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有情却无情,看似无情却有情 (京京)


标签:
有情无情 |
分类: 论述篇 |
“看似有情却无情”
“看似无情却有情”这两句话仅仅是两字颠倒之别,却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如果把这两句话用在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思想与态度方面,就可以得到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
一位博友的文章爆料,一个高二的儿子,向父母要一部3千元的手机,为的是高考时上网作弊,父亲坚决反对,儿子急眼了,这个一直不把父亲放在眼里的儿子冲着父亲骂了一句:“他妈的!你还有意见!”并且狠狠地朝着老爸的脸打了一拳,妈妈也被这一拳惊呆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家的小皇帝、掌上明珠,捧在手心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儿子,竟然使出来这一招,这一拳让他们猛醒,他们种下的苦果现在终于尝到了滋味。可谓是“看似有情却无情”
这种娇生惯养的孩子,是不懂得感恩的,他们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压根就没有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他们怎么能够担当起建设祖国,保卫祖国重任?!
曾在《焦点访谈》节目中推出一则关于“父子协议”的话题,引起社会一阵轰动,某社会科学院郝某,在对现代中国家庭“独生子女参与社会竞争与独立生活能力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后,为敦促儿子独立和成才,断然与中专即将毕业年满18岁的独生儿子签订了《父子协议》其主要内容:儿子毕业后自谋职业,父母不提供就业渠道,儿子如果继续升学深造,其学费须向父母贷款,挣钱后返还,结婚费用自理。协议同时也免除儿子对父母的奉养义务。儿子开始以为儿戏,认为不需自己努力
父母就会为其安排好工作。后来才知道父母态度是认真的,儿子被逼无奈,在家中玩
耍数月后不得不自己出门寻找工作。在经历了无数次求职和就业的艰辛与磨难后,儿
子终于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要实现自身价值没有过硬的本领是
不行的。于是,儿子幡然悔悟,从此改变不爱读书的态度,毅然请求父母贷款学费而
报考高校,从此发愤读书并完成研究生学业,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儿子靠自身的知
识与工作能力等优势,踏上了一条实现人生价值的成功道路……这个例子向我们展示了父母对儿子“看似无情却有情”
结合自己教育孩子感悟,对孩子要爱,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但绝对不是溺爱,根据他们的年龄适时提出不同的要求,要他们去完成,以增强他们的责任心。父母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要具体化,并且把父母的思想贯穿于生活,让孩子从小就接受父母的思想,例如,我和老伴共同认为:对于孩子在求学阶段,我们克服任何艰难困苦都要提供费用(不包括留学),一旦就业,决不再提供经济支援,包括结婚、成家,把独立生活的思想灌输给儿子。小儿子结婚时,儿媳奇怪地问儿子:“奇怪?怎么爸爸妈妈一分钱都不给?”儿子却轻松地说:“奇怪?为什么要父母的钱?”非常顺理成章。为了让他们未来的生活更美好,我们对孩子要求很严格,有时我感到过分,也生气。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严父》其中阐述了老伴是如何过份严格要求孩子的,几十年过去了,老伴看的比较远,主流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请点击下面[注明]中《严父》的链接看原文。
自然界中,哺乳动物母兽总要让幼体从小开始进行厮斗与扑食训练,以便传承
生存本能。欧美及日本的一些国家的父母常对孩子进行野外生存训练,并以此来锻炼
晚辈对恶劣环境的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规律,谁违背了这个规律谁就会被无情地淘汰。
前一篇:幸福,梦想成真 (京京)
后一篇: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 (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