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2018-06-15 11:57:02)
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极差。造成智力障碍的病因也多种多样,障碍表现也各有各的不同,个别性差异较大;从小生长的环境也各不相同。如何去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和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能够独立处理生活中的事情,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每个智障儿童家庭的义务。
一、智力障碍儿童的特点
1、智力障碍儿童从感知觉方面来看,一般正常儿童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在于智力障碍儿童也遵循着和正常儿童一样的发展顺序,不同点在于感觉的量或质有区别。他们对外在信息的加工速度慢,辨别能力低。注意力相对于正常孩子来说发展较慢,比较不容易集中,注意范围狭窄,可接受的信息量少;不稳定,持续时间较短;注意的转移和分配也比正常孩子差,容易跟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走,而且不能同时做两件事,例如一边听一边写。另外,智障儿童的记忆力差,容易遗忘;语言发展速度较缓慢,表达和理解能力差;思维方面,大部分都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2、智力障碍儿童从情绪和行为发展方面来看,发展水平低,反应直接,不懂得掩饰,而且情绪反应时间较短暂,从一种情绪向另一种情绪过度的时间短暂。同时情绪和行为的控制能力差,常见的情绪有抑郁,害怕,易怒等,还有一些有攻击行为,自虐行为,强迫行为和怪异行为。
3、智力障碍儿童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方面来看,存在社会适应能力障碍。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平衡,个体差异较大等都是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方面的特点。
智障孩子间的个体差异很大,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障碍程度使每个孩子在生活自理方面也体现出了不同的个体差异。其实,智障在某种程度上带给人生理上的残缺,但其他方面也同正常人一样,他们对于周围世界也有其独特的感受。只不过同智商正常者相比,他们更需要关心、理解、引导。他们的各种能力需要我们更细心、耐心、有针对性地培养,而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尤其是培养的重中之重。生活自理,简单说就是自我服务,即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提升智障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他们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智障学生必须学会生活自理。然而,现在大部分智障学生,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我们应当针对每一个智障学生的不同特点与生活自理现状,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
二、家庭教育和家庭关心对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智障儿童的成长中,要使他们将来能回归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强化其自我服务技能,掌握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例如,进餐;如厕;穿脱衣、裤、鞋袜;洗手;洗脸;梳头等一些最简单的技能。这些能力和技能对于正常儿童来说,基本上是通过生活实践逐步形成和掌握的,可是这些智障儿童不善于拜生活为师,不会自觉地从生活中学习自理能力。
影响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社会因素导致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低下,除了由于自身的内在原因以外,还存在着一些社会因素。这些社会因素多数来自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或社会环境的压力。
家庭教育和家庭关心对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儿童不可能凭空获取知识和技能,他们首先是在家庭环境的教育熏陶下,从模仿开始的。而根据研究,儿童学习有一个关键期,即在二岁到四五岁之间。这是学习的最好时期。而这一时期,对于绝大多数智障儿童来说,都是在家中度过的。可见父母在家中为孩子提供一个内容丰富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对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是多么重要。
家长的教育观是否正确对智障儿童生活自理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能促进儿童生活自理较好发展,正确的生活自理教育观念会使智障的孩子得到潜能的开发,为其将来就业和回归社会打下基础。相反,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大事小事都亲历亲为,家长代之,殊不知这样会使孩子的残疾程度加重。家长们一心想补偿他们,就无条件地包办代替,使这些学生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要喝水了,父母会端水来;要起床了,父母会给穿衣服 ),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让他们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有的智障儿童的家庭家庭关系不和,表现为常常在孩子面前争吵,责骂孩子,自私自利等等更会在智障孩子的心理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伤害,更别提对孩子有良好的影响。
所以,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家人和孩子可以一起完成任务做亲子游戏,从欣赏和鼓励的角度出发,与孩子进行交流,培养其自理能力的发展。有的家庭,父母过于沉默寡言,对孩子不闻不问,智障儿童得不到良好的足够的发展空间,没有刺激,没人说话,得不到鼓励和反馈;非常关键的是,许多家长不懂得与孩子积极交往的意义和重要性,平时极少与孩子交谈或做游戏,没有耐心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也从不给孩子以鼓励和肯定。结果,孩子往往会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失去许多锻炼的机会,更不可能学会生活自理。
三、社会实践对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有着正面的重要影响。
除了家庭教育和家庭关心,社会实践对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有着正面的重要影响。
智障儿童作为社会的一员,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儿童的学习需求是建立在成人肯定、赞扬和鼓励的气氛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过多的失败和挫折,一次又一次的将智障孩子的学习兴趣浇灭,使其备受歧视和冷落,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智儿童的学习障碍。比如:学习成绩差、理解能力差被老师批评被学生嘲笑等,那学生更封闭从而加重病情。只有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并设法给他们一些成功的喜悦和温馨的体验,才有利于促进弱智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社会实践活动是自理能力发展的动力。没有丰富的生活内容,不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就不可能提高生活自理的能力。只有引导智障儿童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活动中,积极地参与活动,智障儿童才能将许多的经验付之于实践,才能激发出他们想继续学习的愿望和需求。
综上所述,与正常儿童相比,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偏低,生活经验不足,个体差异大,这一切给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困难。如何有助于智力障碍儿童更好的学习和发展,家庭应该关心智障儿童的发展,传递正能量,而不是消极面对,教育工作者们也密切的关注这个问题,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日益发展,这些问题会得到更好,更有效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