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预测•训练——泸州市中考之诗歌鉴赏解读
(2011-12-27 21:34:32)
标签:
鏉傝皥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能够做到“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贯彻这一精神,文言文诗词赏析从2004年起就成为泸州市中考试卷上不可或缺的风景。
该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与感悟,借助写作背景的提示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和形象,体会诗歌写景抒情常用的表现手法,在具体的语境中赏析诗歌的语言美以及想象创造的能力,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应熟记教材必背诗词,诵读课外诗词,研读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加传统文化积淀,提高诗词鉴赏能力。这样一来,避免中考临时抱佛脚,要么顾左顾右、事倍功半,要么得不丧失、功亏一篑,最后无功而返、遗憾中考。
先分析泸州市2004年—2011年中考诗词鉴赏题:
时间 |
诗词 |
体裁 |
作者 |
问题关键词 |
分值 |
备注 |
2004 |
江南春绝句 |
绝句 |
杜牧 |
1,哪些景物? 2,哪些写作手法? |
6分 |
无 |
2005 |
绝句两首(其二) |
绝句 |
杜甫 |
1,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2,简要赏析字。 |
6分 |
无 |
2006 |
田园乐(其六) |
绝句 |
王维 |
1,简要分析句子。 2,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6分 |
无 |
2007 |
江畔独步寻花 |
绝句 |
杜甫 |
1,哪两个字写出了特点? 2,用词好不好?为什么? |
6分 |
无 |
2008 |
春雪 |
绝句 |
韩愈 |
1,简析字的妙处。 2,表现手法及作用是什么? |
6分 |
无 |
2009 |
清平乐·村居 |
词 |
辛弃疾 |
1,简析字的妙处。 2,充满了一种什么样情趣?表达怎样的感情? |
6分 |
无 |
2010 |
春光好 |
词 |
欧阳炯 |
1,初景物有什么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简析字的妙处。 |
6分 |
有 |
2011 |
襄邑道中 |
绝句 |
陈与义 |
1,简析字的妙处。 2,简要分析句子。 |
8分 |
有 |
通过对泸州市八年诗歌鉴赏考题分析,不难归纳出它的几个显著特点
1,考试材料是:
采用与所选教材中的古诗词程度相当的课外浅易的绝句,没有律诗;同时注意,原来此题为“诗歌鉴赏”,现在改为“诗词品读”,这里传达出一个信息,就是在词的分析品读上需要强化训练(曲,因为简单,还没有列入考试范围)。分值由6分增加为8分,而且,注释的出现表明诗歌的难度增加,看注释有助于迅速把握作者感情,这点要提醒考生关注。
2,具体考点有:
⑴、初步领会诗歌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⑵、揣摩、品味诗词中的语言和创作技巧。
3,命题形式有以下几种:
⑴、解释诗句,分析情感。(情感)
⑵、描述诗句,揭示含义。(意境)
⑶、此字用得好,为什么?(炼字)
⑷、表现手法?有何作用?(技法)
4,题干中主要涉及的词语主要是:
哪些、好在哪里?是什么?为什么?简析。
5,问题2个,均为客观题;分值由6分增为8分。
(当然,如果细心考察泸州中考诗词鉴赏题,更可以发现这些命题人还有个最致命的弱点。这恰好是攻克的密码。只是因为太不引人注目,没有引起大家注意而已。)
由此可以预测泸州市2012年诗词品读的命题趋势:
1,考试材料为:课外绝句,更可能是词,后者须引起注意。
2,具体考点为:一品一析,2个,均为客观题,分值6—8分。
如何落实赏析古诗词训练?
一般的训练方式是:
一、领略作者在诗中所表达内容和思想情感
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学会分析作者的创作技巧
(1)
动静互衬
一般的答题格式是:
一、意象 +
画面
二、字意+修辞+画面特征+情感。
三、手法+ 情感。
通过多年的实践和分析,把以上归纳为一个框架,如图:
诗词品读 |
词句赏析 |
技巧分析 |
主旨简析 |
1,动词
|
1,表明 2,表现 3,表达 |
1,修饰方法 2,表达方式 3,写作手法 |
(说明:图标所涉内容并非只有这些,用意是针对泸州市考题来设计的以最简单最易记的三三方式把考点解答技巧快速掌握。)
本文不对所有考点做具体指导解答。由于泸州市中考诗歌鉴赏题中意境型考题是考生丢分最多之处,特别在此做一些训练说明:
试题: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还是分三步简析:
⑴、具体描述诗中场面、景物等(描述)(抓住原诗主要景物+自己的联想和想像)。
⑵、用双音节词概括景物的特点(揣摩)(两个四字短语最佳即可)。
⑶、归纳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判断)(切忌下标签,一定要结合本诗具体做答)。
其实这里已经包含了诗歌的三维:物+情+技。
通俗说就是: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
如此可以知道:
物+情→意境;
鉴于泸州市诗词品读试题特点,在训练时特别强调两点:
一是务必重视诗人和注解,因为其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答题信息;
二是务必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定意象,因为它表示了特有的审美涵义。
在临近中考时候,用一定时间针对泸州诗歌鉴赏题型集中训练,落实考点,解决难点。
以下两道试题是中考模拟样题:
诗一首: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1)联系全诗,分析第二句中“割”字的作用。(3分)
(2)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割”字照应上句“剑芒”的比喻,(或者用比喻)写出作者愁苦之深。
(2)贬谪之恨,思乡之愁(3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遭贬的愁,二是对故乡的思)
词一首:
《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 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
(注:欧阳修早年被贬颍州,晚年隐居于此。城西有一水泊为名胜。六幺是唐代琵琶曲名。)
(1)词上片“逐”和“出”妙在何处,选一赏析。(4分)
(2)词描绘的湖上宴乐图,可以想见作者怎样的情态?(4分)
参考答案:
(1)“逐”写出游人熙攘,热闹非凡;“出”写出时隐时现,欢歌笑语。
(2)通过戴花、饮酒等一系列活动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心情舒畅,乐而忘形,与民同乐。