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寨 门
郎德上寨共有三个寨门,我只看到二个,这个寨门因为靠近村口,可能是主要的进入寨子的寨门吧?
郎德上寨是一个100%
纯苗族的村寨,始建于元末明初,全寨现有110余户,500多人。
据说村寨已有三十多代人,七百多年的历史。
2010.6.23.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难怪“奥运圣火”还走过这里。

上山的石阶两边都是古香古色的“美人靠”和吊角楼,蜿蜒的卵石铺就的小路穿行其间。

寨内苗民的服饰以长裙为特征,所以人们又称之为“长裙苗”。

苗寨的村民个个都能歌善舞,逢年过节他们都会穿着盛装唱歌跳舞以示庆贺。
现在去的人多了起来,特别是旅行团来交几百块钱,他们也会表演一场舞蹈。
我去时不是节日,也无旅游团,没有机会看他们穿戴苗族服装,房东知道了,对我说,只要我肯出100块钱,他就可以带我去一个人家,让他们穿上苗族服装让我拍照,我想了想,还是谢绝了。因为我在凯里去西江的途中已经看过了,还拍了不少照片。看来这里也躲避不了商业化的侵蚀。

村寨的所有小道都是用卵石铺成,它们被岁月打磨的平滑而光亮。


看到正在上石阶放学的小女孩,我“嗨~!”了一声,她停下转过身,我按下了快门。

家家户户木楼的走廊上,屋檐下都挂着一串串长长的玉米。好象是东北的农村一样。
当时只想在天黑下来之前多拍些照片,回来整理照片时突然发现,这些玉米竟然是这里一大景观,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要是发现哪家屋檐下没有玉米,那这家就不是苗族,这里就不是苗寨!

鸟笼、锄头、水桶、硕大的葫芦瓜,还有挂满屋檐下的黄灿灿的玉米,
此情此景都在无声地向我们昭示这深山苗寨里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是多么温馨而安宁。

晚上就我一个人住在这座三层楼的木屋里 (图右边的那座)
楼下是简单的竹木加工厂,二楼是客房住人,三楼是一个堆放杂物的“客厅”,主人晚上都回到离这里大约一百多米外的家里了。
入夜,整个苗寨几乎都笼罩在一片朦胧中,远方只有几处星点般的灯光似明似暗的闪烁着,
人生就像是匆匆的过客,我竟然还会在这里住上难忘的一夜。
黑灯瞎火的,一个人哪里也不能去。
我只能静静的躺在这深山苗寨的床上,听外面小雨不停地沙沙的下,丝毫没有停息的意思。
静静地听外面田野里秋虫在不停地低声鸣唱,又像是在窃窃私语。
此情此景,不由得使我想起了一首《月朦胧鸟朦胧》的歌,我也轻轻的吟唱,渐入梦乡...
月朦胧
鸟朦胧 萤光照夜空
山朦胧
树朦胧 秋虫在呢哝
花朦胧
夜朦胧 晚风叩帘笼
灯朦胧
人朦胧 但愿同入梦

这是从我住宿的楼梯上看过去的情景
朗德上寨吃、住、游、行攻略:
我是从西江千户苗寨去往郎德上寨的,要先到雷山,然后再转车。中巴车,每小时一班车,36公里,票价11块钱,都是盘山公路,路况尚可。
我在西江苗寨匆匆吃了8块钱一碗的面条,坐下午13:00的车,因为是班车,基本上到时间就开车,途中有人招手就停车,座满为止。
14:30到了雷山的长途汽车站,下车马上购买去郎德的汽车票,雷山到郎德15公里,也是中巴车,票价5元。
15:30开车;16:00直接到郎德上寨,(通常车只开到公路旁的通往朗德上寨的路口,进去有一公里,步行约15~20分钟。)碰巧司机就是寨子里的人,他的哥哥开了一个简易的小客栈,介绍我住他家,我欣然答应,于是他就直接送我进寨,并领我去了他哥哥的家。
小客栈在二楼,有三间客房,每间放置三个规格不一的床铺,设备虽很简陋,但被褥还是蛮干净的。只有一个共用的厕所兼浴室,好在那天只有我一个人。太阳能热水器,因为天天下雨,没有太阳,水也不热。住宿费按床铺算,20元/人。
放下行李我顾不上喝口水,已经四点多了,山里的天又黑得快,雨伞在路上丢了,我找房东借了个大大的斗笠戴上,背上相机冒着蒙蒙细雨就悄悄的进入寨子转悠去了。
晚饭是司机的哥哥陪我吃的,20块钱,四菜一汤,都是农家菜。喝了几杯他自家酿制的米酒,一路奔波劳累,几杯小酒下肚虽说解乏,可也有几分迷迷顿顿的。

这是我在客栈木楼走廊上拍的郎德上寨云雨蒙蒙,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天一清早05:30起床,赶坐头班06:30的车到凯里,再从凯里转乘到从江的车去“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巴沙,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
阴雨朦胧苗家寨,依山而建于黔岭;
-
独自一人走朗德,
老兵团长独自行,收录美景在山间。
遇见美女乐呵呵, 遗憾雨天没光影,少了晨曦夕阳美;
真实记录苗山寨, 下回再来小潘家,带您游逛我们寨。
老兵团长真自在! 拍摄另类苗家人,淳朴慈祥带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