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还未形成完整的价值观和决策能力,很多时候要求助于家长,或者长辈。在上学、择业和婚姻问题上,这是人生最重要的几件事,父母的意见是相当重要,尤其是孩子的心智还未成熟时,父母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结合自身的经历,我总结了做父母容易出现的几种错误行为,每一种都将毁坏孩子一生的幸福。当然,这种错误不是虐待孩子,打骂孩子。如果论后果,可能比虐待孩子和打骂孩子还要恶劣。
(1)武断,是一种建立在错误认知基础上的行为,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尤其是做父母的本身对很多事情缺乏正确的认知,人云亦云。或者杜绝孩子做一件事,或者不顾一切的要求孩子做一件事,尤其是升学、择业和择偶,不经过协商和沟通,凭自己的感觉去杜绝或者促使一件事,往往是悲剧。在我高考后填报志愿时,父亲不经过我的同意,将我的志愿给改写了。当我得知志愿已改,又改回来,耽误了时间,影响了心情。使自己差几分错失了升入山东大学的机会,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要知道,我升高中,是整个边院镇唯一保送上高中的,全县也排前20名。
(2)焦虑加催促,是一种把孩子推往火坑的恶行,而这种恶行,很少有人能意识到危害性。为了尽快得到一个结果,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焦虑,忧心忡忡,进而把责任转嫁到孩子身上,催促孩子尽快做个决定,是很多无知父母的行为。
如果孩子是善良的,而且温顺,还未经太多的历练,往往顺从父母,做出错误判断和决定,毁坏自己前程。在我自己成长过程中,择业没有做好,父母枉花了很多钱,听信了一个亲戚的安排,错误的进入一个公司。1996年我大专毕业,国家包分配,可以去个好单位,错误的选择了信任这个亲戚。更可怕的是,在工作不顺心的情况下,父母急着给我操心找对象,急切的要我成家。在经历了几次失败后,更是饥不择食,只要在一个城市上班,只要有个工作,就行。而在双方还未经过长时间的了解,又急着要求订婚和结婚,一切都在父母的催促和焦虑中做决定,艰难的排除一切困难,最终的结果,只能自己消化。
(3)不稳定的情绪,给善良的孩子的伤害是一生,培养出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很多父母,无论是自身精神上有问题,还是在社会或者家庭中遇到不如意,而把情绪带给孩子。无缘无故的责骂,哭泣,冷落和嘲讽,给孩子带来一生心灵上的伤害。甚至拉拢家族的人,给家族的人灌输孩子不听话和执拗,形成一种压制孩子的氛围。如果是善良和优秀的孩子,在这种不稳定的情绪和不良的氛围下成长,往往形成一种讨好型人格,以降低自己来维护家庭,讨好父母。
这种讨好性格,带到工作单位往往是一种灾难。孩子会成为单位里那个干活最多,最容易被牺牲,而没有好处的职工,也就是容易被欺负的老好人,谁都可以使唤。我现在大学教书,是最晚上的副教授,给别人送了一届又一届的硕士和博士,而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使唤我。前几天,我终于不再忍受了,不客气的拒绝这种使唤。
当一切都成事实,当自己认识到父母的不足,想改变一切,已经是艰难的事。唯一能做到的是,我还是大专文凭,还有考研究生的机会。
在工作6年后,2002年我有了孩子,决定考研究生,改变命运,回母校。在没有请假,已经完全忘记书本知识的情况下,开始复习。在没有参加过任何辅导班,历经3年,在2004年被母校录取,抛妻别子,开始了2年半的硕士学习和3年半的博士求学,在2010年分回到家庭所在地的一所高校,开始了艰难的科研和职称拼搏。
我于35岁进入高校,解决了经济困难,终于有了自己的事业,开始了一个新的人生。也终于有了自己正确的认知,摆正了和父母的关系。当然,这种和父母关系的扭转,也是历经了多次的冷战和矛盾,用事实扭转了偏见和认知的狭隘。然而,这一切,在我18岁时,就应该能做到。
历经17年,我把职业扭转过来,从窘迫的经济压力中摆脱出来,也是一件可值得欣慰的事。如果不成功,还是生活在谩骂,指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