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菩萨简介与地藏王菩萨的由来
(2023-10-27 13:10:46)
标签:
佛学 |
分类: 文学 |
佛教中四大菩萨,指的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四位法力高深的菩萨。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萨埵,梵语bodhi-sattva,巴利语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或扶萨。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
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又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此外,由于菩萨是佛位的继承人,因此也称之为“法王子”,这个语词的音译为“究摩罗浮多”,意译又称为“童真”。文殊菩萨代表聪明智慧,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法王子。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左右胁侍,世称“华严三圣”。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也叫大智菩萨。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等名。以大悲显现、拔除一切有情苦难为本愿,循声救苦,不稍停息。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应化道场为浙江普陀山。也叫大悲菩萨。普贤菩萨代表菩萨行愿,普贤菩萨又称三曼多跋陀罗,意思是具足无量行愿,示现于一切诸佛刹土。普贤菩萨应化道场为四川峨眉山。也叫大行菩萨。地藏菩萨发大愿的象征,地藏菩萨又称地藏王菩萨。因悲愿持重“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佛教徒常称之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应化道场为安徽九华山。也叫大愿菩萨。
地藏王菩萨,是佛教著名的菩萨之一,也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极具影响力的菩萨之一。在中国的佛教传统中,地藏王菩萨以慈悲为主要形象,为众生度苦,寻找救赎。他的实力不容小觑,掌管着轮回,也被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地藏王菩萨通常被描绘为一位庄严肃穆的僧人,头戴宝冠,身穿袈裟,左手持宝珠,右手持锡杖。他的面容慈祥,目光深邃,代表着智慧和慈悲。
地藏,是梵文意译,“藏”是宝藏、健藏、存有之意。“地藏”的意思,是如同大地一样能承载万物,含藏着无数的财宝资源,包含着无数善服种子。
地藏菩萨忍辱第一,像大地一样接纳所有的污秽,一切罪业给予他,他都欣然接受。
关于地藏还有一种解释,说地藏就是伏藏的意思,潜伏于大地的一切宝藏,都是地藏。伏藏象征着众生本来具有的佛性,也就是如来藏,是一切不可思议的功德伏藏,能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能够使众生成就圆满的佛果。
“地”具有生长万物、安稳不动、广大无比等性质,“大地”则象征善萨具有的深广福德和无尽的智慧。
地藏菩萨名号由来有之一:
关于地藏菩萨名号的由来,《地藏王菩萨十轮经》里面说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思密知秘藏”,所以名为“地藏”。也就是说,地藏菩萨具足了最高的德性,不但能够承载众生的苦难,而且能够了知一切生命的法要。另外也有说“地藏者,伏藏也”。意即潜伏在大地的一切宝藏,都是地藏。
在具体的现象意义上,“地”有生长、坚固、住持万物、不动、广大母性等特质,因为能生成万物,所以具有藏持宝藏的能力与力量。因此用“地”这样具体的形物,来象征、比喻地藏菩萨也具有如此的德能。
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记载:过去无量劫前,有一位婆罗门种姓的女子,“其母信邪,常轻三宝”,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婆罗门女知母生前不积善因,死后必堕恶趣,遂变卖家宅,供养佛寺。后受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指点,以念佛力来到地狱,见到鬼王无毒,得知因自己供养佛、寺并念佛之功德,使自己的母亲以及其他地狱的罪人,得以脱离地狱之苦,超拔升天,婆罗门女便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像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释迦牟尼佛告诉文殊菩萨,当时的婆罗门女,就是现在的地藏菩萨。
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释迦佛又为我们讲述了地藏菩萨种种的不可思议行愿。地藏菩萨恒以“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为誓愿。使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礼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无量功德、获得救度。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又描述了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在释迦灭度后、弥勒佛降生前的无佛之世,留住世间,教化众生度脱沉沦于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诸六道中的众生。
有关地藏菩萨的形象,在《地藏王菩萨十轮经》中说其是作声闻相。这在一般菩萨形象中是很特殊的,因为菩萨一向是珍宝珠鬟严身,头戴宝冠现华丽的在家相,较少像地藏菩萨是现圆顶的比丘声闻像。
地藏菩萨此种形象,是“外现比丘相,内秘菩萨行”,这是为了使众生能出离恶道、轮回,所以特别示现出离世间,朝向正觉之道的声闻相。
但是,在《大日经》中,地藏菩萨也有与一般菩萨一样,头戴天冠的菩萨造型。地藏菩萨在密宗里,居于胎藏界地藏院中央,与宝处、宝掌、持地、宝印、坚固意菩萨合称为六地藏。此时地藏菩萨的形象是:白肉色,左手持莲花,上有幢幡,右手持宝珠,右手作施无畏印。
地藏王菩萨由来之二:
在唐朝,新罗国有位僧人叫金乔觉,法号地藏,他是新罗第七代国王金理洪的儿子,从小就厌倦宫廷奢华的生活,于是削发为僧。
在唐玄宗时,金乔觉乘船渡海来到中国,当他路过安徽池阳时,见九华山峰峦叠嶂、树木茂盛、山泉瀑布不断,鸟语花香,是个修行的好地方。
于是,金乔觉停下来,在九华山结茅棚苦行修炼,这时他已经近六十岁,但身体非常健壮。
后来,得到乐善好施的山主闵公的护特。闵公早已听说山中有一位叫地藏的新罗僧人,非常虔诚地信奉佛法,便想邀请他赴商宴。
地藏在商宴上请求闵公廉舍他一块袈装大的地方,作为修行场所。闵公欣然答应,然而让他惊奇的是,地藏将袈裟一料,竟把整个山都罩住了,在场众人目瞪口呆,闵公更是心悦诚服,不但出让了九华山,还相资修建了“化城寺”。
并让儿子随自己一同出家,护特地藏比丘。于是,九华山成了地藏菩萨的道场,闵公父子也就成了地藏菩萨左右胁侍。
地藏比丘虽是化成寺的开山祖师,但他仍然持或苦修,深为信众敬仰。
地藏比丘在九华山修行了几十年,在他九十九岁的时候,一天,他召集弟子与众人来到自己跟前,嘱咐一番后,安然坐化,他的肉身被放在月身宝殿里。
金乔觉生前虔诚信仰地藏萨,而他的容貌也与地藏苦萨极其相似,世人便认定他就是地藏养公的转世。由于他姓金,所以又称“金地藏”。
人们在地藏圆寂后三年,准备开缸安养时,却惊奇地发现他的遗体不但完好无损,而且绵软,容貌寂静慈祥,像他活着的时候一样,敲击他的骨节会发出金锁般的响声。
寺僧将地藏肉身移葬到三层宝塔之中,此塔被称为“肉身宝塔”。
地藏入灭的那天是农历七月三十日,世人便将此日定为地藏菩萨的涅槃日。
作为地藏菩萨道场的九华山,位于安徽青阳县西南,方圆100公里,有99峰,最高峰海拔1342米。九华山庙宇和佛像最多时是唐代,那时曾有“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的诗句。
现在九华山尚有82座寺庙,6000多尊佛像,居四大佛山之首。其中最有名的是坐落在神光岭上的肉身宝殿,据说地藏菩萨的肉身至今还保存在那里。
九华山的肉身殿,闻名遐迩,是全国最大的地藏道场,每年七月全国会有不少信徒来到九华山,到塔下膜拜,还会虔诚地通宵为地藏王“守塔”。
注:以上资料收集于网络,笔者进行了汇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