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的境界

(2010-11-28 10:21:15)
标签:

杂谈

分类: 鸿言鹄语

      http://s12/middle/5ec14473x9613adb0225b&690

境界是人对宇宙人生真相的觉解,以及因此觉解所产生的对宇宙人生的态度与相应的意义世界。人有觉解,知道和了解自己之所为。人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一个人所为诸事的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即构成了他的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宇宙人生对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意义,从而他们即使所为同样的事情,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意义世界和不同的精神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百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是我,何者是物……

小我、大我与无我构成了人的不同人生境界。在自然境界中的人,由于他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他是无我的;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自我与外部世界互相对立,以自我为中心和目的,以外在世界为手段与工具,他是小我的存在;在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中的人,他克服了其存在的私我,而将自己的存在与社会和天地合一,他可以说是无私和大我的存在。出于对超越的绝对化追求,在人格理想的追求过程中,在天地境界之大我存在的基础上,以人之灵明存在的超越功能为依托,人格境界的理想可以向更彻底的无私大我的层次进一步提升。“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圣人常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均是指这种“无纤芥染著”的无我境界。在这种生命境界中,心如太虚,无执无滞,自在洒脱。

唐代禅师青原惟信有言曰:“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青原禅师开始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主观和客观二元分立的状态;“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作为“亲见知识,有个入处”,当然是体道之言,因为山水与整个宇宙本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是对大道的进一步升华,因为大道不在别处,就在山水之中。人本是宇宙的一分子,人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如果对这种本然状态有觉解,且能因修持而不退转,就能成就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所以,体道之人,他所为的具体事情亦与普通人的所为没有区别。所谓“道中庸”,也就是指需要将“极高明”的人生境界实现于日常的庸言庸行之中。

生命的境界源于对宇宙人生真相的觉解和体认,觉解使人类能够创造自己各自不同的意义世界。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生命境界具有层次性,并在深处能够开发出内向或外向的神秘体验。“极高明而道中庸”,最高的生命境界不是实现在极高极远处,而是落实在日常的庸言庸行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