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沙坡尾”,老一辈的厦门人都知道那是厦门港的起源地,从清朝开始就是当地渔民出海捕鱼归来的栖息地,也是每年台风来袭前的避风港,这里常年停泊大大小小几十艘渔船,每到夜幕降临船上渔火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那场景真的令人陶醉。厦港的菜市场和附近小餐馆的海鲜很多来自这里,那时这里市井烟火味十足,这里是老厦门最原始、最淳朴、最“古早味”的地方。
2015年6月9日,
是沙坡尾延续了百年历史功能的最后一天,因为从第二天起这里要封港改造,所有大小渔船不得进港停靠,人们再也不见出海渔船归来售卖鱼货的热闹场面,听不到渔船进进出出机器的马达声,沙坡尾虽然依旧潮涨潮落,可是晚上港湾里一片渔火阑珊也将不再,记得那天我闻讯后赶到沙坡尾,用相机记录了即将消失的最后一天旧时光的沙坡尾,还写了一篇《沙坡尾
· 最后一天的旧时光》的博文。
时光荏苒,一晃七个年头过去了,不久前,一个阴雨天,我独自一人再次来到沙坡尾,疫情之下游客不多,港湾还是那个港湾,民居还是那些民居,海面上漂浮着几只没有人气的仿制渔船,显得好冷清,当年的“古早味”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小清新静雅的氛围。
如今,这里成了来厦门旅游年轻人的最爱,不少新人也选择来这里拍摄婚纱照,浓郁的“小资味”使这里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很快地铁3#线的延长线也将以沙坡尾为终(起)点站了。
3.
这条路叫“大学路”,算是沙坡尾港的尾巴,从左侧涂鸦墙下的小道可以进人港湾内。
4.
港内沿海边原来的民居现在开了不少别有韵味的咖啡店、茶馆、餐饮店和伴手礼店。
5.
改造后的沙坡尾在原先的石板路前架空建了木栈道,显得宽敞多了。
6.
这里的“原住民”在沙坡尾改造的那几年都搬走了。
7.
这里是沙坡尾的“尾巴”了,潮水涨高潮时可以淹没这里。
8.
我左面这一段是大学路,仍然保留着二三十年代的模样,沿街“骑楼”,二三层的楼房。
楼的背后就是沙坡尾避风港
9.
我右手这一段是民族路,和大学路相连接,楼的背后就是沙坡尾避风港。
10.
11. 又是一年木瓜黄
12.
13.
这块牌子还依然坚守在这里,可是港湾里停满渔船的场景再也没有了。
14. 这里依旧潮涨潮落,现在退潮了,沙坡尾更显清静。
15.
16.
17.
古牌坊和摩天大楼对话
18.
19.
如今的沙坡尾,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昔日的风华渐渐淡去,沙坡尾或将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只存留在老一辈的记忆中。
20.
现在来这里的游客以年轻人居多,很多新人也特意选择来这里拍摄婚纱照
21.
22.
23.
2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