种感官能力的发展。
( 二 ) 理解幼儿的学习是有自己的特点的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经历性学习。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每个人一出生就渴望学习,学习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种天然倾向,特别是在婴幼儿阶段,更是充满了学习的需要和学习冲动,具有无限的学习可能性。对于幼儿而言,经历学习是他们天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幼儿在亲身参与和经历事情的过程中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获得知识、经验、情感、能力,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成长。珍视幼儿这种发自本能的学习主动性并给予引导,让幼儿在满足中自主地经历,使应然不悖于自然并超越自然,才是教育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在这样的经历中,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尊重,自主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幼儿在体验到这种尊重和满足带来的快乐后,必将产生出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和要求,从而逐步形成较为稳固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品质。
基于对孩子的理解,孩子的发展谁也帮不了他,只有靠他自己,所以坐就让他坐个够,坐够了就自己要爬,爬够了就要站,站够了自然就是按照他的节奏走,而不是按照我们的意愿。所以,幼儿园教育应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亲历事件的过程中积累知识经验、习得多种技能、发展多方面能力、体验各种情感.从而获得对自我生命意义的认识及精神上的成长。这种经历学习活动既保留和尊重了幼儿天生的学习方式,又注入了积极的教育元素,应成为幼儿园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台湾大学生物环境系统工程学系教授张文亮博士,在他的隽永小品《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一文中这样写道:“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带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因为蜗牛实在爬得太慢。虽然它已经在尽力爬,但还是只挪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蜗牛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真奇怪…… 上帝啊!为什么要我带一只蜗牛散步?但天上一片安静..... 喔!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根本不在!好吧!松手吧!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任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忽然闻到了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吹来,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我听到鸟叫,我听到了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以前怎么没有这些体会……我恍然大悟。 原来,上帝叫蜗牛牵我去散步……我的手指轻轻地颤抖着。 原来是蜗牛在带我散步!!!”
现在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身心感觉越来越疲惫。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对孩子要求也越来越高,迫使我们在教育孩子上付出更大的努力、更多的精力。于是,大人们每日奔命于孩子的教育和工作之间,不断地感叹“今日之孩子竟如此难养”。孩子就是那只小小的蜗牛,从其蹒跚学步,到上幼儿园、上小学、中学,大人们都在焦急紧张、催促中度过,孩子们呢?依然我行我素。这两个阵营如水火般难以相融,每天都在争夺主动权。不是孩子向大人屈服,就是大人向孩子臣服。是大人错了吗?抑或是孩子错了?认真揣摩一下,就会发现——其实,我们的生活偏离自然太远,一切都是急匆匆
的,被速成的,就连孩子的学习成长也被这种潮流簇拥着往前行走。
一个个辅导班、特长班“逼迫”着家长,“逼迫”着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孩子承受着“被成长”的压力。我们有很多的理由为我们自己辩护,却很少有时间想一想孩子的感受。
蜗牛自有蜗牛的可爱,是上帝让“蜗牛”带着我们散步,而不是我们带着“蜗牛”。这个关系一旦搞清楚,你真的会发现更多美好的事物就在你身边,却被你整整忽略了若干年。
我们的“蜗牛”慢慢地、有规律地带着我们,不断发现新奇和美好。
“蜗牛们”的眼光是率真的,
视角(Jiao)是独特的,
我们为何不放慢脚步,
把自己主观的、“利己”的想法放在一边,
陪着他们静静地体会生活的滋味,
倾听内心那自然、天籁般的回响?
给自己留一点点时间,
从每天重复着的、没完没了的生活中探出头,
就让“蜗牛”牵着,
走到哪里是哪里,
享受被关爱的快乐。
在这之中,成就的岂止是你一个人?
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 和孩子一起走过他的孩提时代与青春岁月,虽然也有被气疯和失去耐心的时候,然而,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
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
我们又何妨放慢脚步,
把自己主观的想法放在一边,
陪着孩子静静体会生活的滋味,
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在俗世的回响,
给自己留一点时间,
从没完没了的生活里探出头,
这其中成就的,又何止是孩子?
二、如何促进幼儿的有序发展
首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和多样性,使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按照自己的节奏,按照自己的发展水平去发展,而不是大家同时起步整整齐齐的去走。
(一)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一定发展的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只要方向对,步子快慢无所谓。
(二)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
孩子自我发展的过程一定是孩子自我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我们手把手教给他。比如:“倒水”。孩子从不会倒到会倒,从不熟练的倒到熟练的倒,他为什么会反复倒呢?就是有一股内需的力量驱使他这个动作不断的调整,当这种动作调整到非常精细、非常协调之后就不再去倒了,这就是探索的过程。
我们要以每个幼儿进步的情况来安排与展开活动 把孩子和老师互动的模式转化为孩子和环境或者孩子和材料互动的模式。
提供各式材料和探索经验,并且允许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体验,当幼儿探索时问幼儿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也可以邀请幼儿和你一起进行一些简单实验,让幼儿有自己动手做的机会(如把不同的颜色混杂一起,用水彩笔蘸水在户外画画,观察水渐渐蒸发掉的精彩。)鼓励幼儿进行一些较长时间的实验(如在不同光照下让种子发芽,)并在此过程中持续地记录。帮助幼儿用相关的资源去调查或寻求信息。
近来,我国教育有一种被非理性教育思维绑架的危险。社会与家庭可以有自己对教育的直接的功利化需求,但政府和政府主办的学校不能把直接满足这种功利需求当做自己的办学目标。教育必须承担引领老百姓、引领社会需求的功能和责任。
总之, 教育要回归本真,尊重幼儿有序发展,教师就要为幼儿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与资源,精心设计符合幼儿需要、有明确发展目标及安全、有序、有规则的科学规划的学习环境,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环境,允许幼儿以自己的方法和速度进行探索、思考、表现和学习,逐步成长为有信心的学习者。
(结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