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读书心得
(2025-01-02 23:15:45)最近我阅读了河南省最具影响力教师韩素静的《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一书。韩素静老师指出:要上“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的语文课,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法与教学习惯上都追求深刻的变化。韩老师的看法代表所有一线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呼声和执着追求,从韩老师各章节的描述中我看到一位朴素的践行者、思考者。虽然,做起来很难,但我们会行而不辍。
一、让“思考”在场,学有所获的课堂。
朴素的课堂应重“道”而非“术”,朴素就别让“预设”绑架课堂,朴素的课堂让范读成为“酵母”这一个个新的观念带我再次审视自己的课堂。纵观当今课堂,多媒体自成风景,各学校也要求必须有课件才能进课堂。特别是公开课,课件的动画播放、色彩背景,早已经成为课堂上的点睛之笔,但是这些内容有如过电影一般,充斥着学生的眼球,造成短时记忆快,忘却的得也很快。在这一点上,韩素静老师强调板书的重要性,他说,唯有教师用粉笔书写的东西才能在学生脑海中长时间留存。张数多,播放快,实用性不强是当今大多数课件的弊端。我想,课件一定要为学而做,为需而做,要解决口头表达不及、粉笔代替不了、诵读效果不好的现象,要最大化控制课件张数,要像登山杖、及时雨、攀缘梯不可或缺,这样,才能在课堂发挥其作用。
二、把“品读”变深,基于学情的课堂。
品读即对作品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底蕴进行品味、鉴赏,对那隐含在语言深层的用意仔细揣摩,辨得曲折是非,理解其内涵主旨,从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乐趣。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实际教学中,在“品读赏析”环节我们到底应该品读什么呢?
我们经常发现,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进行“品读赏析”这一环节时,只是“水过地皮湿”,学生们并没有真正发现文本语言的精妙所在。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我们教学中,在语言赏析中,还存在一些误区。
余映潮老师说:“品读要求一个‘深’字,解决‘深入课文’的问题,解决课文‘如何好’‘为什么美’的问题……文章中凡刚与柔、实与虚、正与侧、疏与密、多与少、深与浅、分与合、美与丑……一切有韵味的地方,无一不在品析的视野之内。”
三、练“学习”之力,真实出彩的课堂。
读完《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后,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进行了学习和反思,每晚读书的过程特别催人奋进。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个人读书成长的力量,同时还有一群人阅读完了还可以交流、共享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惊喜。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爱上读书。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读书更应该要作为我们一生的追求和重要的事情。书籍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读书不仅能扩大人的知识面、陶冶人的情操、让人明真理,辨是非,对学生来说更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
我眼中,韩老师的“朴素课堂”强调课堂的外在要朴素,而内在却是深邃的、丰厚的;课堂的形式是朴素的,而内容却是极不普通的;课堂中的预设是朴素的,而生成却是精彩的;课堂中的老师是朴素的,而学生是不断向内涵式发展的;课堂中的教学手段是朴素的,而其中的“道”和“理”是无穷无尽的。朴素的课堂就像一块璞玉,在课堂上总是能让学生如获至宝一般地欣喜,这样的课堂一定有围场,像磁石一般紧紧吸引着学生。
总之,朴素的课堂是需要教师的不断修炼,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始终把学生的言行放在课堂首位,把学生的发展放在课堂首位,把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放在课堂首位,而语文教师需要在文本中沉潜往复、更需要在理论学习方面审时度势,寻求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